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顾吉林大学早期的计算数学专业
——李荣华、冯果忱教授访谈录

2016-09-07访问整理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吉林大学苏联专家

王 涛 访问整理

(1.南方科技大学 数学系,深圳 518055; 2.武汉大学 数学与统计学院,武汉 430072)

回顾吉林大学早期的计算数学专业
——李荣华、冯果忱教授访谈录

王 涛1,2访问整理

(1.南方科技大学 数学系,深圳 518055; 2.武汉大学 数学与统计学院,武汉 430072)

计算数学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吉林大学数学系1956年开设了近似方法专门化,1957年苏联计算数学专家梅索夫斯基赫应邀到长春讲学,组建了计算数学教研室,并于1958年正式建立了计算数学专业,成为我国最早创办计算数学专业的高校之一,影响了其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计算数学专业的创办。通过对李荣华、冯果忱两位当事人的访谈,获得了吉林大学1956年到1958年创办计算数学专业的史料,对这一时期计算数学在高等院校的发展有了初步认识,为进一步研究计算数学在中国发展打下了基础。

吉林大学 计算数学 近似方法 徐利治 李荣华 冯果忱 师资培训班

计算数学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电子计算机的问世而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等数学家积极主张发展计算数学。1956年国家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二年科技规划》),准备大力发展计算技术(包括计算机与计算数学)。在这个大背景下,地处长春的东北人民大学*老吉林大学(合校前的吉林大学)的前身,1958年更名为吉林大学。为避免混乱,本文将不再区分而统一称为吉林大学。数学系利用苏联专家讲学的机会,成功地创办了计算数学专业,成为我国最早设立计算数学专业的高校之一。

在吉林大学创办计算数学专业的前期过程中(1956—1957年),徐利治先生是一位关键人物。学术界在对其进行研究时,已有不少成果涉及到吉林大学计算数学专业的创办[1—4]。特别是袁向东、郭金海对徐利治先生的访谈,为我们提供了较为详细的资料。由于徐先生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因此在创办计算数学专业的后期(1958—1959年),他的参与程度有所降低。为了更为详尽地了解吉林大学创办计算数学专业的细节,笔者对当年跟随苏联专家学习的李荣华和冯果忱两位先生进行了访谈。

受访人李荣华,1929年出生,湖南宜章人。195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数学系,同年留校任助教,先后跟随徐利治和江泽坚学习数值逼近和泛函分析。1957—1959年跟苏联专家梅索夫斯基赫(И. П.Мысовских)改学计算数学,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58—1981年任吉林大学计算数学教研室主任,1984—1990年任数学系主任兼数学研究所所长,1989年与冯果忱获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受访人冯果忱,1935年出生,辽宁昌图人。1956年提前一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数学系,担任徐利治先生的科研助手。1957—1959年跟随苏联专家梅索夫斯基赫读研究生并担任翻译,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9年与李荣华获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受访人:李荣华、冯果忱

访谈人:王涛

整理人:王涛

访谈时间:2016年4月27日上午9∶00—11∶00

访谈地点:吉林省长春市李荣华教授家中

图1 2016年4月27日访谈者与李荣华、冯果忱教授合影(左起:王涛、李荣华、冯果忱)

1 创办计算数学专业

王涛(以下简称“王”):当时是吉林大学自己要发展计算数学,还是为响应国家在1956年制定的《十二年科技规划》呢?

李荣华(以下简称“李”):两个原因都有。一是响应国家号召,在1956年国家制定的“十二年规划”中的几个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就是计算技术。因为要发展计算技术,相应地也要发展应用数学,特别是计算数学,这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们这里徐利治老教授,他早先也做过一些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渐进积分和积分计算。所以1956年徐先生就在我们这开了一个近似方法专门化,那时候叫近似方法,不叫计算数学。开专门化是学习苏联,系里给学生分方向叫做分专门化,当时就从学生中选了一部分来学习近似方法,其中就有冯果忱(以下简称“冯”)老师,他是1956年到这个方向的。

徐立治先生对发展计算数学很积极,他当年到苏联参加泛函分析会议时,遇到了苏联数学家康托罗维奇(Л.В.Канторóвич)*康托罗维奇(1912—1986),苏联数学家和经济学家。1930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数学力学系,同年留校任教,主要从事泛函分析的研究工作。1935年苏联恢复学位制度,康托罗维奇不经答辩即获得博士学位。在进行泛函分析研究的同时,他还关注应用数学的研究,成功地开创了线性规划理论,并因为这项工作获得了197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此外,康托罗维奇还是苏联计算数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成功地将牛顿法推广到函数空间,这项工作获得了1949年斯大林奖。。康托罗维奇做应用数学非常出名,徐先生希望康托罗维奇帮助我们来发展计算数学,康托罗维奇当时就答应了。徐先生回来后向学校提出,学校向教育部*这里教育部是指高等教育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曾设的一个主管高等教育的国务院组成部门,1966年7月23日高等教育部和教育部合并。申请,旋即得到批准,且很快向苏联提出邀请。当时中苏关系较好,苏联很快就答应,并派列宁格勒大学的梅索夫斯基赫*梅索夫斯基赫(1921—2007),苏联计算数学专家。1938年进入列宁格勒大学数学力学系学习,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他参加了苏联红军。战争结束后,梅索夫斯基赫回到列宁格勒大学学习,他的毕业论文是由康托罗维奇指导的。1947年,梅索夫斯基赫跟康托罗维奇读研究生,1950年毕业后在数学分析教研室任助理教授。1951年,数学力学系成立了计算数学教研室,梅索夫斯基赫调到了该室任副教授。来中国。因为苏联专家要来,我们抽调两位年轻的老师学俄语,分别是冯果忱、李岳生*李岳生(1930—),195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数学系,1957—1959年跟苏联专家攻读研究生,1961—1963年在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计算数学,回国后在吉林大学和中山大学工作,1984—1991年任中山大学校长。两位先生。

王:据查到的资料,科技规划是8月份完成制定的,而徐先生去苏联的时候是2月份,实际上那个时候科技规划还没出来呢,而吉林大学已经有这个想法了,也就是说要早于规划的。那徐先生去苏联表达了合作意愿,回来以后肯定是向系里和学校做了汇报吧?

李:是的。我刚才已经说过了,徐先生在这以前做了一些计算方法的工作,他原来跟随华罗庚先生学习,对这项工作很积极。徐先生从苏联回来后肯定向系里和学校做了汇报,但是系里没有查到这个文件,我也一直想找这个文件,我还就此事问过徐先生,他也记不清楚了。按道理讲,学校应该有*访谈结束后笔者找到了这份文件,见吉林大学档案馆11—54号档案,一九五六年聘请专家工作计划、谈话记录。,但系里没有查到,系里这两年把过去的资料都翻了一遍,结果没有看到,但专家9月份来系里是有记录的。当时高教部组织这项工作还是很认真的,在专家到来之前,向全国各高校发通知,各校可以派人到吉大进修。当时清华、北大、复旦、武大十几个大学派来教师向专家学习,他们进修回去后也在各个学校建立计算数学专业,所以影响还是不小的。

王:当时科学院派了3个人去苏联参加泛函分析会议,分别是曾远荣、田方增和徐利治。我知道江泽坚老先生也是搞泛函分析的,而徐先生实际上做的是近似方法,当时为什么没有派江先生而是徐先生呢?

李:因为江先生原来是做函数论的,到1955年才开始转向泛函分析,还没有研究工作。但他写了一些书,正式发表泛函分析方面的论文是在1957年。而徐先生研究工作做得很早,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发表了论文,科学研究方面更加活跃,派他可能是因为他的研究工作比较多。这里面正式搞泛函分析的是南京大学的曾远荣,至于科学院关肇直也是一个合适的参会人选,但不知道为什么他没去。

王:吉林大学是何时成立了计算数学专业?可不可以这么说,苏联专家来了以后吉林大学就成立了计算数学专业?

李:可以那么说,但正式打专业招牌是1958年,1957年还没有计算数学专业。1958年搞“大跃进”,提倡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破除迷信。这样就来了一个大跃进高潮,其中联系到学校就是理论和应用的关系,所以当时一股势力就批判数学专业,说这个专业脱离实际,要求发展应用数学。在这种形势下,计算数学专业就打出来了。虽然1958年打出计算数学专业的旗号,但是学生是从56级入学的学生中分出一部分学生到计算数学专业,而且在1958年成立这个专业不久,我们又在专业内成立了程序设计方向,还派了一名年轻教师到科学院去学习。

王:这名年轻教师是谁?能否简单介绍下具体情况?

李:是徐立本先生。他是我们这里第一个从事程序设计的老师。因为当年聘请到中国支持计算数学的有两个苏联专家,到我们这的是做计算方法的,派到科学院的是从事程序设计的。我们派了徐立本老师学程序设计,所以我们的程序设计实际上在1958年就开始了。1959年我们又派了一位叫金淳兆的年轻教师到苏联,跟随苏联的一个叫舒拉—布拉(М.П.шypa—Бypa)的程序专家学习自动化。原来的程序设计是用手编代码的,叫做汇编语言。

王:舒拉—布拉是在苏联科学院还是莫斯科大学?当时的汇编语言用的是纸带么?

李:舒拉—布拉是莫斯科大学的,他是苏联最早搞程序设计的数学家。当时我们国内有好几个在他那里,我们这里的金淳兆,南京大学的徐家福,他们都是同辈的,还有北京大学的杨芙清,后来当上院士了。这样来看,我们这里的程序设计也是很早的。当时的汇编语言用的就是纸带,要打孔的*程序设计是给出解决特定问题程序的过程,一般以某种编程语言为工具,用来向计算机发出指令。1950年代编写程序是非常麻烦和辛苦的,程序员需要先将计算机的指令换成二进制数字,然后把二进制数字打在纸带上——即穿孔,用纸带输入机向计算机输入程序,这种编程方法在我国一直延续到1980年代。,现代程序化设计实际上就是软件。

冯:实际上是这样的,以前咱们中国人搞的所谓计算数学是后来按上去的,不是纯粹的计算数学。实际上从苏联请来专家后,做的才是计算数学。过去的计算数学就是有点应用性质的,就是把数学想办法用近似方法来做。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是徐立治先生做的事情实际上不是计算数学,他和计算机不搭边。计算数学应该是和计算机联系起来,直接为计算机服务的,怎么样把数学问题变成可以在计算机上使用的这种东西,这样才变成计算数学。

李:徐先生搞的也可以算计算数学,比如他做逼近论插值,他那几个研究生,梁学章插值做得就很好,周蕴时做数值积分,他自己做迭代法。计算机他没有弄,这也不奇怪,那个时候没有计算机,他偏重于计算方法。

王:匡亚明校长在1956年给中科院副院长张劲夫写的一封信中说东北人大有计划和中科院长春分院联合组建计算数学研究室[5],这个计算数学研究室是不是就是计算数学教研室?如果不是,那计算数学教研室又是哪一年成立的?

李:确实有这回事,而且1956年就成立了,就叫研究室,不是教研室,两码事。教研室主要是管教学的,研究室主要是做研究的。研究室的负责人就是徐立治先生。但是后来一到了“反右”运动以后,这些都不算了,太可惜了。计算数学教研室我记得1957年以前是没有的。1957年苏联专家要来所以成立了计算数学教研室,那个时候徐先生已经是右派了,教研室主任就不能让他当了,就由系主任王湘浩兼了。后来到1957年12月份,觉得还要加强向苏联专家学习的力量,所以去向学校申请,后来他们告诉我要把我调过来,所以我是12月份才调到这个教研室的。

王:也就是1957年就成立计算数学教研室了?

李:是的。我原来是函数论教研室的,当时正在讲复变函数,后来复变函数就由江先生讲了。匡亚明校长让我先跟苏联专家学,说跟江先生以后还有学习的机会。我调到计算数学教研室后,任副主任。这个时候徐利治已经是右派不能管事了,所以有些事情他可能记得不太准确,那个时候跟苏联专家谈话都是王湘浩出面。

王:从1956年开始打报告计划邀请苏联专家,到1957年9月份苏联专家到来,中间长达一年半,是不是拖得有些久?

李:因为我们需要准备,因为计算数学在中国基本是空白。所以1956年派冯果忱和李岳生去学习俄语。1957年苏联专家来实际上不算晚。

王:冯先生,您是1956年从吉林大学毕业的?什么时候开始学俄语的?

冯:我是1953年入学,按学历我该1957年毕业,后来因为发展计算数学需要人,结果1956年我提前毕业。当时决定要从苏联请专家后就选几个人去学俄语,我和李岳生就是那个时候去学的,大概就是1956年,此外可能还有金淳兆。

李:应该是1956年下半年,但肯定没有金淳兆。金淳兆是1959年临时让他到苏联去学程序,当时有名额到苏联,王湘浩跟我商量,那个时候派一个人出去不像现在,既要出身好,政治上和业务上也要好。这位老师实际上是在江先生的方向上,王湘浩把他转过来派出去,后来江先生知道这件事后还很有意见。

王:冯先生是在哪里学的俄语?

李:就在吉林大学。当时吉林大学俄语系是很强的,还有苏联人在那里教俄语。由于物理、化学系也邀请苏联专家,因此除了李岳生和冯果忱外,还有别的系的人在那里学。外校也来了不少学习俄语的人,当时就办了一个俄语培训班。

2 计算数学师资培训班

王:冯先生,您毕业后就开始读研究生了?

冯:没有,我毕业之后是给徐利治先生做科研助手,但只是个名义,实际上也没做什么事,主要是跟随徐老师学习。即使是研究生,也是苏联专家来了以后的事情。苏联专家来了以后还办了一个研究生班,名义上是研究生班,实际上就是大学生到这进修,那个时候不是很规范的。当时我们只是有研究生名义,但既无答辩,也无学位。

王:徐先生把这个研究生班叫做计算数学师资培训班。

李:那个时候就是算来进修,所以徐先生的这个说法也是符合实际的。

冯:确实有过这个名字,就叫计算数学师资培训班,简称师训班。因为徐老师他本来是做数学的,但他特别注意应用,就有点近似于计算数学的意思,那个时候计算机刚刚出来不久还挺时髦的,所以徐老师就变成计算数学了,但他是理论上的计算。

王:苏联专家到了以后,计算数学师资培训班是什么时候开的?清华大学李庆扬回忆自己是1958年3月来的。除此以外还有谁?

李:苏联专家到了以后,那些进修教师也于同期到达,所以师资培训班马上就开了。可能个别人是中途来的,到得晚一些。清华大学的李庆扬就是后来才到的。北大来的早,两个人,一个是许卓群,还有一个是徐萃薇。除了北大与清华外,还有复旦大学蒋尔雄,兰州大学王德人,武汉大学康立山,厦门大学的杨春森,山东大学的杨培勤,云南大学的莫致中。另外还有一些人,但后来作用没有那么大。刚才提到名字的前几个人,作用是比较大的,而且是回去以后继续搞计算数学的。

王:听苏联专家讲课的学员有50人?

冯:差不多,50人还是有的,单单外面进修教师就来了二三十个。

李:光近似方法专门化的高年级本科生没有那么多。此外还有研究生,像徐先生的研究生王再申他们,然后就是吉大数学系的教师和外面来的进修老师,合在一起有50人。

王:苏联专家到吉林大学后是不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是如何开课的?用的中文版还是俄文版教材?

李:一周至少讲两到三次,讲课和讨论班都有,效果还是不错的。讲的是计算方法,后来我们翻译成中文,在人教社将它出版了[6]。另外就是专题讨论,读的是康托罗维奇与克雷洛夫(В.И.Крылов)的一个经典著作《高等分析近似方法》*俄文第一版名为《偏微分方程的近似解法》(1936年),第二版改名为《高等分析近似方法》(1941年),其后又出版发行了多版,被译成多种语言。1966年,由何弈翻译、石钟慈校对,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中译本。和米哈林(С.Г.Мхлин)的《解数理方程的变分方法》,对我们后来的发展都是很重要。我们读的是俄文版教材,那个时候大家读俄文没什么大问题。

王:冯老师,苏联专家讲学用的是俄语,您是当场翻译么?《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曾发表了苏联专家的文章[7],也是您翻译的?

冯:是的,当场翻译。至于苏联专家的文章,那一定是我翻译的,我当时是他的专职翻译。有的文章是他做的,我翻译的,就以他的名义发表,合作写的论文就以我们两个人的名义发表[8]。我那个时候刚刚毕业,而且是提前毕业的。当时我名义上是苏联专家的研究生,徐老师的科研助手,但没跟着徐老师做研究,而是直接跟随苏联专家学计算数学,所以说这里面我的收获是最大的。

王:吉林大学计算数学师资培训班培养研究生么?在吉林大学办计算数学师资培训班的同时,北京的中科院计算所也在办班,名字叫做计算数学训练班。

李:只能是打基础,并没有给每个学员一个题目,但是他们也是跟着做。因为梅索夫斯基赫经常在课堂上留一些题目,这些教师自己在底下做。像武汉大学的康立山就是受苏联专家工作的影响,回去后在中国最早从事并行算法。至于北京的中科院计算所,他们肯定是办了训练班,但是办的具体情况我就不知道了,只知道58年我们派了青年教师去他们那里学习。

王:培训班的学员后来从事计算数学的研究主要就是从苏联专家学来的?

冯:也不完全是。情况是这样的,比如我和李先生,苏联专家来的时候他已经毕业很久了,我刚刚毕业还不能工作。我和他虽然名义上都是苏联专家的研究生,但李先生实际上已经是讲师了,我们两个差好几年。

李:但多数进修教师回去做的工作基本是受到了梅索夫斯基赫的影响。他们做代数,做矩阵。我是更偏数学,用差值法解偏微分方程,冯先生则是真真正正地搞计算。

王:苏联专家来的时候有没有带着计算机?还是说为了开展计算数学的学习,师资培训班购买了一批手摇计算机?当时您们用计算机演算过题目么?

李:没有,那个时候我们自己已经有计算机了。这些计算机不是买的,而是从唐敖庆先生*唐敖庆(1915—2008),理论化学家。1952年到吉林大学创建化学系,从事理论化学的研究,被誉为中国量子化学之父,1956年起任吉林大学副校长,1978—1986担任吉林大学校长。那里拨了20多台手摇的和电动计算机。为什么唐先生那里会有计算机呢?这是因为他们理化所研究的是理论化学,需要大量地搞计算。低级的是手摇计算机,他们还有电动的,那个时候还算可以了。我们确实用计算机演算过题目,因为要实习呢。苏联专家来了以后,我们数学系就成立了计算实验室,还有两个专门的实验员。

王:这个计算实验室是隶属于数学系还是学校?当时刚学计算数学时感觉怎么样?

李:数学系。实验室大概有20台左右计算机,其中有手摇的,还有电动的,电动的当时还挺很珍贵的。为什么数学系要成立计算实验室呢?因为梅索夫斯基赫很强调实习,所以他讲课给学生和进修教师都留有题目。当时的感觉是这样的,我本来是学泛函分析的,那个时候势头比较好,有点不舍得。后来组织上让我去学计算数学,我们还是服从组织,后来到里面干了一段以后,觉得计算数学也不错。而且我原来学的泛函分析还可以用进去,这是一个优势,后来也觉得还挺好。但最开始我是不愿意的,心里还是更喜泛函分析。

王:吉林大学计算数学的风格主要是受到了列宁格勒大学计算数学的影响,注重泛函分析在计算数学中的应用?

李:我们主要是受梅索夫斯基赫和康托罗维奇的影响,他们是列宁格勒大学的。实际上关肇直他们也是受康托罗维奇影响的,他们20世纪50年代初搞泛函分析,学的就是康托罗维奇的一个总结性文章,那时关肇直还将那本书翻译在《数学进展》上了[8]。那本书叫《泛函分析与应用数学》,很多大学都学那本书。

王:那就是说最初吉林大学计算数学和关肇直研究的比较像,但是后来他们就不研究这个了?

李:是这样子的。他开始也是做牛顿法的,非线性方程。后来他就做非线性泛函,研究理论。再往后就转到控制去了,现在科学院那个系统所就是关肇直建立的。

王:当年师资培训班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现代计算数学专业的学生还要不要学这些东西?

李:那些东西要,梅索夫斯基赫的计算方法课程里面包括多项式逼近、插值、线性代数计算,这都是很基本的内容,现代学生仍然要学。但苏联专家也有个问题,就是联系计算机不行,他那些东西怎么在计算机上实现基本上没有,这个我们要靠有了程序设计以后,才能将他那套方法跟计算机结合起来。专题讨论做偏微分方程数值解,那个时候学的都是理论,理论不是不能用,只不过当时没有向应用方向靠拢。都是他走了以后,我们自己将它跟计算机联系起来的。

王:吉林大学大概何时有了电子计算机?

李:我们1964年有了一台103*103机,我国第一台小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每秒运算1800次,1958年制成。,到了1975年就有大型计算机了,到1983年就更好了,从美国进口的,我们算是比较早了。

3 苏联专家梅索夫斯基赫

王:苏联专家是1957年9月份来,是什么时候离开长春的?是坐火车往返的吗?他到长春后住在哪里?

李:1959年3月份走的。来回都是坐火车,走的西伯利亚铁路。当年他来了以后就住在这里附近,长春市专门有个苏联专家招待所。当时其他学校也有苏联专家,都住在那个楼。

王:《计算方法》先有的中文版,俄文版要晚些*这本著作是先有的中译本,1962年俄文版才正式出版,1969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L.B.Rall将其翻译成英文,俄文版与英文版名字改为《计算数学讲义》。,但俄文版和中文版不太一样。俄文版中没有中文版第一章中的秦九韶程序部分,是不是因为中苏关系破裂致使他不加这部分内容?您们后来和他还有联系么?中苏关系破裂有没有影响到您们和苏联专家的友谊?

李:是的,俄文版的内容要晚一些,而且内容也更多一些,但跟中苏关系应该没关系。我看他是不关心政治的,我们还是比较熟悉的。那个时候中苏关系破裂后,经常有报纸讲苏联专家的坏话,我们是从来没讲过的。我们和苏联专家后来有联系,而且在1990年我们还请他回来过,那些进修教师很多也都来了,他不止到我们这,还去了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

冯:李老师已经说过了,这个苏联专家不问政治,老老实实做学问。中苏关系破裂并没有影响到我们与苏联专家的友谊,他回国后我跟苏联专家还有过通信,并且还去过他那里。在打倒四人帮以后,国家开始往外派进修教师,当时有联合国的一笔钱,我被派到苏联,大概是1988年或1989年,在那里待了半年。去了苏联以后,梅索夫斯基赫才再度来到中国的。在苏联我主要是在列宁格勒大学,但去的别的地方也不少。李先生是去美国,有不少学生去了苏联。

4 吉林大学计算数学专业的传统与地位

王:吉林大学计算数学专业的传统是什么?

李:我们就是学科比较全,不但有近似方法,程序方面也有,原来我们几个方向都有,应该说在国内是小有名气的。

王:吉林大学计算数学专业的排名一直挺靠前的,这跟计算数学专业成立较早有很大关系吧?

李:是的。首先,原来比较早的影响大的,我们1个,北大1个,南京大学1个,这3个大学一直都是主持高校计算数学讨论会,都是这3个大学做为主办。第二,高校有一个《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学报设在南京大学,主要也是这几个大学支持的。后来,复旦大学计算数学也上来了,但最早的还是这3个大学。

冯:排名不好说,总体而言吉林大学的计算数学在全国高校里面还是有地位的。

王:至少在东北来看,数学包括计算数学,还是吉林大学最强。那放眼全国呢?

李:在东北我想应该还是,毕竟有老底子。但放眼全国现在的情况不容乐观。老的教师有的退休,有的去世,还有一些比较优秀的又往外调,比如蒋春澜*蒋春澜(1957—),湖北武汉人,1992年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师从江泽坚教授,2007年至今任河北师范大学校长。是很不错的,就走了。人家说,大连理工大学的数学系就是吉林大学的分系,像徐利治、王仁宏都在那儿。李岳生,原来也是我们这的,后来去中山大学了。还有更年轻的学有成就的到国外,去了以后就不回来了。这样就把我们的骨干力量削弱了,要我说现在确实是在下滑。除了我刚才说的原因以外,也跟东北的地势和经济有关系,这个地方的待遇也比较差。

王:最后,两位老先生对我们现在数学系的学生有什么寄语?

李:现在来学数学的人很多是为了求职谋生,这是不对的。要有对学术献身的精神,没有这个,数学是学不好的。最近李克强总理讲要坐冷板凳,冷板凳坐不住如何变成热板凳?现在主要是这个问题,不是说把它作为很有意义的学术,自己来研究学习。实际上真学进去以后,用处又确实很大。数学就是有这个问题,大家都用,但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数学应用都是很基本的,高新技术事实上最重要的就是数学。不坐冷板凳,不学到里面去,怎么才能体会到它的应用呢?还有一个问题是学生来源也不如以前了。

有好多事情,一说现在超级计算机用到天气预报,用到地质勘探,那我就要问天气预报怎么把数学用上去?我把天气预报数据全都输到计算机里,你去算吧。你必须把气候变化的模型数学化,得转换成非线性微分方程,转成后还要用数值方法离散化,再转成程序设计后计算机才能用。什么都没有的话你怎么算?地质勘探也是这样,探矿石油要放炮有很多数据,从这些数据怎么能够断定地质结构?还得转成数学模型。所以说数学模型是极为重要的,一般人不懂。最后出成果,谁也不说我们数学的功劳。

致 谢 本文是在合作导师汤涛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承南方科技大学王学锋教授以及长春刘淑芹女士安排访谈,在此深表感谢。本文整理完成后李荣华先生进行了审阅,同意公开发表。

1 杜瑞芝, 姜文光. 上下求索——徐利治[M]. 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 2001.

2 杜瑞芝. 数学家传奇: 徐利治、王梓坤、朱梧槚[M].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

3 徐利治口述, 郭金海, 袁向东访问整理. 徐利治: 从留学英国到东北人民大学数学系[J]. 中国科技史料, 2004, 25(4): 345—361.

4 徐利治口述, 袁向东, 郭金海访问整理. 徐利治访谈录[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9.

5 匡亚明. 探索并创造大学与科学院密切合作的经验[C]. 匡亚明教育文选.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6 梅索夫斯基赫, 吉林大学计算数学教研室译. 计算方法[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0.

7 梅索夫斯基赫. 用差分法解矩阵区域的Dirichlet问题[J]. 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1959, 5(1): 39—45.

8 梅索夫斯基赫, 冯果忱. 关于解代数方程的劈因子法的收敛性[J]. 东北人民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1958, 4(1): 17—25.

9 康脱罗维契, 关肇直译. 泛函分析与应用数学[J]. 数学进展, 1955, 1(4): 638—741.

Review of Early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Majors at Jilin University——Interviews with Prof. Li Ronghua and Feng Guochen

Wang Tao1, 2

(1.DepartmentofMathematics,South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Shenzhen518055,China;2.SchoolofMathematicsandStatistics,WuhanUniversity,Wuhan430072,China)

A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modern mathematics,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was mainly developed after 1949 in China. Early in 1956, the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of Jilin University has offered a specialization course of approximation method. Next year, Soviet Union expert I. P. Mysovskih was invited to Changchun to give lectures.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was established in 1957 and then became a formal major in 1958, which was one of the earliest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major founded in university and made difference to the foundation of the major in Tsinghua University, Fudan University and Wuhan University. By interview with two participants, Li Ronghua and Feng Guochen, we got many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the foundation process of this major in Jilin University from 1956 to 1958. We had a preliminary pictu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this period, which had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historical study of the major.

Jilin University,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pproximation Method, Xu Lizhi, Li Ronghua, Feng Guochen

2016- 06- 2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11271108,11320002,1140116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编号:2016M592381)。

N092

A

1673- 1441(2016)03- 0383- 10

访问整理者简介:王涛,1988年生,河北武安人,南方科技大学与武汉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近现代数学史。

猜你喜欢

吉林大学苏联专家
致谢审稿专家
采购与论证分离模式下的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思考与探索——以吉林大学为例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吉林大学等二医院王金成教授简介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科学研究中心
请叫我专家
专家面对面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