认知行为团体疗法在社交焦虑医学生中的应用研究
2016-09-08黄爱华张乃正王娟丽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陕西宝鸡70hah790com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中医药学系陕西宝鸡70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咨询中心陕西宝鸡70
黄爱华,张乃正*,李 磊,王娟丽(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陕西宝鸡70,hah_790@6.com;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中医药学系,陕西宝鸡70;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咨询中心,陕西宝鸡70)
认知行为团体疗法在社交焦虑医学生中的应用研究
黄爱华1,张乃正1*,李磊2,王娟丽3
(1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陕西宝鸡721013,hah_7903@163.com;2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中医药学系,陕西宝鸡721013;3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咨询中心,陕西宝鸡721013)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团体疗法对改善医学生社交焦虑的效果,以期改善医学生社交沟通能力。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某校三年制高职存在社交焦虑医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对照组常规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认知行为团体疗法进行干预。运用交往焦虑量表(IAS)、惧怕否定量表(FNE)、社交回避与困扰量表(SAD)对干预前、后社交焦虑医学生认知、情绪、行为水平进行测量,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实验组医学生社交焦虑认知、情绪、行为三方面水平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认知行为团体疗法能够有效改善医学生社交焦虑水平。
认知行为团体疗法;社交焦虑;医学生;医患关系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前提条件,也是医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现有文献研究显示大学生心理障碍人数约11.5%~25.9%不等,尤其以社交焦虑问题为主要表现[1]。医学生存在社交焦虑将严重影响其与病患及其亲属的沟通,对未来开展临床工作造成消极影响。目前,国内外已有文献报道认知行为疗法的团体辅导对降低大学生社交焦虑是有效的[2-5],但对于医学生的社交焦虑,少有此种方法的干预性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认知行为干预,改善医学生社交焦虑现状、提高沟通交流能力,为医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后能够建立良好医患沟通奠定基础。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某校三年制高职医学专业存在社交焦虑在校学生60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两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资料均衡可比。纳入标准:交往焦虑量表(IAS)≥48分,有意改善人际交往,并能够保证全程参与者。排除标准:①身体有严重疾患不能参与本研究;②艾格森人格问卷(1983年,龚耀先版)高于或低于全国常模。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
①一般资料调查表,此表调查项目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性别、年龄、生源地、是否单亲及是否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治疗等资料。②交往焦虑量表(IAS)该量表由Leary于1983年运用临床经验法编制,专门测量人际交往中的主观焦虑感受以及能激起焦虑感受的日常社交情境。国内学者彭纯子测量了该量表在中国的适用性,结果显示IAS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1,重测系数为0.78,信度指标良好[6]。IAS含有15条自陈条目,11个正向措辞和4反向措辞,这些条目按5级评分予以回答(“1”表示完全不符,“5”表示完全相符),其总评分从15(社交焦虑程度最低)到75(社交焦虑程度最高)分。③惧怕否定评价量表(FNE)原表由Watson和Friend于1969年编制,用于测量人们对得到负性评价的担忧,因此常用来评估认知症状。在国外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Leary于1983年修订了简明量表,国内学者陈祉新对FNE中文版(简本)进行了初步的修订,发现FNE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其中Cronbach's α系数为0.85,分半信度为0.82。经修订简明量表包含12个“是/否”条目,8个正向措辞和4个反向措辞,按照5级评分法逬行评定(“1表示完全不符,“5”表示完全相符),评分范围从12到60分。它既可用于团体施测,也可用于个人施测并适合在学生群体中施测。④社交回避与困扰量表(SAD)Watson和Friend于1969年编制,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测得四个月重测系数为0.68;Patterson和Strauss于1972年测得总量表Cronbach's α系数0.77,困扰分量表及回避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5、0.87。国内学者彭纯子考证了该量表在中国学生中的适用性,结果显示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5;回避分量表与困扰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77、0.73;间隔2周重测信度为0.76。该量表共有28个条目,14条用于评定社交回避,14条用于评定社交困扰,使用“是/否”的方式进行评分,评分范围从0到28分。
1.2.2研究过程。
对纳入的研究对象在当事人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面谈,讲解本研究目的、内容及要求,并通过面谈掌握成员基本资料及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会出现焦虑的主要场景、对活动的期待及要求。通过首次面谈并结合IAS分条目得分情况,为干预者制定有针对性的活动方案及干预大纲提供参考资料。面谈结束后,对研究对象进行基线测量,对两组各量表得分情况及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尽可能排除混杂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然后实施随机分组。对照组参加学校常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学校常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根据制定的认知行为疗法团体活动方案实施为期8周,每周1次,每次2小时的团体干预。由我校心理咨询中心两名心理咨询师及研究者本人共同完成,由一名心理咨询师负责每次活动的过程带领,一名对过程进行严格督导,并全程记录。干预方案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认知重建、内部暴露、外部暴露,社交技巧训练五部分。认知行为干预研究者指导参与者自我检测思维、情感和行为,认识适应不良性认知-情感-行为类型,研究者适当给予指导、说明和认知示范,在此基础上发展新的认知和行为来替代适应不良性认知行为。然后,研究者指导参与者先用想象的方式来联系处理问题,并模拟一定的情境,通过内部、外部暴露练习让参与者在一定条件下用自身实际经历进行训练,此过程中,研究者则通过指导性说明来强化参与者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社交技巧的训练包括:直接指导参与者不恰当行为、示范正确应对方式、结合参与者在模拟情景中存在问题提出改善措施,并布置家庭作业巩固已学的行为。干预结束后,实施后测,并结合团体意见反馈表了解实际干预效果。
1.3统计学分析
对测得数据使用Epidata3.0进行数据录入,再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主要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描述;实验组、对照组混杂因素造成的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对两组干预前后组间得分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成员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间性别、年龄、生源地、是否单亲等因素无差异(P>0.05)(见表1)。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医学生一般资料比较
2.2两组干预前、后负性认知、焦虑情绪得分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负性认知、焦虑情绪得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干预,实验组负性认知得分从(44.39±5.43)降低至(35.00±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期对照组得分(41.58±5.0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干预,实验组焦虑情绪得分从(56.40±5.68)降低至(46.85±6.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期对照组得分(53.17±5.6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自身干预前后负性认知、焦虑情绪得分均无显著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自我否定认知、焦虑情绪得分情况比较
2.3两组干预前、后社交回避行为得分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社交回避行为得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干预,实验组社交回避行为得分从(8.19±2.61)降至(4.37±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期对照组得分(7.50± 2.2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自身干预前后社交回避得分无显著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社交回避行为得分情况比较
3 讨论
3.1医学生社交焦虑水平较高
我国人口众多,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医务工作者工作负担重、责任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均经受着巨大的考验。国内报道显示各种程度的伤医事件时有发生,医务工作者一方面要将精力集中在疾病的观察治疗等需要高度专注力的工作中,另一方面还要兼顾自身与患者接触的方式、方法、态度、言行、情绪等。有研究[7]显示,医学生的完美主义倾向及人际信任与社交困扰的情绪和社交回避行为有关。医学生一方面对于改善自身社交焦虑现状的需求有着迫切的希望,另一方面在日常社交中又没有足够的自信,主观上总认为自己不够好,在一些特殊的社交场合,比如:与老师、领导或权威人士谈话时会过分紧张,与一群不太认识的人在一起时会表现出不自然或害羞。本研究接收调查的372名医学相关专业学生中存在社交焦虑者(IAS总分≥48分)72人,占所调查人数的19.6%,比例较高。闵文蛟等的研究[8]中也证实了医学相关学生社交焦虑现状不容乐观的事实。因此,医学生社交焦虑现状应当引起广大医学教育者和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帮助他们树立合理的认知,缓解焦虑情绪,从而避免其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应对各类社交场合时表现出回避行为。
3.2认知行为团体疗法能够帮助医学生逐步建立合理认知
本研究将认知重建和个体化行为干预结合,在团体活动中针对医学生负性自我评价、负性思维模式,对不合理认知的存在进行分析,使其认识到自身不合理认知的存在,以辩论的形式,鼓励大家共同思考,建立起合理认知。吴秀美的研究[9]证实采用辩论方式对社交焦虑高中生认知改变效果良好。另外,本研究在干预中设计了暴露联系环节,针对参与者个人在暴露练习中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使其重新建立起的合理认知得以强化。吴满花[10]等的研究证实,暴露练习中参与者能够看到并体验到自己原有想法与事实的差距,而发现差距正是否定以往不合理认知、建立合理认知的良好契机。本研究通过团体活动,使参与者了解并承认自己存在的认知偏差,学会了用理论对现实中各种社交情景加以分析。研究测量结果显示参与者负性认知的纠正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3.3认知行为团体疗法能够帮助医学生缓解社交焦虑情绪
负性情绪缓解的前提条件是合理认知的建立,一个人对已发生事件的解释、观念决定他的行为和情绪。因此,当不合理认知被合理的认知代替后,其对某些社交情景的焦虑情绪体验也会自然得到缓解。李湾[11]等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对高中生进行团体干预,有效缓解了高中生对待考试的焦虑情绪。本研究中,团体领导者通过解释、辩论、暴露等方法帮助成员建立合理认知,对焦虑情绪的缓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团体领导者通过示范,引导护理学生学习如何消除紧张、恐惧情绪的方法,并通过放松技术、社交技巧等行为疗法使成员掌握有效缓解焦虑情绪的方式技巧。通过测量结果证实该部分的干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3.4认知行为团体疗法能够帮助医学生减少社交回避行为
合理的认知,积极的情绪,是建立良好社交行为的前提。本研究中社交技巧的训练,又对进一步提高参与者的社交技巧,建立社交的能力与自信发挥了一定作用。而社交技巧的灵活应用反过来又会给他们带来社交的愉悦感受,这种愉悦的感受又促使其参与下一次的社交活动,如此良性循环,使得参与者的社交回避行为逐渐减少。同时,本研究尽可能为成员们创造出舒适、和谐的氛围,让成员们体会到团体的安全可信。在这样安全的环境下,他们更乐于去尝试应用学到的社交技巧。研究测量结果证实该部分的干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3.5团体干预是改善社交焦虑的有效方法
团体的接纳性和团体的凝聚力是干预效果得到保障的基础。正是由于这种接纳性使得团体成员们获得了被尊重的感觉,从而更容易营造出一种温暖和谐的氛围,使得成员们不再将自己封闭在一直以来自认为的“安全”的自我空间,愿意尝试、乐于接纳,成员们之间互相得到的正性反馈,使他们不再害怕别人的负性评价,即使感到焦虑也能够克服。另外,团体中的疏泻与自我暴露使社交焦虑的个体长时间压抑在心中的情绪可以宣泄与释放,团体为成员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宣泄的场所。在这样的环境中,社交焦虑者降低社交防御,将苦恼吐露,这种感觉帮他们尽快进入一种轻松状态,体验到成功的人际交往关系。
4 小结
对于社交焦虑的医学生,给予认知行为团体疗法的干预,不仅可以帮助其重建合理认知,而且对于焦虑情绪的缓解也有重要作用。医学院校心理辅导人员应当高度重视,及时发现并纠正医学生中存在的社交焦虑现象,使医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具备良好的社会交往与人际沟通能力,在进入临床后更快适应环境,搭建起医患之间良好沟通的桥梁。
[1]李荣刚.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现状及其心理干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2]Andri S.Bjornsson,L.Cinnamon Bidwell,Alisha L.Brosse,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Therapy Versus Group Psychotherapy For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Among College Student: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Depress&Anxiety,2011,28(11):1034-1042.
[3]邓明星,王芳,李业平.团体认知治疗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4):523-525.
[4]黄慧兰,刘新民.团体人际心理干预与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对社交焦虑的疗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5):324-327.
[5]孙扬,刘文敬,程文红.门诊青少年焦虑障碍患者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3个月随访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4(2):94-96.
[6]彭纯子,龚耀先,朱熊兆.交往焦虑量表的信效度及其在中国大学生中的适用性[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39-41.
[7]汤丽娟.医学生完美主义、人际信任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
[8]闵文蛟,李云歌,袁茵,等.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医学毕业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4):639-641.
[9]吴秀美.高中生人际焦虑现状及其团体辅导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10]吴满花,叶雪花,佘玉宇.认知行为集体治疗在社交焦虑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1,10(3):187-189.
[11]李湾.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干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2.
〔修回日期2016-01-20〕
〔编辑李丹霞〕
An Application Study on the 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in Medical Students with Social Anxiety
HUANG Aihua1,ZHANG Naizheng1,LI Lei2,WANG Juanli3
(1 Medical Branch of Baoji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Baoji 721013,China,E-mail:hah_7903@163.com;2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aoji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Baoji 721013,China;3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enter,Baoji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Baoji 721013,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on relieving social anxiety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thus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medical students.Methods:The medical students with social anxiety in our schoo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subjec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 group were given with the routin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the 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respectively.The cognitive,emotional,and behavioral levels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using 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IAS),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 Scale(FNE),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SAD),and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therapy.Results: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in medical students,all the three levels of anxiety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Cognitive -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could effectively decrease the level of social anxiety for medical students.
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Therapy;Social Anxiety;Medical Students;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R192
A
1001-8565(2016)02-0233-04
,E-mail:330175299@qq.com
201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