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光学学会成立探源

2016-09-07张一鸣张增一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专委会光学激光

张一鸣 张增一

(中国科学院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49)

中国光学学会成立探源

张一鸣 张增一

(中国科学院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49)

中国光学学会成立于1979年12月。本文从四个方面探究其成立过程并得出结论:20世纪以来,国内光学的发展为学会的成立提供了学术环境和科技队伍,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的出台为其提供了具体导向和政策支撑;在中国光学学会成立前,中国物理学会、地方光学(激光)学会等科技社团在不同时期发挥过中国光学学会或其专业委员会的部分功能,中国光学学会的第一届理事会中有半数成员来自中国物理学会;专业委员会是学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批成立的6个专委会与国家科委的学科组以及早期的地方光学学会关系密切;多位光学前辈,特别是王大珩先生,直接促成了中国光学学会的成立。该学会的成立,可以视为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社会选择”。

光学学会 物理 科技社团 王大珩

中国光学学会成立于1979年12月,是中国科协指导下的国家一级学会。它作为专业型科技社团([1],27页),是发展我国光学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依据中国光学学会章程,学会的功能主要包括:开展光学科技的交流展示、科技普及、科技开发推广和科技咨询等活动;编辑、出版光学学术性刊物、科普刊物和情报资料等;开展对会员和光学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发现并推荐人才,等等*中国光学学会章程.http://www.cncos.org/info.aspx?typename=rule.。

中国光学学会成立之时,国内光学界已经取得诸多科研成就,拥有稳定的科技工作者队伍。那么,学会成立前国内光学的学术环境和政策背景是怎样的?哪些机构和团体曾经发挥过学会的功能,哪些个人对于学会的成立起了关键作用,学会的创建历程究竟是怎样的?本文将从中国光学学术环境和政策背景、学会与相关科技社团的渊源、早期专业委员会(简称“专委会”)及地方光学学会的情况、促成建会的关键人物等方面进行史料的梳理,尝试对这些问题给出回应。

1 学会成立的学术环境及政策背景

中国光学学会是专业型科技社团,属于“以专业、学科、领域、专项事业等的科技工作者结成的社团”([2],5页)。从学会的章程可以看到,科技工作者是社团的基本组成部分。中国光学学术环境的发展逐步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光学界科技工作者,他们与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一同推动了中国光学学会的建立。

吴大猷回忆说:“1920年代开始,中国人得物理博士学位的人数有较显著增加,中国物理的发展差不多开始于这个时候。”([3],4页)可以说,国内光学的起点也处在同一时期。光学的发展离不开光学界的科技工作者。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物理所、北平研究院物理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燕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科研或教学机构都曾开展过光学科研工作,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同时,这些机构还聚集并培养出了国内早期的光学界科技工作者。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在外留学的光学人才都学成回国,他们主要在应用光学和光谱学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在归国后,将其光学方面的重要发现或发明全部用于支持国内光学的起步和发展([1],7—11页)。如果说民国时期的光学才开始起步,那么,1949年以后光学的发展则为中国光学学会的成立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对于如何界定1949年以后中国光学的发展时期,王大珩与周立伟认为,可以将其划分为初创期(1949—1960)、建设期(1960—1978)和成长发展期(1978—2000)三个部分([1],13页)。周立伟认为,激光技术出现以后,中国光学发展进入新时期,“光的转折是激光的出现(1960),激光是高相干光,与普通的光不同,走向了现代光学的道路。”*张明姝、江洋、张一鸣、罗建均等访谈周立伟院士,2011年5月26日。中国光学学会的成立时间,正处于中国光学的发展建设期与成长发展期的交汇时刻。

在光学发展的初创期(1949—1960),我国于1952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仪器馆(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的前身),开始创建光学学科和技术光学基础。浙江大学和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等高等院校也设置了光学仪器专业,开始培养自己的光学人才,标志着新中国光学由此起步([4],303页)。除高校外,长春光机所、国营298厂、248厂(军用光学仪器)、208厂(光学玻璃)以及上海光学仪器厂等也“培养了大批从事光学工程、富有朝气的青年学生和科技人员,为后继成立的光机所和技物所以及各地的光学厂输送了大批技术骨干,所培养的人才和所获得的成果对我国的光学和仪器制造工业起到了积极的奠基和推动作用”([4],303页)。这一时期,我国的光学主要致力于有关光学技术基础和材料、元器件的研究,仿制了代表当时水平的若干精密光学仪器,自行设计研制了高精度大地测量经纬仪、中型电子显微镜、大倍率大口径望远镜、航空摄影相机等光学设备,为我国光学技术的后续发展作了人才和技术准备,我国的光学行业初步形成[5]。当时我国重要的光学科研成果有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研制的高精密光学仪器“八大件,一个汤”*八大件是指:一秒精度的大地测量经纬仪、一微米精度万能工具显微镜、大型石英摄谱仪、中型电子显微镜、中子晶体谱仪、地形测量用多倍航摄投影仪等、以及系列有色光学玻璃和红外(变像管)夜视镜。一个汤是指,长春光机所在第一炉光学玻璃的基础上研制出的二十余种系列的颜色光学玻璃。见[5],以及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研制的大型天像仪(假天仪)([1],14页)。

1956年,我国为了系统地引导科学研究为国家建设服务,开始着手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中长期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并于1956年12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后执行。该规划提到:“我国在金属物理、光学、晶体学与磁学等方面的基础较好,国家需要也大,故须作相应的发展。……光学方面应发展分子光谱、光谱化学分析、固体发光和应用光学等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http://www.most.gov.cn/ztzl/gjzcqgy/zcqgylshg/200508/t20050831_24440.htm.这一规划的制定,在光学学科发展历史上,可以说是衔接了其发展的初创期和建设期。王大珩参与了该规划的制定工作,他是促成中国光学学会成立的关键人物。

在光学发展的建设期(1960—1978),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于1961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激光器,同时创立了我国第一本激光技术专业学术期刊《光量子放大专刊》([6],127页)。1963年12月,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由国家科委颁布了《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由于新技术发展的要求,应用光学和红外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应把国防新技术中急需解决的光学观察及探测问题和光受激发射作为重点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http://www.most.gov.cn/ztzl/gjzcqgy/zcqgylshg/t20050831_24439.htm这里的光受激发射就是指激光。此后,我国的教育和研究机构如火如荼地开启或延续激光等光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国科学院先后建立西安光机所、安徽光机所和光电技术研究所(成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设立相关专业培养大批光学人才,并开展了一些激光研究工作,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光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特色([6],129、134页),同时取得了一系列光学科研成果。例如,1965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大型光测设备,开创了我国独立自主地从事大型精密光学装备研制和生产的历史([4],303页),激光技术研究方面则开发了一些如铷玻璃、红宝石等主要激光工作物质,研制成功了一批固体激光器和气体激光器。激光很快被用于通信、工业、医学、国防等各领域[7]。值得注意的是,为便于国内光学界科技工作者的交流,这一时期已经成立了上海激光学会(1970年7月)、广州激光学会(1972)和山东省激光学会(1978),其中,上海激光学会已经成立了激光加工、激光医学与工程、激光检测专业和光学薄膜4个专委会(表2),这些激光学会及其专委会发挥了等同于中国光学学会及其相关专委会的功能,包括同行聚合、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及科技咨询等。

在建设期末期,国家制定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好包括激光在内的八个影响全局的综合性科学技术领域、重大新兴技术领域和带头学科,同时,规划纲要明确要求“积极开展科协和专门学会的活动”,包括要“普遍恢复和建立各级科协和各种专门学会,经常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各学会还要积极组织编辑出版学术刊物,开展科学普及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http://www.most.gov.cn/ztzl/gjzcqgy/zcqgylshg/t20050831_24438.htm.,这为中国光学学会在1979年的成立以及之后的发展,提供了国家层面的政策保障。此后,多项与光学相关的国家级战略性科技计划随之启动并实施。激光技术和光电子技术(包括用于信息领域的激光技术)就是《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七大领域中的两个[8]。王大珩认为,20世纪的最后20年是现代光学与光子学大发展的年代,也是中国光学大踏步前进的20年,光学应用已普及到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4],304页)。可以说,如果没有《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提出,中国光学学会或许就不可能在1979年顺利成立,也不会成为聚合中国光学界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力量。

2 学会成立的科技社团渊源

我们已经看到,中国光学发展各个时期培养和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光学界科技工作者,这为中国光学学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我们发现,在中国光学学会成立前,这些科技工作者其实已经聚集在一些全国性和地方性的科技社团中,而这些科技社团发挥了在之后建立的中国光学学会的部分功能,并且与光学学会有着很深的血脉联系。

自20世纪初以来,我国涌现出一批现代意义上的科技社团。1958年9月,中国科协成立,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同年4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及所属学会工作相继恢复。之后,一批新兴学科的相应全国学会成立。到1981年,全国学会新增53个,总数达到106个([9],7页)。于1979年成立的中国光学学会就是新增53个全国学会中的一个。

在上述科技社团中,1932年成立的中国物理学会与中国光学学会关系最为密切。从中国物理学会的光学及波谱学专委会到光学方向的学会分会([1],21页),都与中国光学学会的成立建立了密切的联系。1963年,中国物理学会第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成立,下设的学术组内分7个小组,其中便包括光学组。这次大会会议报告特别指出,“科学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光谱学在20世纪40年代的发挥在那时遇到一些困难,但是解放后由于工业中对光谱分析日益广泛的要求,促使我国光谱学的新发展。”([10],45—51页)1963年8月27日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酝酿成立各专委会,提出光学及波谱学等6个方向成立专委会,最后同意建立5个,其中光学及波谱学的专委会召集人为周同庆和王天眷([10],45—51页)。至此,国内唯一的光学方向专委会正式成为中国物理学会的分支机构。1978年,中国物理学会召开了庐山年会,期间决定在工作需要条件成熟时可以建立分支学科学会([10],74—75页),其中包括光学方向的学科分会([10],77—79页),即1980年成立的发光学会和1982年成立的光散射专委会。这一过程也推动了中国光学学会成立自己的专委会,例如,在1979年到1982年间,中国光学学会集中成立了光学材料、工程光学、光学科技情报、激光、红外与光电器件、颜色光学、高速摄影光子学、光学薄膜、基础光学等9个专委会,均未与中国物理学会专委会发生重叠。另外,中国物理学会在1990年和1996年分别成立了量子光学专委会和光物理专委会这两个与光学直接相关的专委会*见中国物理学会组织机构图. http://www.cps-net.org.cn/cpssituation/organization.htm.。可以发现,中国物理学会的专委会偏向光学理论研究,中国光学学会的专委会偏向光学工程和光学应用及研究,不过,两者有着密切的工作联系,例如,1996年在山西大同,中国物理学会光物理专委会和中国光学学会基础光学专委会共同组织召开过学术报告会([10],89页)。

从理事会主要成员上,可以发现中国光学学会与中国物理学会的密切关联。中国光学学会第一届理事会(1979年12月)的理事长和副理事长中,有近一半人员都是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会成员。中国光学学会第一届理事会主要领导有名誉理事长严济慈,理事长王大珩,副理事长王之江、刘正栋、苏韦、沈寿春、陈杏蒲、张志三、张连华、赵引、蔡祖泉、高兆兰、钱临照、龚祖同、赖琮瑜、谢起昌,秘书长由苏韦兼任([11],73页)。其中,严济慈、钱临照一直是中国物理学会的领导成员;王大珩是1963年中国物理学会第二届理事、1978年年会扩大后的常务理事;张志三是1963年中国物理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1978年8月年会扩大会后常务理事;龚祖同和蔡祖泉为1963年中国物理学会第二届理事、1978年8月年会扩大会后理事;王之江则是1978年8月中国物理学会年会扩大会后理事([10],227—230页)。

3 学会专委会溯源

专委会是中国光学学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会的分支机构。“分支机构是学会根据开展活动的需要,依据业务范围的划分或者会员组成的特点而设立的专门从事本学会某项业务活动的机构,是学会的组织基础。”*中国光学学会分支机构. http://www.cncos.org/info.aspx?tid=70.学会目前拥有各类专委会共计21个,包括激光、红外与光电器件、工程光学、光学材料、光学情报、颜色光学、基础光学、高速摄影与光子学、光学薄膜、光谱、生物医学光子学、激光医学、全息与光信息处理、光电技术、纤维光学与集成光学、光学测试、激光加工、光学制造、光学教育、环境光学和空间光学等专委会。不过,在1979年的中国光学学会成立大会上,学会仅成立了基础光学、工程光学、激光、红外与光电器件、光学材料、光学情报等6个专委会。我们发现,首批成立的学会专委会与国家科委的学科组及早期的地方光学学会关系密切。

1962年,国家制订的《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中包括了应用光学及红外技术学科规划。国家成立学科组,组织协调各规划的执行。1977年9月,国家科委重建,按照重大科研任务或学科设立专业组或学科组[12]。王大珩在1978年9月成立的光学及应用光学学科组中,提出了成立中国光学学会的建议。1979年4月,该学科组举办“全国光学及应用光学科技情报工作会议”,成立了光学情报分组,“为成立中国光学学会和光学科技情报专委会作了比较充分的组织、思想和理论上的全面准备”[13]。4个月后,国家科委光学及应用光学学科组激光分组成立[14]。1979年10月,国家科委光学及应用光学学科组红外、光电分组成立[15]。这些学科组及其分组曾发挥过中国光学学会的部分重要功能,事实上,学会最初成立的6个专委会中的4个是从相应的学科组分组直接转变过来的:光学科技情报分组对应光学科技情报专委会(后改为光学情报专委会),激光分组对应激光专委会,红外和光电分组对应红外与光电器件专委会,基础光学分组对应基础光学专委会(表1)。

表1 国家科委部分学科组与中国光学学会专委会的关系简表([1],19—20页)

中国光学学会的部分专委会不仅是由国家科委的学科组转变过来,而且与早期的地方光学学会之间具有明确的关联。目前,至少存在7个早于中国光学学会成立的地方光学学会,它们分别是上海激光学会(1970年7月)、广州激光学会(1972年)、山东省激光学会(1978年)、江苏省激光与光学工程学会(1979年4月)、湖南省激光学会(1979年7月)、北京市光学学会(1979年9月)和成都市激光学会(1979年10月),同时出现过一些激光协作组,如1975年4月成立的南京市激光协作组(表2)。这些地方光学学会(主要是激光学会)承担了中国光学学会的部分功能,包括召开学术会议、举办科技展览、进行科技咨询、协作科技任务、培养人才等。这一时期,国家对于发展激光非常重视,在激光研究的科研院所集中的城市成立了多个激光学会,这些激光学会后来几乎都成长为各省市的地方光学学会。这些激光学会还成立了专委会和工作委员会,为后来中国光学学会成立提供成熟的分支机构模板。同时,在中国光学学会成立的前十年里,它们发挥过等同于学会相关专委会应该发挥出的重要功能,如上海激光学会就举办了全国首届激光技术展览会、全国气体激光会议、全国固体激光会议、全国激光加工会议和全国激光医学会议(表3)。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激光学会及其专委会,与中国光学学会相关专委会(激光、激光加工、激光医学、光学科技情报)并不具有历史继承关系。

表2 地方光学学会成立及组织结构表(1980年前)([1],32—34页)

表3 部分地方光学学会1972—1980年间学术活动表([1],67—68页)

表3

4 学会创建的关键人物及历程

中国光学学会的成立,离不开关键人物坚持不懈地积极推动。严济慈是中国物理学会创会成员之一,在学会初期担任过多项职务,其中,1932—1936年担任学会秘书,1939年担任学会会计,1943—1944年担任学会副理事长,1947年担任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1948—1949担任学会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领导机构成员表.http://www.cps-net.org.cn/cpssituation/leaders/zaoqi.htm.。后来,他在中国光学学会第一届、第二届和第三届理事会担任名誉理事长。钱临照也是中国物理学会早期的领导机构成员之一,在1943—1944年、1946年担任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严济慈、周培源、钱三强等后任该职务)。后来,他担任中国光学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民国时期的清华大学培养出众多科学家([16],30页),他们是中国物理学会的早期领导者,由于中国物理学会与中国光学学会的血脉关联,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如龚祖同、王大珩等也成为中国光学学会的首届领导。王大珩于1956年应中国科学院聘请,参加制订我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该规划纲要提到:“光学方面应发展分子光谱、光谱化学分析、固体发光和应用光学等部门。”[8]1962年,王大珩被聘任为国家科委应用光学与红外技术专业组组长,1963年提出建立激光研究的专门机构,并兼任光机所上海分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的前身)的所长,此后,上海激光学会于1970年成立。

1978年9月,王大珩参加国家科委光学及应用光学学科组成立大会,任学科组组长,并在会上提出成立中国光学学会的建议。1979年12月,中国光学学会在北京成立,王大珩在会上做题为“我国在光学科学技术领域的若干进展”的报告,并当选为理事长,此后担任学会第二届、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直至去世。

综上所述,梳理中国光学学会创建的简明历程如下:

1963年8月27日,中国物理学会成立光学及波谱学专委会,后成立光学分会,成为中国光学学会成立的主要源头。中国光学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的理事长和副理事长中,近一半人员是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会成员。

1970年至1979年间,国内成立了7个地方激光学会及其专委会,组织过多次全国性的激光学术会议,发挥了中国光学学会及其激光专委会的同行聚合、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及科技咨询功能。

1978年3月18—31日,全国科学大会通过《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明确要求“积极开展科协和专门学会的活动”,包括要普遍恢复和建立各级科协和各种专门学会[12]。

1978年9月3日,王大珩在国家科委光学及应用光学学科组成立大会上提出成立中国光学学会的建议。

1978年至1981年,共有4个国家科学光学及应用光学学科组分组转变为中国光学学会专委会,分别是光学科技情报分组转变成光学科技情报专委会(后改为光学情报专委会),激光分组转变成激光专委会,红外和光电分组转变成红外与光电器件专委会,基础光学分组转变成基础光学专委会。

1979年12月10日,中国光学学会在北京成立[17],同时,还成立了基础光学、工程光学、激光、红外与光电器件、光学材料、光学情报等六个专委会。中国光学学会正式成立后暂时挂靠于中国科学院三局,1980年开始挂靠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下([11],66页)。

5 结论与讨论

光学是物理学中重要和特殊的分支学科。光的量子理论促进了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光学中的研究成果对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建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这两个学说构建了现代物理学乃至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光学,生活中的各种镜子、DVD与光盘、光纤通信和宽带、全息成像技术、激光加工和激光医学等等都与我们密切相关。光学在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如各种军用光学仪器([16],43页)的制造、激光的军事应用,面向未来的量子光学、光学成像、光电技术、激光技术等等。光学如此重要,使得凝聚科技工作者、繁荣学术交流,成为光学学会的重要使命。

中国光学的发展,离不开光学界科技工作者和凝聚工作者的光学学会。我国的光学发展在初创期和建设期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光学科研机构、早期成立的地方学会缺乏持续有力的沟通交流,光学人才也亟需全国性组织进行同行聚合。激光出现以来,光学学科的发展非常迅速,出现了众多分支学科,国家非常重视激光的研制和应用,给国内光学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文化大革命”令光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设备的研制、人才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但我国仍在激光和高速摄影等领域取得了大批科研成果,充分体现出我国光学发展的艰巨性、传承性和复杂性,也为光学学会的成立提供了动因。

一般来说,科技社团的成立可以归结为三个直接动因:“一是科学发展的艰巨性和残酷性要求科学家组织起来,二是科学发展的传承性、专业性和复杂性要求学术交流,三是职业科学家出现要求同行聚合。”([2],21—22页)在初创期和建设期,由于长期缺乏统一的全国性光学科技社团,中国物理学会和地方光学学会(主要是激光学会)发挥了中国光学学会的同行聚合、学术交流、科技咨询、人才培养的职能。为了促进学会的恢复和发展,《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积极开展科协和专门学会的活动,包括普遍恢复和建立各级科协和各种专门学会,这为中国光学学会的创立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王大珩在1978年担任国家科委光学及应用光学学科组组长时亲自提出成立中国光学学会的建议,成为发现促成学会成立的最直接动因([1],93页)。

另一方面,中国光学学会的成立可以视为“社会选择”,或认为是“一种自然聚合,即依据社会需要,选择和决定是否成立科技社团组织,成立什么样的科技社团组织,以及维持多大的规模的科技社团组织”([2],365页)。中国光学学会的成立得益于各种成立条件的逐步具备。“成立学会应该是发展比较成熟的学科或专业,即有比较明确的学科领域和专业范围,该学科或专业已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和专门方法,有相当数量的科学家和专家队伍,并有较高声望的学术带头人。”([2],7页)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国内光学发展迅速,人才队伍逐步扩大,中国光学从1949至1978年时已发展得相对成熟,在各研究所和院校也聚集了相当数量的光学界科技工作者,正是老一辈科学家严济慈、钱临照、王大珩、龚祖同等的指导、支持和发起,使中国光学学会成立大会得以顺利召开。

致 谢 感谢中国光学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周立伟院士、中国光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秘书长北京理工大学倪国强教授和中国光学学会翟林老师提供的资料线索和指导建议。

1 张一鸣. 中国光学学会史研究[D].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 2012.

2 杨文志. 现代科技社团概论[M]. 北京: 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6.

3 吴大猷 述, 黄伟彦等整理, 柳怀祖 编. 早期中国物理发展之回忆[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4 王大珩. 中国光学发展历程的若干思考[A].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北京, 2002.

5 姚丽斌. 王大珩先生访谈录[J]. 科技和产业, 2002, 2(6): 20.

6 胡化凯. 物理学史二十讲[M]. 安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9.

7 王扬宗, 曹效业 主编. 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简史[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131.

8 王大珩, 周立伟. 中国的光学——回顾与展望[J]. 光学与光电技术, 2006, 4(5): 3.

9 高华. 我国科技社团发展中存在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 山东济南: 山东大学, 2007.

10 王士平 主编. 中国物理学会史[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11 中国光学学会编写组. 光耀中华——纪念中国光学学会成立30周年[Z]. 北京, 2010.

12 王大珩, 师昌绪, 刘翔声.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四十年[J]. 中国科学院院刊. 1989, (3): 201.

13 孙文山. 中国光学学会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大事纪(1980年—1990年)[J]. 应用光学, 1993, (1): 59—65.

14 国家科委光学及应用光学学科组激光分组. 国家科委光学及应用光学学科组激光分组成立[J]. 激光, 1979, (11): 18.

15 张有义. 国家科委光学及应用光学学科组红外、光电分组第一次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J]. 红外技术, 1979, (4): 86—87.

16 王士平, 刘树勇等. 近代物理学史[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

17 张泽纯, 赵润乔, 刘振堂. 中国光学学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J]. 激光, 1980, (2): 65—66.

The Origin of the Chinese Optical Society

ZHANG Yiming ZHANG Zengyi

(SchoolofHumanities,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

The Chinese Optical Society(COS), a specializ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 was founded in Dec. 1979 and directed by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century, domestic optical development has supplied the academic environment and groups. Meanwhile, relative national plannings have provided specific guidance and policy support. Bef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COS, the Chinese Physical Society(CPS) and local optical societies(LOS) played some functions of COS, such as gathering groups, academic exchanges, personnel training and sci-tech consultations. There were half of first council members of COS coming from CPS. Professional committee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OS, 6 of them could be ascended to the St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 and LOS. Many optical predecessors, especially Mr. Wang Daheng, directly contribut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COS. Under all these conditions, COS was set up as a “social choice”.

Chinese Optical Society, phys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 Wang Daheng

2016- 07- 17;

2016- 08- 23

张一鸣,男,1985年生,贵州天柱人,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贵州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科学传播、科技与社会;张增一,男,1963年生,山东聊城人,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传播、科技与社会。

N092

A

1673- 1441(2016)03- 0327- 11

猜你喜欢

专委会光学激光
中国中药协会石斛专委会
滑轮组的装配
Er:YAG激光联合Nd:YAG激光在口腔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中国绿色建材产业发展联盟碳减排科技专委会成立
光学常见考题逐个击破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内科专委会召开2020年学术年会
激光诞生60周年
中国妇幼健康大会暨母婴健康管理专委会年会纪要
请给激光点个赞
激光3D长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