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益气血针刺法治疗乳腺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临床观察
2016-09-07朱冬兰吕海燕吕颖燕吴雷娟
朱冬兰,吕海燕,吕颖燕,吴雷娟
补益气血针刺法治疗乳腺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临床观察
朱冬兰,吕海燕,吕颖燕,吴雷娟
(浙江金华广福医院,金华 321000)
目的 观察补益气血针刺法治疗乳腺癌化疗后初发白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78例乳腺癌化疗后初发白细胞减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治疗组(40例),对照组单用升白药,治疗组采用补益气血针刺法联合升白药,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计数升高(<0.01),治疗组高于对照组(<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0.05)。治疗组在改善纳差、周身乏力、面色白或萎黄、少气懒言等方面优于对照组(<0.05,<0.01)。结论 对于乳腺癌化疗后初发白细胞减少患者,补益气血针刺法结合升白药可升高白细胞计数,改善气血亏虚表现。
针刺;益气生血;乳腺肿瘤;白细胞减少;针药并用
乳腺癌是指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已成为女性恶性肿瘤之首[1]。目前,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以及中医治疗,综合治疗[2]是目前主流的治疗方式。化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有毒副反应大的缺陷,特别是化疗后造成的白细胞减少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病情以及治疗进度。中医药因其治疗化疗后造成的白细胞减少疗效显著,并且毒副反应少,成本低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针刺疗法[3]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特点。笔者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发现乳腺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属“虚劳”范畴,其主要病机为气血亏虚,针刺补益气血法往往有较好疗效。本研究拟观察针刺补益气血法对乳腺癌化疗后初发白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8例患者均来源于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期间本院乳腺肿瘤外科住院的乳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38例),治疗组平均年龄(47±16)岁,对照组平均年龄(46±14)岁。两组患者平均年龄、乳腺癌分型、白细胞抑制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乳腺癌分型比较
1.2 中医诊断及辨证标准
乳腺癌属中医学“乳岩”范畴,参考《中医外科学》[4],其临床表现为乳房部出现无痛、无热、皮色不变而质地坚硬的肿块,推之不移,表面不光滑,凹凸不平,或乳头溢血,晚期溃烂,凹如泛莲。
乳腺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属中医学“虚劳”范畴,参考《中医内科学》[5]以及《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6],其临床表现为纳差,周身乏力,面色白或萎黄,舌质淡或暗淡,脉沉或细弱,兼恶心呕吐,少气懒言,失眠,月经不调,自汗。
1.3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为女性,进行粗针穿刺活检、或肿物切取活检、或手术切除后,将组织物送石蜡病理检查,病理结果显示为乳腺癌。②所有患者均为化疗后初次出现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7]中的诊断标准,即连续两次检查白细胞计数均低于4×109/L,并伴有精神萎靡、乏力、头晕耳鸣、抵抗力下降等临床症状。③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孕期或哺乳期妇女。②不能耐受针刺治疗患者。③存在原发性贫血或其他恶性血液疾病患者。④服用研究以外的影响白细胞计数的药物或食物。
2 治疗方法
2.1 化疗方法
两组患者化疗前均进行护肝、护胃以及能量支持等对症治疗,并常规预防化疗药物过敏。化疗方案选择为CAT或CET,即注射用环磷酰胺(0.2 g,国药准字H32020857,江苏盛迪医药有限公司)0.5 g/m2;多西他赛注射液(艾素,80 mg,国药准字H20030561,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75 mg/m2;注射用盐酸表柔比星[法玛新,10 mg,国药准字H20000496,辉瑞制药(无锡)有限公司]60 mg/m2;注射用盐酸多柔比星[10 mg,国药准字H20013334,辉瑞制药(无锡)有限公司] 50 mg/m2。两组患者化疗周期均为21 d。
2.2 白细胞减少治疗
2.2.1 对照组
Ⅰ度白细胞减少给予鲨肝醇片(20 mg,国药准字H31022128,上海信谊万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40 mg,每日3次口服,持续5 d;Ⅱ度白细胞减少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惠尔血,150mg,国药准字S20010063,协和发酵麒麟株式会社)75mg连续3 d皮下注射;Ⅲ度、Ⅳ度白细胞减少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150mg连续3 d皮下注射。患者治疗结束后复查血常规。
2.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刺足三里、血海、关元、三阴交、肾俞、肝俞,采用捻转补法,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1次,连续治疗5 d。患者治疗5 d后复查血常规。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3.1.1 白细胞减少疗效标准
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7]。
显效:治疗结束后血白细胞计数恢复至正常值(>4×109/L),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有效:治疗结束后白细胞计数未恢复正常,但较前提高1倍或上升至3×109/L以上,临床症状改善。
无效:治疗结束后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升高,临床症状无改善。
3.1.2 中医症状改善情况评价
症状改善程度评价依据患者的感觉情况进行判定。
治愈:症状消失。
改善:症状程度明显减轻。
无效: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3.2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以及组内比较采用检验,非正态数据及方差不齐数据均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以<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计数呈升高趋势(<0.01),治疗组白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比较 (±s,×109/L)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比较 (±s,×109/L)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 治疗组402.78±0.635.94±1.181)2) 对照组382.81±0.514.66±1.061)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1;与对照组比较2)<0.05
3.3.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3.3.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主要症状改善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改善纳差、周身乏力、面色白或萎黄、少气懒言等症状方面有显著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0.01),而在改善失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主要症状改善比较
4 讨论
乳腺癌是指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目前威胁女性身心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原位乳腺癌虽不致命,但一旦脱落游离的癌细胞可以随血液或淋巴液播散全身,形成转移,危及生命。全球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其中我国的乳腺癌发病率也并不乐观。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乳腺筛查工作的提高以及乳腺癌综合治疗的提出,乳腺癌的死亡率在本世纪出现了大幅度的降低。
乳腺癌的病因尚未明确,目前被学者认可的乳腺癌高危因素[8]主要有年龄因素、家族史、女性激素水平等。由于病因的不明确,研究者尚未找到能够预防乳腺癌的积极有效的措施。目前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以及中医治疗。以手术及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是目前治疗本病的主要方式。化疗作为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临床疗效显著,其中CA(T)化疗方案属于NCCN指南中腋淋巴结阳性患者的推荐化疗方案[9]。但CA(T)化疗方案也有其劣势所在,导致白细胞减少的发生就是其中之一。西医治疗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主要的方式为应用生白药物。但此类药物价格昂贵,并且患者会出现肌肉、关节疼痛等不良反应。以上两种情况均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以及病痛。因此,寻求有效治疗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的方法,减轻患者负担与病痛已成为当务之急。
乳腺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属中医学“虚劳”范畴[10-12],笔者通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发现本病的主要病机为气血亏虚。化疗之后,患者机体阴阳失衡,治疗过程中耗气伤血最终导致气血两虚。气血不足,脾胃化生无源则出现纳差,周身乏力,面色白或萎黄,恶心呕吐,少气懒言等症状;其舌脉则表现为舌质淡或暗淡,脉沉或细弱。本研究依据中医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的治疗原则,采用针刺补益气血法治疗乳腺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针刺选择足三里、血海、关元、三阴交、肾俞、肝俞等穴位,以达到培元固本、充养脏腑、补血益气的作用。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要穴之一,具有健脾和胃的功能[13-14]。《灵枢》中就提到,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足三里。关元属任脉,是足三阴与任脉的交汇,具有补肾培元的功效。《会元针灸学》中指出:“关元者,膀胱下口之关窍,关乎元气。”元气是推动人体生命的原动力,关元穴则与元气的关系最为密切,针刺此穴能达到培补元气的疗效。除此之外,治疗过程中还加入的三阴交、肝俞、肾俞等穴位,以补益肝肾,诸穴共用达到补气生血之效。研究中不难发现,联用针刺疗法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白细胞计数,特别是针对患者化疗导致气血亏虚后所产生的纳差,周身乏力,面色萎黄,少气懒言等症状有较大的改善。
研究结果表明,针刺补益气血法对乳腺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患者白细胞计数、临床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成为乳腺癌综合疗法临床中的有效组成,但对于针刺补益气血疗法的具体作用机制仍待进一步研究。
[1] Nounou MI, ElAmrawy F, Ahmed N,. Breast cancer: conven- tion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odalities and recent patents and technologies[J].(), 2015,9(Suppl 2):17-34.
[2] Arfé E, Bombail M. Therapeutic education and breast cancer[J]., 2015,64(214):32-34.
[3] 张翔,张喜平,欧敬民,等.针刺疗法在常见乳腺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9):2078-2081.
[4] 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02-109.
[5]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452-455.
[6] 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7] 张之南,沈梯.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S].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99-102.
[8] Engel C, Fischer C. Breast cancer risks and risk prediction models[J].(), 2015,10(1):7-12.
[9] Barcenas CH, Niu J, Zhang N,. Risk of hospitalization according to chemotherapy regimen in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J]., 2014,32(19):2010-2017.
[10] 李君,王茂生,范华,等.白细胞减少症中医诊疗经验辑要[J].天津中医药,2013,30(12):732-734.
[11] 王世民,叶长青.中医治疗白细胞减少症近况[J].湖北中医杂志, 1995,17(4):55-56.
[12] 刘丽娜,邱阚,种宝贵,等.参附注射液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致白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31(24):2384-2386.
[13] 张琼,陈理.穴位注射对胃癌化疗后副反应的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2):145-147.
[14] 胡正昌,罗超兰.足三里应用于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Meta分析[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5,(4):471-473.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Qi-blood-supplementing Needling for Leukopenia After Chemo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
-,-,-,-.
,321000,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qi-blood-supplementing needling in treating the incipient leukopenia after chemo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 Method Seventy-eight patients with incipient leukopenia after chemo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 were recruited and randomized into a control group (38 cases) and a treatment group (4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intervened by medications for increasing white blood cell (WBC) count, while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y qi-blood-supplementing needling plus the medication. The therapeutic efficacies were evaluated at the end of the intervention. Result The WBC count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both groups after treatment (<0.01), and the coun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5.0% in the treatment group versus 89.5%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0.05).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also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improving symptoms including poor appetite, fatigue, pale complexion, and lassitude (<0.05,<0.01).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incipient leukopenia after chemo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 qi-blood-supplementing needling plus medication for increasing WBC count can up-regulate the WBC count and improve the symptoms due to qi-blood deficiency.
Acupuncture; Reinforcing qi nourishing blood; Breast neoplasms; Leukopenia; Acupuncture medication combined
R246.1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6.08.0964
2015-12-30
朱冬兰(1967 - ),女,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