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留针时间对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疗效的影响

2016-09-07于川申斌许世闻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8期
关键词:肩痛中风针灸

于川,申斌,许世闻



不同留针时间对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疗效的影响

于川,申斌,许世闻

(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北京 101200)

目的 观察不同留针时间对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影响。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配至30 min组和60 min组,每组30例。两组针刺方案均选用相同取穴,每日针刺1次,每星期治疗5次,共治疗20次。并于治疗前、治疗4星期后分别采用VAS评分、肩痛频率、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0.01),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0.01)。结论 中风后肩痛的针刺镇痛效果留针时间30 min较60 min为佳。

针刺;中风并发症;留针时间;肩痛

肩痛是中风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可以发生在中风早期,也可以发生在中后期,通常发生在中风后2~3个月,发生率为5%~84%[1]。肩痛会影响患者主动的康复训练以及睡眠和休息,有系统评价显示[2-5]针灸治疗中风后肩痛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措施。留针时间与针刺效应密切相关,故本研究观察留针30 min与60 min对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的疗效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2015年1月至9月在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针灸科就诊的中风后肩痛患者,共60例。按照随机化临床试验原则,采用SAS统计软件获取随机号与组别,随机分为留针30 min组和留针60 min组,每组30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编写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制定的标准[6],并经颅脑CT或MRI证实为脑梗死或脑出血患者。

1.2.2 中医诊断标准

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7]。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脑卒中、中风病的诊断标准;②年龄30~75岁;③伴有肩痛症状;④病程2星期至6个月;⑤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⑥无严重的心、肺、肾功能障碍及重症糖尿病;⑦签署知情同意者。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消化道出血、严重心肾脏疾病等其他脏器疾病而影响恢复者;②意识不清,或失语,不能表达主观不适症状者;③既往有其他引起肩关节周围疼痛的疾病。

1.5 脱落标准

①未按规定治疗,依从性差者;②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③因其他原因自行退出者。

2 治疗方法

取患侧肩髃、肩髎、肩前、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根据新世纪全国中医院校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8]进行穴位定位,确定针刺方向及深浅。患者取坐位或平卧位,常规消毒后,选用0.30 mm×40 mm一次性针灸针,直刺进针,每穴均行平补平泻的提插捻转手法,以得气为度。每日针刺1次,每星期治疗5次,4星期为1个疗程。

留针30 min组,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留针60 min组,针刺得气后留针60 min。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治疗前和治疗4星期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频率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进行评价。

肩痛程度采用VAS[9]评定,用0~10分表示疼痛的程度。

肩痛频度采用《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10]中疼痛频度的评价方法,最高记3分,最低记0分。

患侧上肢运动功能采用FMA评定[11],分别从腱反射活动、屈肌协同运动、伸肌协同运动、伴有协同运动的活动、脱离协同运动的活动、腕稳定性和手指运动等方面进行评估,最高分为66分,最低分为0分,分数越高代表运动功能越好。

3.2 疗效标准

采用VAS评分尼莫地平法:[(干预前测定值-干预后测定值)/干预前测定值]×100%。

显效: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60%。

有效: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60%,同时≥30%。

无效: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每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检验。以<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前后肩痛V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肩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治疗后肩痛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1),两组治疗后肩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肩痛VAS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肩痛VAS评分比较 (±s,分)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 留针30 min组304.85±1.332.77±1.381)2) 留针60 min组304.83±1.423.70±1.511)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1;与留针60 min组比较2)<0.05

3.4.2 两组治疗前后肩痛频率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肩痛频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治疗后肩痛频率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1),两组治疗后肩痛频率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肩痛频率评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肩痛频率评分比较 (±s,分)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 留针30 min组301.77±0.630.90±0.801)2) 留针60 min组301.70±0.651.33±0.711)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1;与留针60 min组比较2)<0.05

3.4.3 两组治疗前后上肢FMA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上肢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治疗后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1),两组治疗后FM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详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上肢FMA评分比较 (±s,分)

表4 两组治疗前后上肢FMA评分比较 (±s,分)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 留针30 min组3017.00±7.8026.30±8.901)2) 留针60 min组3017.66±8.2021.70±8.301)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1;与留针60 min组比较2)<0.01

3.4.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结果表明留针30 min组总有效率优于留针60 min组。详见表5。

表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留针60 min组比较1)<0.01

4 讨论

中风后肩痛有很多原因,具体机制仍不明确,粘连性关节囊炎、拖拽压迫、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等都可能引起肩痛。此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其发病主要由于中风后气血逆乱,痰浊、瘀血闭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肩部活动受限,久之局部经筋失养,故而产生患肩疼痛[12-14]。

近年来针刺在治疗中风后肩痛中应用非常广泛,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5-18],有文献综述表明,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取穴多以局部选穴为主[19],故本研究针刺选穴为上肢局部穴位。针刺镇痛由来已久,留针时间是影响针刺镇痛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20],不同痛症,留针时间不尽相同。刘瑾[21]对急性关节炎针刺镇痛后效应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针刺30 min以上1 h以下能提高大鼠痛阈。毛光兰等[22]临床观察结果显示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最佳留针为30 min。陈少宗等[23]研究表明针刺对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的止痛作用,随着留针时间的延长,针刺止痛的效能逐渐降低,并非留针时间越长针刺作用越好。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风后肩痛的针刺镇痛效果留针时间30 min较60 min为佳,提示留针时间超过30 min后针刺镇痛效果逐渐降低,为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的留针时间提供了初步参考,但最佳留针时间仍有待更进一步的临床筛选及验证。

[1] Snels IAK, Beckerman H, Lankhorst GJ,. Risk factors for hemiplegic shouder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J]., 2002,14(7):223-233.

[2] 聂文彬,刘志顺,赵宏.针灸治疗中风后肩痛系统评价[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4):25-28.

[3] 常东红.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观察[J].文摘版:医药卫生,2015,(8):199.

[4] 马俊玲.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6):122-123.

[5] 戴淑青,郑燕,贺新泽.针灸治疗中风后肩痛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8):993-995.

[6]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3):67-73.

[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8] 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41-254.

[9] Jensen MP, Karoly P, Braver S. The measurement of clinic pain intensity: a comparison of six methods[J]., 1986,27(1): 117-126.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S].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178.

[11] 陈晓春,潘晓东.神经科查体及常用量表速查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111.

[12] 戴淑青.从整体治疗中风肩痛的思路与方法[J].光明中医,2012,27(11):2167-2168.

[13] 赵增趁,郭海英,朱毅.偏瘫肩痛的病机改变[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1,33(4):362-364.

[14] 张邹阳,张明波.针灸联合辨证分型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11):23-25.

[15] 肖春海,李明.温针灸配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肩痛22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4,36(11):1672-1673.

[16] 贺青涛,曾科学.浮针治疗中风后肩痛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4,5(12):53-54.

[17] 李扬帆.针刺合雷火灸对中风后偏瘫肩痛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6):26-27.

[18] 肖瑜,范明莉.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132-133.

[19] 戴淑青,郑燕,贺新泽.针灸治疗中风后肩痛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8):993-995.

[20] 姚肖君,刘建武.不同留针时间干预急性疼痛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13,33(11):985-988.

[21] 刘瑾.急性佐剂性关节炎针刺镇痛后效应的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1.

[22] 毛光兰,齐国豪,张新颖,等.不同留针时间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2,29(7):514-516.

[23] 陈少宗,郭珊珊.从针刺对痛经止痛作用时效规律探讨不同留针时间的效能[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10):2034-2035.

Effect of Different Needle-retaining Lengths on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Post-stroke Shoulder Pain

,,-.

,101200,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needle-retaining lengths on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post-stroke shoulder pain. Method Sixty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to a 30 min group and a 60 min group,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same acupuncture treatment protocol was adopted in the two groups, and the acupuncture treatment was given once a day, 5 sessions a week, for 20 times in total.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shoulder pain frequency, and Fugl-Meyer Assessment (FMA) were observed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4-week treatment. Result The scores of each index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both groups after treatment (<0.01),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omparing each index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0.05,<0.01). Concl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shoulder pain with acupuncture, 30 min needle-retaining is better than 60 min in comparing the analgesic effect.

Acupuncture; Stroke complications; Needle-retaining length; Shoulder pain

R246.6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6.08.0939

2016-01-20

2014年北京市平谷区优秀人才培养D类资助项目

于川(1982 - ),女,主治医师,硕士

猜你喜欢

肩痛中风针灸
肩痛≠肩周炎!一起来正确认识肩周炎
不是所有的肩痛都是肩周炎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强化肩胛带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