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实践路径

2016-09-07聂启元

理论导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

聂启元

摘要: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长期实践中提出并不断丰富小康社会思想。党的十八大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环节。深刻认识和把握我们党小康社会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脉络,对于坚定信心,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8-0067-04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是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是我们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1]《建议》强调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实质和历史定位,对于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小康社会思想的发展脉络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行了深入思考。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时,就明确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2]207的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我们党逐步形成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的战略目标。“四个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既“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决心”,[3]也为邓小平形成“小康社会”思想奠定了坚实基础。

“小康”一词,出自《诗经》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一诗句,西汉《礼记·礼运》则将其作为一种社会模式进行了系统阐述。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小康是相对于“大同”而言的。在儒家学派的理想中,“大同”是天下为公的最高理想境界,“小康”是仅次于“大同”的一种社会模式,是广大百姓对衣食丰足、安居乐业社会状态的恒久守望。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在深入思考“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宏伟事业中,借用了这一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话语,并赋予它新的内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与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谈话时指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4]237这是我们党的领导人第一次提出“小康”概念,并将此与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在此后的数年间,邓小平多次使用了“小康水平”“小康之家”“小康的状态”“小康的国家”等用语,并以“小康社会”来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5]161以建设小康社会为基本依据,邓小平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建设小康社会思想。小康社会思想也成为邓小平理论中的思想精华。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发展,我们党对小康社会的认识也在不断升华。1997年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新世纪“三步走”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首次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此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新世纪以来三次党代会报告的关键词。2002年党的十六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作了系统论述,用“六个更加”表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规划和部署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达到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的奋斗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指出:“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6]15这标示着我们党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进一步部署的基础上,开始酝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思想。2012年党的十八大指出:“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7]16-17这一论述既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又将这一奋斗目标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个一百年”战略构想和实施步骤紧密相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时代和全局高度出发,牢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建设小康社会思想。一是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增进人民福祉紧密相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8]“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9]“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10]这些论述都充分表明,习近平既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量上的“全体百姓”,更加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性上的“民生幸福”。二是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阶段。“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11]“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这些论述深刻表明,习近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深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之中。三是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首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并列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把握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更直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三大战略举措;既是对邓小平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新发展,更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对我们党治国理政经验作出的新概括。

总之,从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到邓小平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形成,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逐步形成并丰富发展了建设小康社会思想。这一思想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鲜明的中国风格和独特的中国气派。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定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体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是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对于每一位中华民族的子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站在历史的峰峦之上,我们要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13]这一论述深刻表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关键”性定位,其“关键”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环节。从邓小平以“小康”概念表达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经过党的十五大提出三个阶段性目标,再到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都充分反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近代以来,在饱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同时,无数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苦苦追寻。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更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在90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这三件大事,使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广大人民生活从贫困到温饱、又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进入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并将之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里程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在实现中国梦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时代主题。”[14]历经百余年波澜壮阔、沧桑巨变的中国社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关键节点。从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15]387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7]17都充分反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节点。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多次强调,“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会。”“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155、216、374这就深刻表明,“小康”绝不仅仅是一个少数人富裕的概念,而是姓“社”的小康,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小康,是杜绝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小康。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确实“先富”起来。但是,相当部分群众和地区还并不富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先富”带动“后富”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推动社会走向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在于‘全面。‘全面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还指小康社会要惠及全体人民。”[16]一个十几亿人口、曾经极贫极弱的中国社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必将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迈入“文明立国”的关键阶段。从改革开放之初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到新世纪以来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都充分反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迈入“文明立国”的关键阶段。

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再次睁眼看世界,发现我们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成为时代所需。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到2015年末,我国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已经与30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语。然而,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绝不仅仅是经济指标,一个国家也绝不可以单独走经济立国之路。“小康”概念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的概念,而是要求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的精神素养的提升,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走“文明立国”之路。“文明立国”,“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与人的全面发展等全方位的高度文明。”[17]近代百年日渐沦落、几近亡国灭种的中国社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必将为实现“文明立国”奠定坚实基础。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大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丰富、任务艰巨,需要面对国内外诸多不利因素的挑战。“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胜阶段,我们必须在把握战略布局、更新发展理念、明确政策导向和强化党的领导等方面下功夫,锐意改革、勇于发展、善于创新,不断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定力。

1.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是先导。“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18]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新总结,是对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新认识,是对人民群众期盼美好生活的新回应,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五大发展理念每一条相互之间具有内在逻辑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统一于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进程中。创新发展强调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动力;协调发展强调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绿色发展强调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开放发展强调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共享发展强调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目的。每一条发展理念都切中我国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和突出矛盾,哪一条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都将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这五大发展理念,我们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2.推进“四个全面”是核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宏观架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新实践的总结凝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选择,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战略谋划意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注重顶层设计与总体谋划,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既包含战略目标,也包括战略举措。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既体现覆盖主体之全面,也体现覆盖领域之全面;既指实现国民经济发展之全面,也指推动‘五位一体协调发展之全面;既要求社会发展之全面,又体现人的发展之全面。”[19]39围绕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大举措,全面深化改革根本在“改革”、关键在“深化”、重点在“全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核心在“法治”、关键在“公正”、重点在“治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前提在“全面”、关键在“真治”、要害在“从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政治保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直面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直面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矛盾和工作重点,直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路径和方式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们才能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推动小康梦想走向现实。

3.把握“六个坚持”是关键。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遵循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六个坚持”发展原则,是科学总结我国发展经验得出的必然结论,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现实需要,是按照新的目标要求和发展理念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根本遵循意义。“六个坚持”原则,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严谨的内在关系,彼此紧密关联,缺一不可,统一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其中每一个原则都具有深刻的内容,都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部署,都肩负着重大的战略任务,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指明方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问题,坚持科学发展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方式问题,坚持深化改革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坚持依法治国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规范问题,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空间问题,坚持党的领导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保障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牢牢把握“六个坚持”发展原则,我们才能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4.坚持党的领导是保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坚持党的领导,事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事关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政治保障意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为此,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特别是加强和发挥党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狠抓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真正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党的领导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魂。坚持党的领导是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统一,是党的建设与治国理政的统一,是社会发展与人民幸福的统一。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我们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最为关键的保障。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小康”,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赋予它更多更深刻的内涵,也正一步步将之变为现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蓝图已经绘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已经吹响,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继续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那么一种精神,继续保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那么一种警醒。”[20]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定决战决胜的信心和信念,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纲领——一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5-10-31(01).

[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顾海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进程与决胜纲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2).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把群众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 把党和政府温暖送到千家万户[N].人民日报,2012-12-31(01).

[9]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 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N].人民日报,2013-04-11(01).

[10]向全国人民致以新春祝福 祝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N].人民日报,2015-02-17(01).

[1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01).

[1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3-12-31(01).

[13]弘扬丝路精神 深化中阿合作[N].人民日报,2014-06-06(02).

[14]秋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J].求是,2015,(8).

[15]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6]肖贵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战略地位和制度保障[N].光明日报,2015-12-07(16).

[17]贺新元.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地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2).

[18]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5-11-04(02).

[19]井琪. “四个全面”: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

[20]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02).

【责任编辑:闫生金】

猜你喜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