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研究
2016-09-07张国峰崔志民王湘勃李玉琴崔立群
张国峰 崔志民 王湘勃 李玉琴 崔立群 杜彩丽
[摘要]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对跖跗关节损伤患者治疗的效果,并对治疗的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 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了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的70例跖跗关节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的患者给予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对照组的患者给予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进行治疗,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达96.97%,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4.29%,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86%,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出血量和愈合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跖跗关节损伤患者利用闭合复位经皮螺钉进行内固定的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效果,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跖跗关节损伤;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68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12-193-04
跖跗是由中足的前足传导后来完成步行重力的,在步态的各个时期对体重给予支持,若跖跗出现损伤会给步行带来严重的影响。跖跗关节受到损伤后的治疗方法要根据引起损伤的强度及机制暴力来选择,跖跗关节具有较复杂的解剖关系,发生漏诊和延迟治疗时会给患者带来后遗症。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是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本文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了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跖跗关节损伤的70例患者,对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跖跗关节损伤患者治疗的效果和治疗的安全性进行探讨与分析,进而提高治疗效果。具体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了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的70例跖跗关节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包括男38例,女32例,年龄32~68岁,平均(41.5±8.3)岁。30例患者为单柱损伤,18例患者为两柱损伤,22例患者为三柱损伤。35例患者为因暴力导致的跖跗关节复合体损伤,包括6例高处坠落损伤的患者,13例为机器挤压损伤的患者,16例为交通事故损伤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的患者给予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患者需取仰卧位后进行硬膜外的麻醉,向远端纵向的逐渐牵引第2足趾和3足趾并给予手法进行复位,将大号的骨折复位钳放置在第2跖骨基和内侧的楔骨中,方向和跖跗韧带相同,复位的中间柱是针对中柱的损伤。在C型臂机的监控下给予中柱整复,将第2跖骨基底复位后再继续自动的复位第3跖骨基。复位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并确认后,为了起到临时的固定作用,由内侧楔骨的内侧缘斜形把1.5mm的导针钻入到第2跖骨基底,在内侧楔骨和中间楔骨中旋入长度为4.0mm的空心螺钉对另一枚螺钉进行固定。为了整复内侧柱,对患者死亡足拇趾进行牵引时需将第1个脱位的跖骨基底由外侧推向内,在第1跖骨基底向内侧的楔骨插人克氏针为临时的固定作用,达到复位预期的效果后再将空心螺钉旋入,进而完成了固定。最后将第4跖骨基和第5跖骨基通过皮用的2.0mm克氏针把骸骨与外侧楔骨贯穿后进行固定以整复外侧柱。在整复的过程中若发现了骸骨的骨折后,利用L形的小钢板和克氏针跨关节进行固定,外侧柱长度与力线被恢复后对中间柱与内侧柱再进行固定与复位。对照组的患者给予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进行治疗,治疗的手术方法与观察组的方法基本相同,在跟骨节下的2cm处人针,在C形臂的透视下按照不同的骨折方向,克氏针的走向也不同,最后利用克氏针对跟骨进行固定。
在术后,为了确保患者的韧带可以充分的愈合,韧带损伤患者需利用石膏进行外固定,时间大概为6周;韧带没有损伤的患者不需要进行外固定。术后第3天在医务人员的帮助下,韧带损伤的患者需给予足趾和膝关节的活动,韧带没有损伤的患者需给予踝关节的活动,并给予关节功能的康复锻炼。
1.3疗效评定标准
记录患者的出血量、手术的时间、愈合的时间、住院的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通过Merchant的评分标准评定。手术治疗的评定标准是按照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症状的消失情况和伤口愈合的情况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差、中、良、优,(1)差:术后患者没有明显的恢复,且下肢膝关节的恢复情况并不好、伤口愈合的程度慢及再次出现骨折的移位;(2)中:患者关节的恢复情况一般,活动时仍会出现疼痛感;(3)良:患者的关节恢复情况有改善,且伤口的愈合情况良好,有轻微的疼痛感;(4)优:患者在术后关节恢复的情况和伤口愈合的情况较好,没有出现疼痛的感觉。有效率为(优+良)/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达96.97%,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4.29%,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在术后,观察组患者有1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1例出现断针,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观察组患者有1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2例出现距骨坏死,3例出现内翻畸形,2例出现断针,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86%;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手术恢复的情况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出血量和愈合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在临床上,跖跗关节受到损伤主要的因素是直接或间接的暴力,该关节是由楔骨、3个骰骨及5个跖骨共同组成,运动损伤、交通损伤及高处坠落损伤是常见的损伤类型。传统切口复位的固定方法具有术后创口较大、骨折部位的血液流通不畅及切口容易出现感染等缺点,进而减慢了患者伤口愈合的速度。螺丝钉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方向需经过精确的测定和设计,进而对骨膜和骨骼的血液输送给予最大的保护。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进行固定治疗对踝关节骨折有较强的力学稳定性,且治疗的准确度较高,该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术后的创伤较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手术的时间较短、术后患者的痛苦轻及骨折的愈合情况较好等优点。克氏针的固定强度较低,且低于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进行固定治疗的生物学性能,若在关节内长时间的留置会出现断裂、松动与感染。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达96.97%,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4.29%,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86%,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不显著,观察组患者的出血量和愈合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与文献报道的一致。结果表明:跖跗关节损伤患者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后,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且术后具有较少的并发症,距骨缺血性坏死、内翻畸形等并发症状消失,在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出血量、入院时间及愈合时间均优于传统的固定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跖跗关节损伤患者在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进行固定治疗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术后的创伤较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点,进而提高了患者的愈合率,是一种治疗跖跗关节骨折患者的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