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人的话

2016-09-07季进

南方文坛 2016年4期
关键词:韩少功残雪解密

主持人季进:蔡荣的专著The Subject in Crisi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是一本集中论述新时期文学主体危机的著作。它以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的“新时期”为时代语境,通过韩少功、残雪、余华、莫言、贾平凹等人的作品,探讨了在所谓“后毛泽东时代”的思想动荡中,当代文学作品所呈现出的“主体危机”。全书共分七章,除导论外,分别论述新主体的追寻、韩少功小说中的言说主体、残雪小说中的自我与他者、新长征中的旅行者、莫言小说中的自我镜像以及1990年代早期知识分子的自我。既探讨小说文本中的文学形象,也论述作为创造者的作家主体,颇多发人深省之论。这里发表的《论主体与新时期文学》就是根据该书《导论》摘译的,由于篇幅所限,只摘译了部分内容。

论文指出,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带有紧迫和复仇之感的重访”中,现代作家与知识分子延续了五四时期的传统,视自身为新兴启蒙运动的中坚力量,尝试通过文本再现的方式,为中国塑造符合“现代性”的全新民族主体。对此,不同于一般的乐观认识,作者选取了“能动性”作为切入点,以检验这一目标在文本层面的实际效用,经由精致的文本细读,着重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莫言《白狗秋千架》中残缺和矛盾的主体:大学老师与暖在高粱地的重逢,一方面展示了主观权利被剥夺的残缺主体以及知识分子的修复力量,但开放性的结局所遗留的道德困境,也直指后者面对自身合法性危机时的犹豫不决;二是韩少功与残雪小说中无能的主体:《爸爸爸》和《女女女》中“主人公语言能力的缺失和外部表意系统的控制”使其无法完成塑造新主体的使命,而残雪笔下的无能自我,则“将存在主义的梦魇转化为持久的现实”,并“投射到改革后中国的未来”;三是余华与扎西达娃小说中的孤独旅人:因其始终独立于激进的社会风气之外,体现了主体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的自我迷失;四是莫言《丰乳肥臀》中的中国自我与异域他者:从二者之间的冲突以及混种私生子的无能,显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中国影响力的持续担忧”;五是贾平凹《废都》中自我的文学表象:面对90年代的消费主义,边缘化的知识分子在特殊的表象中讨论自身的困境。经由跨越文本内外的主体性分析,作者建构出了新时期文学与后毛泽东时代的社会环境,尤其是与官方主导的现代化进程之间深刻的互动。在应对种种社会变革与思想动态的全新挑战时,新时期文学的主体危机也正好折射出这一批作家与知识分子的精神困惑:对过去梦魇的念念不忘,对当下环境的犹豫不决以及对未来身份的焦虑不安。让我们重新认识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思想中复杂与困难的面向。

2014年,麦家的《解密》席卷海外,掀起了一股“《解密》热”,创造了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奇迹,也极大地提振了当代文学走出去的信心。《解密》为什么会突然走红国际市场?背后有哪些因缘际会的因素?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这些正是《论海外“〈解密〉热”现象》试图要回答的问题。论文从《解密》译本在海外大受欢迎的现象出发,借用布尔迪厄的文化场域理论和丹穆若什的世界文学理论,将中国文学的“走出去”视为一个复杂的流通过程,综合考虑文本内外的诸多因素,以分析《解密》在非汉语市场获得商业成功的原因。作者指出,首先在翻译的层面上,译者米欧敏的出色译笔和牵线人蓝诗玲的推荐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二者的努力,《解密》从一开始就进入英美最出色的出版机构的视野,不同于一般的学术出版,企鹅和FSG出版社将《解密》纳入其强大的商业运作体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其扩大了知名度。其次在流通的层面上,受惠于“斯诺登事件”引起的话题效应,加之出版社在宣传语上的推波助澜,题材类似的《解密》迅速受到评论界和读者的关注,甚至直接将小说中的红色间谍英雄与斯诺登相比较,从而引发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最后在文本的生产层面上,《解密》的间谍(侦探)题材本身是世界性的,不会对西方读者的阅读造成障碍,这使得其扎根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的“红色”元素和传统概念不会局限在民族文学的帷幕之后,而是唤起了西方读者对于东方的想象。在叙事中,麦家也明显地借鉴了博尔赫斯游戏性和迷宫式的叙事方式,并以之来表达对人生终极问题的追问,这也让其小说更增添了一层世界性的维度。基于丹穆若什的世界文学理论,作者认为麦家《解密》在海外的商业成功,证明了“世界文学”概念不是霸权层面的,而更多只是技术层面的,中国文学要想真正“走出去”,还必须是“文学程式、阅读习惯、地方经验、翻译实践等各种因素的合力使然”。

(季进,苏州大学文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韩少功残雪解密
炫词解密
《探索与回望——论韩少功的“后知青”写作》文献研究综述
炫词解密
炫词解密
雪中
品梅
韩少功乡土叙事与命名
喜鹊
韩少功:“挑着粪桶”写作的文联主席
Units 3—4句子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