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宫颈峡部环扎治疗宫颈机能不全的临床价值分析

2016-09-07刘伟国陈菲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12期

刘伟国 陈菲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宫颈峡部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选我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宫颈机能不全患者49例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人院时间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患者实施经阴道宫颈环扎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实施腹腔镜宫颈峡部环扎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妊娠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96.0%,对照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足月产儿率(88.0%);对照组足月产儿率(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宫颈峡部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患者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提升患者手术成功率,提高患者术后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宫颈峡部环扎术;经阴道宫颈峡部环扎术;宫颈功能不全;妊娠情况

[中图分类号]R71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12-92-03

宫颈功能不全也被称为子宫颈内口闭锁不全或者子宫颈口松弛症,患者由于体内宫颈组织中蕴含的纤维组织、弹性纤维或者平滑肌含量较少,亦或是由于自身宫颈内口纤维组织断裂、峡部括约肌能力衰弱等原因而造成宫颈组织呈现出病理性扩张或者松弛症状,最终引发患者早产、中期及晚期重复性流产、反复流产等症状,对患者身体健康及家庭生活均造成不利威胁。本研究探讨腹腔镜宫颈峡部环扎术与经阴道宫颈峡部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宫颈机能不全患者49例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人院时间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0~38岁,平均(25.5±5.2)岁,孕12-25周,平均(18.2±1.8)周,孕次1-5次,平均(3.1±0.3)次;对照组患者年龄19~38岁,平均(25.1±5.2)岁,孕10-25周,平均(17.7±1.8)周,孕次0-5次,平均(2.8±0.3)次。两组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1)患者孕周≥10周且≤25周;(2)患者均未单胎;(3)患者均符合宫颈机能不全疾病的诊断标准;(4)本次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同时排出以下标准患者:(1)患者年龄≤18岁;(2)有中途退出本次治疗或者临床病历资料缺失患者;(3)携带有其他严重脏器疾病、血液系统或者免疫系统疾病患者;(4)不符合宫颈峡部环扎术手术标准患者。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其在年龄、孕程、孕次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给予血常规、阴道分泌物组织学检查,同时给予B型超声复查以了解产妇宫颈管长度、宫颈内口宽短、胎盘最低位置附着点、宫颈内口关系等具体信息,帮助医生确定手术情况。患者术前均给予黄体酮20mg/d肌内注射,持续2~3d。医生及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讲解本次手术的治疗效果及安全风险,使患者充分意识到手术的重要性并积极配合手术准备工作。

观察组患者实施腹腔镜宫颈峡部环扎术治疗,术中患者持膀胱截石位,医生于患者脐部、下腹两侧作3个穿刺点,置入腹腔镜以及相关操作器械。首先医生应该使用单机电凝切开患者膀胱腹膜并反折,而后由宫颈开始推开患者膀胱,充分暴露患者子宫峡部以及两侧的血管,继而使用两端带针的宫颈环扎线完成宫颈环扎术。医生应该将缝针由弯变直,于患者子宫峡部两侧、峡部外援以及子宫动脉两侧之间,右前向后不断穿刺进针,最终穿过患者子宫峡部肌层,于其子宫骶骨韧带与子宫动脉之间出针。最后医生应该使用宫腔镜检查环扎带是否穿过宫颈管腔,确保其未穿过后于其子宫峡部后方打折,最终将子宫骶骨韧带附着于患者上方,环扎于患者子宫峡部,环扎松紧度以患者宫颈管能够通过6号扩条为适中,术后腹膜反折不需缝合。

对照组患者实施经阴道宫颈峡部环扎术治疗,医生使用常规消毒钳充分暴露患者宫颈及相关组织,同时将膀胱反折并将宫颈前壁水平切开,推开膀胱直至宫颈内口保持水平。医生于患者1点钟方向进针并穿透黏膜,直达宫颈肌层2/3厚度并由11点方向出针,而后依次于患者10点方向进8点出、7点进5点出、4点进2点出,避开患者第3、9点出血管丛,最后使用连续荷包缝合针法于患者前穹窿处打结,确保缝扎结束后患者宫颈组织能够容纳一指尖距离,最后使用针间MeDonald环扎法完成缝扎。

手术7d后确定患者生命体征无异常则可以安排其出院。

1.3观察指标

(1)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孕妇孕周保持≥28周则为手术成功,否则则为手术失败;(2)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妊娠情况;(3)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使用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16.0,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成功24例,失败1例,手术成功率为96.0%;对照组患者手术成功16例,失败8例,手术成功率为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1,P<0.05)。

2.2两组患者术后妊娠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足月产儿22例,足月产儿率(88.0%);对照组患儿足月产儿14例,足月产儿率(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3,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术后未发生明显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0;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宫颈裂伤2例、膀胱损伤1例,并发症发生率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5,P<0.05)。见表1。

3.讨论

宫颈机能不全患者的病发原因主要是由于其自身先天性宫颈组织解剖结构异常或者后天性宫颈组织缺损、撕裂,有关统计显示,当前我国宫颈机能不全患者的病发率约在1%左右,而宫颈机能不全患者引发早产的几率则在4%~10%左右,引发患者中期妊娠流产的几率约在25%左右。同时有关统计显示,临床上有85%的残疾患儿以及75%的新生儿死亡原因均与早产息息相关,由此可见宫颈机能不全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人口质量的重要因素,是当前临床医学领域研究的重点。

宫颈峡部环扎术是当前临床针对宫颈机能不全患者治疗的主要手术类型,其主要凭借环扎术对患者宫颈管张力的加强,达到抑制患者子宫下段延伸、宫颈口扩张的目的,同时宫颈峡部环扎术还能有效协助宫颈内口承担患者妊娠后期胎儿生长所带来的重力。宫颈峡部环扎术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子宫肌纤维张力,降低患者子宫下段的负荷同时维持患者健康妊娠。以往临床实施宫颈峡部环扎术主要是经阴部实施宫颈峡部环扎术,然而手术过程中由于医生操作原因以及患者先天性宫颈组织生长等原因,环扎宫颈内口经常无法达到内口高度,而是缝扎在患者宫颈的中上段,因此手术存在一定的失败率。而且经由阴道实施宫颈峡部环扎术经常会于患者宫颈内口残留有缝合线,很容易引发患者术后阴道感染、绒毛膜羊膜炎、膀胱撕裂、缝合线侵蚀阴道壁等并发症,对患者术后健康妊娠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不良影响。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腹腔镜手术操作步骤、流程以及标准都越来越成熟,应用方向也越来越广泛,腹腔镜外科技术在传统妇科开腹手术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腹腔镜下宫颈峡部环扎术也逐渐应用在临床实践中。腹腔镜宫颈峡部环扎术的实施过程中,医生能够更加清晰的观察患者宫颈内口的解剖学位置,环扎带在宫颈内口的放置将更加准确、方便,患者手术成功率也由此得到提升。在腹腔镜手术宫颈峡部环扎术过程中,医生可以借助腹腔镜及相关手术器械直接切开患者膀胱腹膜并暴露患者子宫峡部及两侧血管,以更全面、清晰的姿态完成宫颈环扎术。宫颈环扎线在腹腔镜指导下分别于宫颈结构左右两侧不断进针,最终医生还能使用宫腔镜检查检查环扎带是否穿过患者子宫峡部,确定患者环扎带的松紧度以便后续切割的顺利性。此外,腹腔镜宫颈峡部环扎术还能避免经由阴道实施环扎术时对患者阴道的刺激与异物留存现象,有效避免患者术后宫颈撕裂、阴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与经阴道宫颈峡部环扎术相比,腹腔镜下宫颈峡部环扎术能够给予医生更加全面清晰的视野,借助手术操作器械减少医生双手与患者子宫组织的直接接触,避免患者子宫组织在盲目视野下的手术损伤,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观察组患者术后无一例并发症出现,而对照组则出现明显的宫颈裂伤与膀胱损伤,正是基于此点。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证明腹腔镜宫颈峡部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患者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提升患者手术成功率,提高患者术后安全性,提高患者术后妊娠率,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