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应论视域下的口译教学模式探究

2016-09-07伍永花

关键词:译员口译范式

伍永花 崔 化

(1.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江苏南京211172;2.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000)

顺应论视域下的口译教学模式探究

伍永花1崔 化2

(1.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江苏南京211172;2.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000)

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语言使用者在语境和语言因素制约下不断进行动态顺应与选择的过程。口译则是译员根据语境需要不断进行动态语言协商和选择的过程。顺应论视域下的口译突出了语境动态顺应、语言结构动态选择及顺应过程意识凸显性的重要性。顺应论视域下的口译教学模式以口译技能教学为核心,以译员的百科知识和语言能力教学为载体,同时重视译员在整个动态顺应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

顺应论;语境动态顺应;语言结构动态顺应;意识凸显性;口译教学模式

维索尔伦(Verschueren)系统地将顺应论与其语用综观说搭建成一个完整而统一的语用学理论框架,用以解释“语言行为的全部复杂现象”①耶夫·维索尔伦:《语用学诠释》,钱冠连、霍永寿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影响较为深远的是其提出的顺应论。顺应论揭示了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的认知操作,强调使用语言过程的动态性和选择性。同时,语言使用者的主体性、语言因素和语境因素都对这一过程产生影响。语言变异性、协商性及顺应性的特征,使人们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进行选择。因为变异性提供了语言选择的可能范围;协商性突出了语言使用者的主体性,可以有意识地、能动地作出选择;顺应性则使语言使用者的选择有了语境制约性因素。②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pp.55-63.

仲伟合认为,口译活动就是一个“解码—换码—编码”的思维转移过程。③仲伟合:《口译教学刍议》,《中国翻译》2007年第5期,第19页。在这一思维过程中,译员不断地进行着理解源语、协商译语和选择译语的认知操作,这种认知操作实际上是一种基于语言内外部因素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顺应过程。因此,顺应论视角下的口译突出了语境动态顺应、语言结构动态选择及顺应过程意识凸显性的重要性。

口译课程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译理论和技能,同时能够完成基本的接续传译。口译课程不仅仅重视学生的双语能力,同时关注其知识的广泛性、口译技能的熟练性和即时处理各种语言及非语言问题的能力。因为口译不仅仅是一种交际活动,它“更是一种综合性的语言操作活动,融科学、技巧为一体,能全面展现译员在短时间内或瞬间处理语言、语用和非语用因素的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双语表达能力。”④龚龙生:《顺应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调查分析》,《外语电化教学》2010年第2期,第21页。这意味着口译教学与其他英语课程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好的译员要具备渊博的知识。Gile在其口译理解的公式中认为:理解(comprehension)=语言知识(knowledge for the language)+言外知识(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分析(analysis)。①Gile D,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Revised Edition),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9,p.84.仲伟合也认为,一个好的译员的知识结构应该包含三个板块:双语知识、百科知识和口译技能。②口译对译员能力的这种高要求意味着口译教学要承担多重教学任务,一方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口译教学的特殊性表现在其教学任务的多重性上,这也使得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国内口译教学模式概述

口译教学模式与口译研究范式的转移密不可分。Pöchhacker认为,口译研究范式经历了下述五个阶段:释意理论研究范式、认知处理研究范式、神经语言学研究范式、以目标语为导向的翻译理论研究范式以及互动口译中的话语互动范式。③Pöchhacker F,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9,pp.74-79.在这五种范式中,对国内口译研究和口译教学产生较大影响的是前两种——释意派和认知处理派。

随着口译培训的学术化,口译研究诞生的第一范式是以Seleskovitch和Lederer教授为代表的“释意理论范式”,也被叫作释意派或巴黎学派。这一范式的核心理念是“释意”这一模因,即将口译看成意义的交流活动,而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Seleskovitch用一个三角模式解释了口译是释意的交流活动,不是对语词的翻译转码。④Seleskovitch D,L’Interprétation de Confèrence,Babel,1962,No.1,pp.13-18.Pöchhacker认为,释意派不注重采用实验等实证方法来研究口译,它注重描述和解释为什么译员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交流服务,从中总结经验,因此它的研究结果主要是规定性的。⑤Pöchhacker F,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9,p.68.

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具有实验研究思想的学者(如Gile)指出,释意派的研究欠科学,有必要用更加描述性的而非规定性的方法研究口译,从而产生了口译研究的“认知处理范式”。⑥Pöchhacker F,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9,p.71.这一范式与释意派相同的是强调口译过程的认知解析,但认为口译不只是释意,更是一种信息处理活动,注重语言和认知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作为口译研究最早的范式,释意派有一整套的口译培训手册和教学原则,被称为ESIT培训模式,对欧洲乃至国际社会的口译培训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ESIT模式有诸多支持者,其在中国的应用还是受到了质疑。张吉良认为,ESIT只教口译技能不教语言的教学模式显然不符合中国国情⑦张吉良:《ESIT模式与中国的口译教学》,《中国外语》2008年第2期,第94页。,因此国内的口译教学多是吸取ESIT模式有利的一面。比如,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系列教材《基础口译》,在讲解口译听辨技能时就借鉴了释意派的三角模式。仲伟合也认为,国内的专业口译教学应该以“口译技能”为核心,同时开设专门的语言知识技能课程、百科知识课程和口译技能课程,与ESIT模式截然不同。⑧仲伟合:《专业口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第6页。

在口译的认知处理范式研究中,对口译研究和口译教学影响较大的是Gile的“注意力分配模式(effortmodels)”⑨Gile D,Lemondèle d'efforts et l’équilibre d'interprétation en interprétation simultanée,Meta,1985,No.1,pp.8-44.,即译员在口译中要懂得把自己有限的精力分配到口译要求的各方面,并做好协调,即:交替传译(consecutive interpreting)=听辨理解(listening comprehension)+口译记忆(memorization)+口译笔记(note-taking)+协调(coordination)。《基础口译》在讲解笔记原理时,就从精力分配的角度引入了Gile的这一教学模式,强调译员要在听辨理解、口译记忆和口译笔记三者之间做好精力协调,并明确“针对这个问题的对策是:分清主次,明确‘脑记为主、笔记为辅’的原则。”⑩仲伟合、王斌华:《基础口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第153页。同时,在针对记意还是记词这个问题时,该教材也强调“通过听辨理解从源语中理解出意义,再以意义框架的形式记录到笔记中。”①仲伟合、王斌华:《基础口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第154页。这种教学思路显然融合了认知处理研究范式和释意派研究范式的成果。

综上所述,国内口译教学多受到以Seleskovitch为代表的释意派研究范式和以Gile为代表的认知处理研究范式的影响,借鉴其有关口译技能教学的积极方面,再结合中国英语教学特有的实际综合使用,扬长避短。但国内口译教学始终没有自己的研究范式或者理论模式,不利于口译教学的长期发展。

二、口译:动态顺应与选择

口译的突出特点是即使在大方向既定的交际场合,话题内容也可能千变万化,发话人的语言、语码、语体和风格都可能在变化。因此,口译交际是一种动态行为,译员始终处在一个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不断变化的动态语境中。

(一)交际语境动态顺应

语言顺应过程中的语境变化使语言表意处于一个动态过程中,发话人和释话人需要动态地采用一定策略让交际意义在动态中生成。对口译而言,这一动态性顺应过程发生于口译交际的整个过程中,并在译员(I)种种策略的帮助下实现,即:对发话人(U)的意义解释要同时顺应发话人的意义产出语境和听众(A)的意义接收语境,采用一定的口译技能,互动地接收和传递意义结构(见图1)。

图1 顺应论视域下的口译

首先,U(utterer)是发话人,I(interpreter)是释话人,A(audience)是听众,分别对应口译中“发言人”“译员”和“听众”的角色。发话人在其语言产出时作出顺应性的语言选择,译员在语言解释时作出顺应性的解释选择。心智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共同构成语言选择顺应的交际语境。

心智世界涉及交际主体的愿望、动机或意图等,概括为交际主体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认知因素以种种概念化的形式提供沟通心智世界和社交世界的桥梁,解释社会性互动;而情感因素提供的桥梁,则是一些通常在诸如感动(affect)、投入(involvement)这类标签下研究过的现象,这些现象是互动的态度性前提。②耶夫·维索尔伦:《语用学诠释》,钱冠连、霍永寿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页。在口译实践中,发话人和听众处于不同的心智世界中,作为沟通桥梁的译员,首先要适应发话人的认知和情感语境,构成互动性顺应,其次要适应听众的认知和情感语境,解释社会性互动。比如,中文听众所熟知的“改革开放前”,译成“before reform and opening up”看似没有不妥,但对中国认知不多的外国人未必能马上理解。因此,若译成“befor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1978”,则更加顺应不了解中国的外国听众的认知语境,从而让他们对发话人的内容有更加直观的认知。

与语言选择构成相互顺应的社交世界因素有很多,其中多数因素与社会场景(social settings)或公共制度(institutions)有着根本联系。文化,一直都是最能反映社交世界与语言选择关系的因素。③耶夫·维索尔伦:《语用学诠释》,钱冠连、霍永寿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1-92页。口译不是简单地译出发话人所说的内涵意义(denotation)或者字典意义、语法意义即可,不同的社会场景或者文化会赋予语言一定的外延意义(connotation)或者交际意义。译员必须明白,发话人和听众可能处于不同的社交世界中,对发话人特定词条或语句的语法口译未必能在听众中产生对等的理解效果。比如,把“馒头”译成“steamed bread”,把中国人接受别人赞美时说的“哪里哪里”译成“where,where”,只是顾及词汇层面的翻译,把送人时说的“您慢走”译成“You walk slowly”是兼顾词汇层面和语法意义的翻译,两者均是忽视交际意义翻译的失败案例。从根本上说,译员忽略了和语言选择构成相互顺应的社交世界因素。对母语为英语的听众而言,“steamed bread”的意思是把他们经常食用的面包再蒸一下;中文的“哪里哪里”更多的是表示一种谦虚,“您慢走”则是礼仪用语,译成“Thank you”或“Take care”更能顺应交际双方的社交语境。

此外,物理世界强调时空指称的相对性,交际主体在物理世界中的位置,对于决定某些语言选择及其意义有很重要的作用。①耶夫·维索尔伦:《语用学诠释》,钱冠连、霍永寿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116页。作为顺应的语境相关成分,时空的关联性比其指称性更重要。由于口译的现场性、即时性和不可预测性,译员一直处于强度高、压力大的工作状态中。译员往往会使用未经深思熟虑的临时对应语词来表达转瞬即逝的语言内容,或者一时无法译出,或者漏译、错译某些信息。然而,与语言选择构成相互顺应的物理世界,使译员可以在后来合适的时间和空间里,对前面不译或漏译的信息进行补充性口译。口译行为的交际成功,是因为交际主体,即发话人、译员和听众在理解同一话语文本时,其语境关系因素都有所“重合”。这里的语境包含任何一个与语言选择构成相互顺应的要素,是口译中的“百科知识”语境。这里的“重合”是在动态中形成的,因为语境本身就是动态形成的,是在交际主体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和发展的。

(二)语言结构动态选择

译员的语言能力是口译能否成功的先决性条件,包含了译员在任何一个语言结构层面的能力,从语音特征、遣词造句到语篇内外、语体结构,是译员表达的根本。顺应论指出,译员在语言结构层面的顺应,包括严格意义上的结构,宏观至语码、语体的顺应选择,微观至话语建构的全部要素(从语音结构、词素和词、小句和句子到命题结构及各种超句单位)。但应该注意的是,不能把处在不同层面上的结构,简单地看作是一个按线性顺序排列起来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加的集合,而是应该根据语境和选择需要来决定语言结构形式。②耶夫·维索尔伦:《语用学诠释》,钱冠连、霍永寿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4页。换句话说,“语言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为语言使用者提供了一系列语言形式,包括各种语音、词汇和句法形式。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能力决定了他对这一形式的掌握程度,但选择哪一种形式则又是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时的情况而定的。”③龚龙生:《顺应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调查分析》,《外语电化教学》2010年第2期,第22页。

从语言结构动态性选择看口译交际主体三方,发话人所建构的意义不再是简单的语音、单词和句子等要素的线性集合体,而是联系语境和语言选择需要建构的以“命题”(theme)为单位的意义模块。译员则根据实际情况和语境需要,把这些意义模块按照重要性分成主题信息、次要信息和冗余信息。听众的信息接收也不只是对语音、单词或语句的线性集合接收,而是联系语境和自身需要,完成对全部或者部分意义模块信息的接收。这种模块化的信息处理方式有利于扩大记忆容量,减轻译员大脑负担和笔记工作量,提高信息提取速度,从而使译语信息量尽可能完整、全面。

三、口译教学模式构建

顺应论强调语境动态顺应、语言结构动态选择及译员的意识参与度在口译中的重要性。这里的语境包含任何一个与语言选择构成相互顺应的要素,是口译中的“百科知识”语境;语言结构也不再是一个简单地按线性顺序排列起来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加的集合,而是联系语言选择需要确定的语言结构,它与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能力”息息相关。口译是译员的“百科知识——语言能力”相互作用与关系的一个动态过程,译员娴熟的口译技能是这一动态过程实现的保障;作为口译的主体,译员的意识凸显性贯穿这一过程的始终(见图2)。

图2 顺应论视域下的口译教学模式

首先,“百科知识—语言能力”是口译教学的载体。百科知识包括与译员语言选择相互顺应的全部要素,既有不同主题的专业知识,也有交际语境知识,是译员思辨能力的根本,让译语“言之有物”;语言能力指译员在任何一个语言结构层面的能力,从语音特征、遣词造句到语篇内外、语体结构,是译员表达的根本,让译语不能只可意会还要“可言传”。这两者如同语境和结构顺应的关系,构成了口译教学的载体。

其次,口译技能教学是口译教学的核心。口译的特殊之处在于,具有百科知识与语言能力的人未必能成为合格的译员。其根本在于语言使用者能否处理好“百科知识—语言能力”相互作用与关系这一动态过程,这就涉及口译技能教学。国内外口译界早已认识到口译技能教学的重要性,比如,ESIT模式把语言要求作为选拔译员的先决条件,技能教学是被选拔译员的教学核心,国内口译教学也倡导以技能培训为核心。顺应论视域下,口译技能是译员“百科知识—语言能力”相互作用与关系的动态过程保障,贯穿口译全程,让口译“万变不离其宗”,是口译教学的核心。

最后,译员本身构成口译教学的主体。“百科知识—语言能力”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最终在译员心里具有程度不同的意识凸显性。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所有动态性方面都要求在一种顺应性介质(medium of adaptability)中加以处理,这种介质使人们可以变异地、协商地及顺应地使用语言,意识凸显性用来表示与顺应性介质相联系的意义生成过程的状态。①耶夫·维索尔伦:《语用学诠释》,钱冠连、霍永寿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0页。这意味着在口译过程中发生的一切,在译员的意识中并非都占有同样的地位。译员对相关口译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得越好,口译时的主动性选择顺应意识就越强,意识凸显度就越高。因为特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属于“标记性”模式,“标记性”程度越高的东西,越惹人“注意”。相反,对于相对不熟悉的知识或技能,译员语言选择和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度就越低。

以Seleskovitch为代表的释意派口译教学,注重描述和解释译员为什么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口译服务。它提供规定性的研究结果,却忽略实验实证方法的研究,大大降低了口译教学中的可操作性。以Gile为代表的认知处理派口译教学只注重口译技能教学,不提倡语言教学,不符合中国学生语言水平现状。顺应论视域下的口译教学模式突破了上述束缚,从中国学生实际出发,强调口译教学当以译员的百科知识和语言能力教学为载体,以口译技能教学为核心,同时充分重视译员自身在整个动态顺应过程中的能动性、主体性作用。在教学模式的整个框架中,四个因素的地位并不等同,它们的作用也不仅仅是互补,而是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从而使口译这一充满了变异、协商和顺应的过程变得可能。

(责任编辑 毛红霞)

Study on M ode of Interpreting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

WU Yonghua1&CUIHua2

(1.Nanguang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Nanjing,Jiangsu,211172,China;2.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Jiangsu,221000,China)

Adaptation theorymaintains that language use is a process of continuouslymaking linguistic choices by the user under the constraints of the language context and factors.Interpreting is also a process of continuously making linguistic choices by the interpreter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 of the language context.Interpreting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 st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dynamic contextual adaptation,dynamic structural objects adaptation,and salience of adaptation process.The mode of interpreting teaching under adaptation theory takes skills teaching as its core,comprehensive knowledge and language teaching as its carrier,and laysmuch importance on interpreters'corpus function in the whole dynamic process.

adaptation theory;dynamic contextual adaptation;dynamic structural objects adaptation;salience of adaptation process;mode of interpreting teaching

10.3969/j.issn.1671-2714.2016.04.015

2016-05-13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2015SJD312)

伍永花,女,河南商丘人,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口译教学。

猜你喜欢

译员口译范式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会议口译中译员的译前准备研究——一项基于上海译员的问卷调查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口译中的“陷阱”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