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远期疗效观察

2016-09-07李石良刘乃刚金银花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8期
关键词:变应性神经节鼻炎

李石良,刘乃刚,金银花



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远期疗效观察

李石良,刘乃刚,金银花

(中日友好医院,北京 100029)

目的 观察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方法 对纳入研究的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每星期1次,6次为1个疗程。采用VAS评分对患者总体症状和鼻部分类症状进行评价以及RQLQ量表评价患者生存质量。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2年各评估1次。结果 所有患者临床症状经6次治疗后均获得显著改善,其总体症状、鼻部分类症状VAS评分及反映患者生活质量的RQLQ量表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2年后随访时除“非鼻眼症状”外均较治疗前降低(<0.05,<0.01),且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具有确定的临床疗效,且2年内效果稳定。

鼻炎,变应性;针刺;蝶腭神经节刺激术;过敏性鼻炎

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疾病,其频繁的喷嚏、鼻塞、流涕等症状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1-3],且部分患者可合并变应性哮喘。目前,针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大多远期疗效不确定。我们将针刺蝶腭神经节技术用于变应性鼻炎的治疗,取得了确切的临床效果。为了观察其远期疗效,我们对纳入观察的30例患者在治疗后2年进行了随访,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0例患者全部来自于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针灸科门诊,时间为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最大71岁,最小24岁,平均48岁;病程最长42年,最短2年,平均10.4年。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所推荐的诊断标准[4]。喷嚏、清水样涕、鼻塞、鼻痒等症状出现2项以上(含2项),每天症状持续或累计在1 h以上。可伴眼痒、结膜充血等眼部症状。体征常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腔水样分泌物。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能耐受针刺治疗者。③近6星期内未接受过与变应性鼻炎有关的中西药治疗。④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心血管、肺、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④其他不适合试验治疗方法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采用针刺蝶腭神经节技术,参照李新吾[5]方法并加以适当改进。

患者取侧卧位,采用0.35 mm×55~60 mm毫针,取颧弓下缘与下颌骨冠突后缘交界处的体表投影点为进针点,针尖朝向对侧颞部,刺入皮肤后缓慢进针,当进针深度达到55~60 mm,操作者针下有进入骨缝(翼腭裂)的感觉,同时患者鼻腔有放电或喷水感等感觉时,表明针尖已刺中蝶腭神经节(见图1、图2),反复刺激该神经节2~3下(每刺激一下患者即出现一次鼻腔放电感)即出针。每星期1次,每次针刺1侧,6次为1个疗程。

图1 毫针尖端进入翼腭裂(CT平面图)

图2 毫针尖端进入翼腭裂(CT三维重建图)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总体症状和鼻部分类症状VAS评分

按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4]对患者总体症状和鼻部分类症状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治疗前、后及2年后随访时各记录1次。

3.1.2 鼻结膜炎生存质量量表(RQLQ)评估

鼻结膜炎生存质量量表(rhinoeonjune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RQLQ)由Juniper EF等[6]研制,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具有良好的效度、信度、反应度和可行性。罗秋兰[7]将其引入中国并进行了检验,为中国的变应性鼻炎生存质量的测评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量表分为活动、睡眠、非鼻/眼症状、实际问题、鼻部症状、眼部症状、情感7个维度,共24项提问,各维度单独记分,并计算总分。治疗前、后及2年后随访时各记录1次。

3.1.3 安全性评价

若治疗中、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则及时记录并处理。

3.2 统计学方法

用SAS8.2统计软件包做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及随访时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0.05为有显著性差异,<0.01为有极显著性差异。

3.3 治疗结果

3.3.1 治疗前后及2年后随访时患者总体症状和鼻部分类症状VAS评分比较

错题本在学生时代几乎是人手一本,有的同学记得很“漂亮”,用于自我安慰;有的同学用的很“漂亮”,成绩提升非常快。今天为大家分享一些合理使用错题本的方法,用好了,数学成绩一定不会差!

治疗后及2年后随访时患者总体症状和鼻部分类症状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0.01);治疗后与2年后随访时患者总体症状和鼻部分类症状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及2年后随访时患者总体症状和鼻部分类症状VAS评分比较 (±s,分)

表1 治疗前后及2年后随访时患者总体症状和鼻部分类症状VAS评分比较 (±s,分)

项目治疗前治疗后2年后随访时 总体症状7.10±2.233.80±2.141)3.97±2.801) 鼻堵6.07±3.243.03±2.521)3.47±2.991) 流涕7.17±2.453.70±2.381)4.10±3.001) 喷嚏6.97±2.223.40±1.941)3.50±2.521) 鼻痒6.17±2.413.30±2.381)3.30±2.561)

注:与治疗前比较1)<0.01

3.3.2 治疗前后及2年后随访时患者RQLQ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后患者RQLQ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0.01);2年后随访时,除非鼻眼症状项外,患者RQLQ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0.01,<0.05);患者治疗后与2年后随访时RQLQ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及2年后随访时患者RQLQ量表评分比较

项目治疗前治疗后2年后随访时 活动12.20±4.877.43±3.631)7.87±5.471) 睡眠9.53±5.204.83±3.321)5.53±4.341) 非鼻眼症状17.47±9.7110.43±6.551)11.67±9.17 实际问题11.93±4.586.20±3.941)6.63±4.541) 鼻部症状15.40±5.808.20±4.671)9.23±5.551) 眼部症状10.23±6.555.00±4.341)6.73±5.532) 情感10.60±6.545.97±4.771)7.10±6.352) 总分87.37±35.1648.07±25.931)54.77±37.111)

注:与治疗前比较1)<0.01,2)<0.05

3.4 安全性评价

本组30例患者有5例患者出现针刺侧面部疼痛、张口疼痛,均在数小时至2 d内消失,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

变应性鼻炎是一种主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全球约有4亿人遭受鼻炎的困扰[8],且其患病率逐年上升[9-12]。现代医学一般使用肥大细胞稳定剂、化学受体受体拮抗剂、Th2细胞因子抑制剂以及类固醇等药物治疗[13-14],但由于症状改善不持久,不良反应大,导致很多患者治疗失败。

利用毫针刺激蝶腭神经节治疗鼻炎的技术由李新吾创立,其文献报道该技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2年有效率达到70.4%[5]。

蝶腭神经节是头部最大的副交感神经节,外形呈三角形或“Y”字形或宽扁豆状。关于该神经节的大小,秦泗佳等[15]报道其前后径为(4.12±1.18)mm,上下径为(4.17±1.70)mm。蝶腭神经节有3条主要神经连于它的三个角,即翼管神经连于节的内上角,上颌神经的神经节支连于节的外上角,腭神经连于节的下角。蝶腭神经节还有3条较小的分支,即向上的眶支、向内的鼻支和向后的咽支。细小的眶支携带副交感神经纤维,经前、后筛管抵达鼻黏膜。蝶腭神经节通过翼管神经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纤维,也可通过上颌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接受交感神经纤维,因此蝶腭神经节是一个混合有交感和副交感两种神经纤维的神经节,其节后纤维随神经节的分支,支配鼻、咽、腭、眶部的腺体和血管,因此蝶腭神经节神经纤维兴奋性的改变必然会影响到效应器官的功能状态。Anggard等(1979)在蝶腭神经节的副交感神经原胞体周围发现有P物质(substance P,SP)能神经纤维的分布[16],SP能神经兴奋性增强时可导致P物质大量释放,如同介质细胞及其颗粒中释放出的生物活性介质一样能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黏膜水肿、腺体分泌增多,而这些已经被证实是变应性鼻炎患者所表现出的喷嚏、清涕、鼻塞鼻痒等临床症状的病理变化基础[17-18],当利用毫针刺中蝶腭神经节时,可使这些症状迅速缓解,这符合针刺所具有的良性双向调整作用的特征,针刺的作用可能是兴奋了处于抑制状态的交感神经纤维,从而使处于亢奋状态的副交感神经受到抑制,进而降低了SP能神经的效应。

蝶腭神经节毫针刺激术必须经过专项训练方能掌握,临床操作时务必确保毫针尖端进入翼腭裂(图1),初学者可由CT引导,待熟练掌握后可脱离影像学引导。

本次研究中观察到,每次治疗可使患者的临床症状持续缓解约2~3 d,经过1个疗程(6次)的治疗,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获得显著改善,其总体症状、鼻部分类症状VAS评分及反映患者生活质量的RQLQ量表评分均明显降低,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而且这种效果持续2年,远期疗效稳定。

本研究虽样本量较小,但可以提示针刺蝶腭神经节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较为可靠的方法,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比较确定,且临床操作较为安全,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并加以临床推广。

[1] 蔡粤川,任全伟,彭顺林.变应性鼻炎的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5,23(2):159-160.

[2] 李津,李珍.变应性鼻炎的针灸治疗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 2014,33(25):111-112.

[3] 王凤玲,尹三.中西医治疗变应性鼻炎400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5):135.

[4]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鼻科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武夷山)[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4(12):977-978.

[5] 李新吾.针刺蝶腭神经节——“治鼻3”穴位治疗鼻部疾病的机制分析及有关针刺方法的介绍[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1,25(5):193-196.

[6] Juniper EF, Guyatt GH.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a new measure of health status for clinical trials in rhinoconjunctivitis[J]., 1991,21(1):77-83.

[7] 罗秋兰.鼻结膜炎生存质量量表中文版本的临床应用及评价[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8] Pawankar R, Canonica G, Holgate S,. WAO, White Book on Allergy: Update 2013[EB/OL]., 2013.

[9] 曹勇勋.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探究[J].文摘版:医药卫生,2015,(10):271.

[10] 林小平,张罗,程雷.变应性鼻炎和哮喘的特异性免疫治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5,(8):694-698.

[11] 赵迪,马瑞霞,申学良.银川市儿童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特征调查[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5,29(15):1332-1336.

[12] 龚霄阳,程雷.变应性鼻炎的诊治现状与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5,23(3):161-165.

[13] Okubo K, Kurono Y, Fujieda S,. Japanese Guideline for Allergic Rhinitis 2014[J]., 2014,63(3):357-375.

[14] Seidman MD, Gurgel RK, Lin S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Allergic rhinitis[J]., 2015,152(1 Suppl):S1-43.

[15] 秦泗佳,张奎启,张元鑫,等.翼腭神经节及其动脉供应观测[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2,34(2):129-133.

[16] Lundberg JM, Hökfelt T, Anggård A,. Immunohistochemical evidence for substance P immunoreactive nerve fibres in the taste buds of the cat[J]., 1979,107(4):389-391.

[17] 章如新,江德胜.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浆中P物质及鼻粘膜血流量的变化[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3,28(2):72-73.

[18] 章如新,董震,江德胜.P物质和变应性鼻炎[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3,17(3):158-160.

Long-term Therapeutic Observation of Acupuncture at Phenomaxillary Ganglia for Allergic Rhinitis

-,-,-.

-,100029,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short-term and long-term efficacies of acupuncture at phenomaxillary ganglia in treating allergic rhinitis. Method The recruited subjects were intervened by acupuncture at phenomaxillary ganglia, once a week and 6 times as a treatment course.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was adopted to evaluate the general condition and nasal symptoms, and the 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RQLQ)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quality of life (QOL). The evaluations were performed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as well as 2 year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Result The subjects all ha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the clinical symptoms after 6 sessions, and the VAS scores of the general conditional nasal symptoms and RQLQ score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0.01); in the follow-up study conducted 2 years later, except for the scores of the non-nasal/eye symptoms, all symptoms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compared to that before intervention (<0.05,<0.01), and the results were in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after intervention (>0.05). Conclusion Acupuncture at phenomaxillary ganglia is effective in treating allergic rhinitis, and the efficacy lasts stably within 2 years.

Rhinitis, Allergic; Acupuncture; Phenomaxillary ganglia stimulating method; Allergic rhinitis

R246.8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6.08.0971

2015-12-30

李石良(1963 - ),男,教授,研究方向为针灸与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Email:zrlishiliang@163.com

猜你喜欢

变应性神经节鼻炎
生物制剂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徐丽华运用祛风止咳方治疗变应性咳嗽经验
蝶腭神经节针刺术治疗动眼神经麻痹案1则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远离『鼻炎闹』 静享黄菊之秋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中医赶走恼人鼻炎
葱汁治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