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电切镜下子宫内膜切除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疗效分析
2016-09-07王豫平
王豫平
[摘要]目的 观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行宫腔电切镜下子宫内膜切除术(HER)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我科行HER的患者共98例为观察对象,术后随访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HER手术总有效率为92.86%;术后PBAC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术后HGB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 HER治疗异常子宫出血安全有效。
[关键词]宫腔电切镜;子宫内膜切除术;异常;子宫出血
[中图分类号]R71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12-83-03
异常子宫出血是围绝经妇女和育龄妇女常见的症状,一般多采用药物和刮宫等保守治疗,治疗无效的患者给予子宫切除。宫腔电切镜下子宫内膜切除术(HER),阻断了子宫内膜的功能层,使内膜不能再生,达到治疗的目的,并可以避免了子宫切除,易于患者接受。我院随访了98例HER后患者的子宫出血变化情况,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我科就诊住院的98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保守治疗无明显效果而行HER。患者年龄最小31岁,最大55岁,平均(44.8±2.9)岁。其中,月经量过多44例,经期延长41例,另有13例伴月经紊乱。98例中,有10例伴有其他疾病,其中冠心病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3例,原发性高血压病5例。
1.2方法
1.2.1术前检查 98例均行子宫内膜病理诊断,排除宫颈疾病。病理检查结果显示,98例中,6例复杂性子宫内膜增生,8例子宫内膜分泌期,28例子宫内膜增殖期,57例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
1.2.2手术适应证 (1)月经评分(PBAC)>100,造成缺铁性贫血;(2)保守治疗无效;(3)无继续生育要求;(4)排除子宫内膜癌;(5)排除严重心肺疾病;(6)排除血液疾病。
1.3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先行子宫内膜预处理,内膜厚者采用负压吸宫术薄化子宫内膜,内膜薄者可以不做处理。随后采用异丙酚静脉麻醉,以5%葡萄糖溶液作为灌流液,持续灌流宫腔,术中选择滚球电极或者环状电极均可,将宫颈管扩张至10mm左右,插入电切镜,设定功率为80W左右,行子宫内膜切除术,先切除子宫底部内膜,然后切除子宫内膜,切除时多自9点钟方向开始,自上而下逆时针进行,切除深度可达内膜下2~3mm。
1.4术后观察指标
术后主要进行电话随访,1,6,12,18,24个月门诊复查。主要观察患者经期改善情况和月经失血图法(PBAC)评分。经期改善情况分:闭经;经量减少;经量无变化;点滴状出血;月经正常5种类型。
经期改善标准:闭经:停经3个周期以上。经量减少:经期及周期均正常,但经量减少三分之一以上。经量无变化:周期正常,经量经期无变化。点滴状出血:周期正常,经期正常或稍短,出血呈点滴状。有效性评价:术后出现下列任一种类型,认定为有效:闭经;经量减少;点滴状出血;月经正常。
PBAC评分标准:受试者在使用完每一张卫生巾后,根据每张卫生巾的血染程度,评估月经血量。重度:血染面积为整个卫生巾4/5以上;中度:血染面积介于卫生巾面积的3/5至1/3;轻度:血染面积小于卫生巾面积的1/3。计分:重度20分,中度5分,轻度1分。对于遗失血块,若大于1元硬币计5分,小于1元硬币则计1分。将每张卫生巾的评分填于评分表中,最后统计积分。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l 1.5软件进行。计量资料以(x±s)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PBAC评分改善情况
术后1,6,12,18,24个月门诊复查,连续复查2年。
术后1,6,12,18,24个月的PBAC评分呈现递减变化。术后6个月PBAC评分(40.00±39.08)低于术后1个月PBAC评分(47.00±45.15)(t=3.362,P=0.047);术后12个月PBAC评分(37.00±35.47)低于术后6个月PBAC评分(40.00±39.08)(t=3.235,P=0.053);术后18个月PBAC评分(26.00±2225)低于术后12个月PBAC评分(37.00±35.47)(t=3.947,P=0.045);术后24月PBAC评分(23.00±26.19)低于术后18个月PBAC评分(26.00±22.25)(t=3.284,P=0.052)。
术后1,6,12,18,24个月的PBAC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减少,且与术前相比,PBAC评分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具体术后PBAC评分变化及与术前评分比较t值变化情况见表1。
2.2HER术后治疗效果
98例HER术后,有效91例,74例年龄>40岁,24例年龄≤40岁,总有效率为92.86%。其中,年龄>40岁组的总有效率为94.59%,年龄≤40岁组的总有效率87.50%,两组总有效率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09,P=0.035)。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2.3HER术前后血红蛋白的变化
术前HGB平均为(109±23)g/L,术后3个月复查HGB平均为(136±19)g/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3,P=0.042)。
3.讨论
异常子宫出血是影响妇女日常生活的常见因素,降低妇女生活品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妇女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宫腔镜对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准确率高,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应用价值,兼有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宫腔镜联合阴道B超可以明显提高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率。剖宫产子宫切口憩室致异常子宫出血发病率虽低,但是有较高的误诊、漏诊率,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异常子宫出血中主要分为功能性子宫出血、器质性子宫出血与正常月经周期内膜三类,在诊治过程中,要结合患者病史,及时进行病理学检查,尽早做出确切的诊断并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研究表明,不同分化阶段树突状细胞(DCs)与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相关性,而剖宫产宫壁瘢痕缺损也与异常子宫出血显著相关,坏死性肌内膜炎是HER术后肌层炎性反应的首先表现,在愈合过程中会出现肉芽肿,异物反应及瘢痕化。宫腔纤维化程度是影响内膜去除术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异常子宫出血主要原因有:剖宫产瘢痕妊娠、剖宫产切口息肉、剖宫产切口处血管异常、剖宫产切口憩室并憩室腔积血、子宫下段缝线残留。大多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子宫本身并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多采用保守治疗,手术治疗也多采用子宫内膜去除术,在宫腔镜直视下有利于正确判断出血病因,便于实施个体化治疗。这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首选。
术前薄化子宫内膜,是HER手术成功的前提。术中要注意,内膜切除不宜过深,由于宫角部肌层较薄,子宫内膜切除深度一般控制在内膜下2~3mm之内,以防止肌层洞穿。但是切除深度有限影响预后,一方面宫角内膜的清扫可能不够彻底,而形成内膜的残留。残留的内膜腺体再生是术后反复异常出血的组织学基础。另一方面对异位病灶位置较深的腺体破坏不足,从而影响HER疗效。本组结果表明,≤40岁的患者术后闭经率和手术有效率明显低于>40岁的患者。提示年龄是影响HER疗效的重要因素。主要是由于年轻患者血供丰富,子宫内膜再生能力强,异常子宫出血不宜改善。而年长患者卵巢功能衰退,子宫内膜再生能力明显下降,异常子宫出血会自然得到改善。本组结果显示,术后1个月,PBAC评分明显下降,较术前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随后6,12,18,24个月的PBAC评分呈现比较稳定的递减变化,没有出现明显的反复现象,数据表明患者术后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预后良好。采取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能够减少创伤,增强治疗效果,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采用宫腔镜下电切术的方法诊治异常子宫出血,病因的检出率与采用宫腔镜下刮宫术的方法相似,但是临床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对异常子宫出血的疗效显著,对月经和贫血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患者近、远期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对于围绝经期妇女异常子宫出血,给予宫内膜电切术和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相结合治疗,疗效明显,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