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作能力为核心的动画知能课程建设探索
——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例
2016-09-07白喆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白喆(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以创作能力为核心的动画知能课程建设探索
——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例
白喆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文章以市场需求作为网络与数字媒体专业动画教学的导向,将创作能力作为核心,根据知能理论确定以专业能力、发展能力和社会能力相互聚合的教学目标,根据动画创作流程对知识、技能和情感结构进行划分和归纳,重构知能体系,通过“预修课程”、“动画课程”、“教学实践”等三个阶段构成完整的动画课程体系,使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得到不同层次的提升。课程实施策略能够保障动画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将创新思维融入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检验,学生的创作能力、反思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动画课程;教育技术学;教学改革
动画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无论是在新媒体还是在传统视频媒体中都体现着双通道信息表征再现的作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出现以后,游戏动画、网络及手机动画、演示动画、广告及影视包装动画、实验动画等非传统影视动画的泛动画被广泛地应用,[1]且市场对创作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加。
本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作为2012年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重新组建的专业,在动画教学中面临着时量少、缺少专业教材、师资力量不足、学生美术基础薄弱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使学生的动画创作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适应职业发展,进行了一系列以知能理论为核心的课程建设探索。
一、确定三维聚合的知能教学目标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指导思想,设计新媒体中需求较多的动画教学实例(表情动画、新闻演示动画、微话题类动画等),调整动画创作策略(简化造型、注重情节、联合创作);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例,突出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评价(创作能力、发展能力和社会能力);依托媒体基础类课程(摄影基础、视频编导、音频技术等)中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和软件技能,优化教学内容。摆脱“重技术轻艺术”的工匠培养思想和“重艺术轻技术”的理论家培养思想,不仅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还有能胜任工作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布卢姆和哈罗等人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进行研究,每个领域目标的进展相互影响,“聚类”和 “整合”后会影响到系统整体功能的实现。[2][3]动画教学中针对去精英化的本科教学实际和面向职业需求的趋势,弱化认识和动作领域目标,强化动画创作作为应用型教学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
在描述社会对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要求的麦克利兰的“冰山模型”中,知识和技能属于显性,情感属于隐性。[4]显性因素容易通过教学来改变和发展,对职业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作用的隐性因素需要在显性因素基础上通过递进式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活动得到发展。在动画创作过程中三者无法割裂,三者之间聚合形成的即是“能力本位、知行并举”知能课程中的职业适应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整合动画理论知识、软件操作技能和专业态度进行动画创作的能力)、发展能力(自主学习、作品创作和反思能力)、社会能力(创作团队组织、合作与运作协作能力),[5]共同构成三维聚合知能教学目标才能形成具有生产力的动画创作能力,如表1所示。
表1 三维聚合知能教学目标
二、重构基于创作流程的知能体系
三维聚合教学目标的实现不能照搬动画专业的“三段式(造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创作)”[6]传统艺术教学体系,结合创作流程对动画专业所开设的课程进行分析,抽象出动画创作所需的知识结构,进而概括出所需的技能结构和情感结构,如表2所示。[7]以动画项目的基本创作流程为线索(剧本创作、原画设定、分镜脚本、动画制作、后期合成),学生不仅实现单一的流程环节,还要了解整个动画创作流程。通过“情境化”—“去情境化”—“再情境化”的过程,为知能的接受提供框架支持,形成理性化、系统化的认识和情感发展,使学生建立完整的管理工作结构,[8]形成动画创作的职业适应能力,使教学与应用能够进行有效对接。
通过对本专业关于动画的需求、课时量、学生基础和师资力量方面进行平衡,改变动画专业将能力培养分散在造型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模式。以面向职业需求的“学习对象”为主线,以基于心理逻辑的教学单元来重组教学内容,重构以“动画创作”模块为核心、“四大基础”模块为支撑的知能体系,如图1所示。重新认识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关系,通过分散聚合的形式有机融合起来,使知识获取、技能培养和情感体验均衡发展。将能够与动画创作高耦合的知能(显性)纳入“动画创作”核心模块中,其余知能(显性)分类到另“四大基础”模块中,将情感(隐性)贯穿于知能(显性)的基础之上,最终形成动画创作的职业适应能力。
模块并没有单纯地以创作流程进行划分,而是与动画创作低耦合的知能重新组合成“四大基础”模块,分别从动画常识、动画理论、创作理论和创作工具的角度为“动画创作”提供最基本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将能够直接与动画创作相关联的知能纳入到 “动画创作”模块中,使其能够结合创作流程同步进行教学,在“情境化”—“去情境化”—“再情境化”的情境化大循环过程中,使每个流程环节依次进行小循环。低耦合和高耦合结合的划分方式可以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和高效性,更加符合非动画专业针对某一领域的动画能力需求。
图1 知能体系图
三、以创作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动画专业需要多门课程才能覆盖该专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不能仅通过动画课程达到动画创作职业能力的培养。
由于本专业的其他课程中包含部分动画所需的知能,这部分课程就可以成为动画课程的预修课程,能够提高动画课程的教学效率,为动画创作提供更多的教学时间。
动画课程中完成动画基本能力的培养,掌握动画创作的流程和分工。完成动画课程学习后,学生根据兴趣和就业需求,可以自愿选择通过参赛和实训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因此,本专业的动画教学体系分为三个阶段:“预修课程”作为前提储备创作所需的基础,“动画课程”作为核心开展创作能力培养,“教学实践”作为扩展对创作能力进行实战检验,如图2所示。
图2 动画教学体系
“预修课程”阶段的四门专业基础课包含了动画创作所需的部分知能:《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课程涉及造型、构图和色彩原理;《摄影基础》课程涉及镜头的景深、景别和布光;《视频编导》课程会涉及脚本创作、视听语言和后期合成;《音频技术》课程涉及音频的录制与处理。完成预修课程后,在动画课程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强化即可,可以留出更多的课时量用于动画创作教学。
“动画课程”阶段中重点完成五大模块的教学,掌握动画的基本知能,使情感体验融入其中,形成职业适应能力。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方面:“动画概述”、“运动规律”和“视听语言”模块选取和提炼出适合本专业需求的基础知识点,采用“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软件操作”模块将基本命令和操作方法进行选择与整合,精简为多个面向领域应用进行“聚类”和“整合”的学习对象,采用“微创作业”对“案例驱动式”案例教学进行局部微型创作;“动画创作”模块采用“合作学习式”教学模式由3-5人自由组合为一组,结合创作流程有针对性地讲授之前未涉及的知能,通过“情境化”大循环和小循环的结合完成系统化的动画创作。“软件操作”模块和“动画创作”模块中传统的“理论课”与“实验课”之间相互交融,界限出现某种程度的消解,使理论和实践之间高度融合。在教学评价方面: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形成性评价方式,通过出勤、理论考试、练习作业和联合创作的形式,从专业能力、发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职业适应能力评价。通过本阶段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教育领域动画创作能力,能够基本满足以后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实践”阶段中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动画创作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定向自主选择是否参与。组织参加相关大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也能了解其他院校学生的动画水平,取其精华不断提升。校企实训和创业中心实训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能够有效地检验学生的动画创作水平。
三个阶段突出了培养学生动画知能的承接性,情感体验得到了逐步发展,加强了课程之间、课程与实践、实践与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上更加指向应用领域的创新发展。
四、培养创作能力的课程实施策略
1.调整教学模式,融入创作思维
(1)案例驱动教学,培养微创能力
选取当前新媒体中常见的动画应用,对其中知识点进行抽象形成教学案例进行驱动教学,在微创作业中,对教学案例中造型或者动画进行局部创作。将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进行连接,将学生带入到未来工作情境中发挥其创造性,发展职业适应能力。例如:在二维动画教学中通过“QQ动态表情”实例讲解逐帧动画,在三维动画教学中通过“建筑构成动画”实例讲解关键帧动画,实施过程如表3所示。
表3 基于案例驱动的软件操作教学实施过程
表4 基于合作学习的联合创作教学实施过程
(2)引入合作学习,进行联合创作
动画创作作业通过教师进行命题后,由3-5名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团队完成联合创作,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确定分工,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联合创作使学生获得接近真实工作的直接经验,在团队合作中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组织、合作和协调能力的发展,特别有助于对社会能力的发展,实施过程如表4所示。
2.降低难度水平,释放创作潜力
(1)简化角色场景,弱化写实风格
设计动画角色和场景避免写实风格,多使用简化Q版风格,以达到降低造型难度的目的。特别是角色设计中多注重面部特征和表情的丰富性,避免服装纹理,简化服装褶皱,便于逐帧动画的制作。二维动画中的动画造型多借鉴简笔画的风格,使用单色填充,不使用阴影效果。三维动画中的动画造型多使用夸张的手法处理,强化主要结构,弱化细节结构,使用基本材质表现质感。
(2)重视动画情节,降低技术难度
制作动画首先是要保障动画情节的完整性,在保障完整性的前提下再追求更高的艺术性和技术性。为了保障动画内容的完整性,多使用关键帧动画,尽量避免逐帧动画。二维动画中多使用正面、背面、90度侧面和45度侧面,这四个角度的制作难度较低,还可以通过镜头的巧妙使用回避复杂动作,例如:镜头选取上半身的上下运动来表现跑步,用符号和音效来表现狼吃羊的过程。
3.重视教学实践,培养创作能力
(1)开放动画实验室,便于团队协作
非教学时间开放动画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便利的上机条件,特别是在联合作业和参加相关比赛过程中,能够为团队协作提供一个固定的空间,便于团队成员之间快速直接地进行信息反馈,利于团队解决各种突发问题。配备高性能图形工作站的动画实验室可以为三维动画的渲染节省时间,可以同时管理几台甚至几十台工作站同时进行渲染,提高动画制作效率。
(2)参与相关比赛,激励创作热情
在比赛作品创作过程中,在“自我实现”的需求驱动下,学生的创作热情明显提高,作品水平得到提高,职业适应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通过比赛开拓视野,与其他院校的参赛同学进行交流,向比赛中的优秀学生进行学习,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本校颁布了激励参加比赛的政策,鼓励学生在比赛中发挥自身才华,各级奖项可以换取相应的学分,并有专项的奖学金。
4.调整教学评价,突出创作能力
(1)调整分值比例,丰富评价形式
采用“定量评价+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生评价,定量评价主要针对的是专业能力,过程性评价针对的是发展能力和社会能力。定量评价加大了对创作能力和团队能力的考核,分值重新分配后(如图3所示):出勤成绩采用不定期抽查方式;理论考试成绩通过期末客观题考试方式;微创作业成绩通过平时课外作业方式;联合创作作业成绩通过期末课堂练习方式。
图3 分值调整前后对比图
(2)融入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发展
定量评价无法对学生的发展能力和社会能力进行衡量,形成性评价能够使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潜质并且强化改进学生的学习。形成性评价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持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言行和情感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并吸取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评语,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思,对学生进行反馈,提供改进学习效果的方案(见表3)。
五、结束语
通过实践检验,虽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是在课时量不变的情况下,学生的创作能力、反思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作品质量得到提高,作品类型更加丰富,参加省级以上比赛获奖数量有所增加。但是,也有不少学生反映微创练习和联合创作占用课下时间较多。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和优化,以便在教学时间和教学效果上取得平衡,将是下一个阶段进行探索的重点。
表5 基于教学单元的师生双向评价反馈表
[1]黄鸣奋.关于“泛动画”及其产业意义的思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8-95.
[2]崔允漷.追问“学生学会了什么”——兼论三维目标[J].教育研究,2013(7):98-104.
[3]金碧.评价哈罗的动作技能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1,11(4):48.
[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8-40.
[5]钟柏昌,李艺.论知能课程——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改革的一种新思路[J].电化教育研究,2011(3):30-35.
[6]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傅立新,顾亿天.从动画流程谈动画专业课程设置[J].中国大学教学,2008(6):29-30.
[8]李艺,钟柏昌.知能课程开发:类型、方法与案例——以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0 (1):97.
(编辑:李晓萍)
G434
B
1673-8454(2016)12-004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