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学中情感培养实施途径
2016-09-06其美拉姆
其美拉姆
摘 要: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中学音乐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即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境,理解作品,并从中得到心理上的艺术满足,从而完成真正的心灵陶冶。因此,中学音乐教学只有不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作品美与心灵美的情感共振,用“情感”架起学生与音乐之间的桥梁,更好地达到审美教育。
关键词:音乐教学 情感培养
一、创设情境,渲染情感氛围。
情境的创设,最基本的是创设良好的课堂聆听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老师要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了解音乐创作的背景,在课堂上制造出相应的氛围,要让自己与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渐渐的沉醉在音乐的旋律里。在音乐教学中,我积极鼓动他们在听音乐时可以自然的肢体活动,同时也保证课堂纪律的良好,必要时要求闭目聆听,逐渐养成安静地听音乐的习惯。创设情境,是要根据音乐的情绪、风格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有了良好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进行想象,锻炼他们的
思维。
例如:关于认识西洋管弦乐器的欣赏课,在上课时,我非常兴奋地向学生宣布,将要请出两位了不起的演奏家为大家作精彩表演。学生满脸疑惑地面对我,不知演奏家在哪里,趁着他们在兴头上,我开始播放卡通片《猫和老鼠》中《万能指挥家》的片段,学生在幽默夸张的画面中看到了完整的西洋管弦乐队,了解到各种乐器在乐队中的重要性。开心地哄笑后学生纷纷说出自己认识的乐器,有的忍不住暗地里模仿TOM猫手忙脚乱演奏各种乐器的动作。
二、品悟作品,聆听情感旋律。
音乐语言既是传达感情的手段,也是表现感情的结果。不同的乐曲、歌曲的节奏、旋律、速度的变化都表现出它们各自的风格和不同的情感,只有抓住特点,才能启发学生去感受、体会音乐的美。我在康定市民族中学上课的时候,例如让学生在欣赏《动物狂欢节》中,让同学们想象每段音乐所描绘出的动物形象,如其中的《狮子进行曲》的音乐旋律线跌宕起伏,由两架钢琴从弱转强的和弦颤奏,铺垫出兽王出场时的场面雄壮,把凶猛威武的大狮子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教师精心组织的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气氛渲染作为一种特殊的情境,对学生感知音乐作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摇篮曲》是一首抒情歌曲,教师在上课时提示他们闭目聆听,使其在温馨、柔和的旋律中去体会音乐的意境,感受躺在摇篮里享受母亲轻歌慢摇徐徐入睡的甜蜜梦幻,然后教师加之以深情的语言画外音,使学生视听结合并通过无限的遐想感受歌曲,学生即能轻快入情。
三、语言传情,引发情感共鸣。
美的感情,看似无形却有形,它渗透在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之中。要激发学生的感情,教师自己应先投入感情,把一首歌曲内在的情感从传神的眉目间,充满喜悦的笑脸中,生动的手势里表达出来。如教唱优美而抒情的歌曲《茉莉花》时,因为学生们都喜欢听故事,首先,我就给学生们带来了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图兰朵》,通过一个故事把学生们引入到美丽的茉莉花中。教师再用生动而美丽的笑脸,流露在眉间,眼神中,嘴角间的赞叹把学生的情感带入那清新淡雅美丽的茉莉花的意境中去,仿佛置身于一片茉莉花的海洋,使他们自然而然的从心底深处萌动了一股热爱美丽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师无声的体态语言感染着学生,带动着学生把自己的情感通过甜美的歌演唱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适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脑、动口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四、鼓励创造,增强审美能力。
音乐创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应不断地深化学生的情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增强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在创新活动中,教师要营造好学生参与的氛围,尊重学生的创造,放手让他们根据问题的要求开展自己的想象,大胆地进行音乐创作及创新活动。这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世界上每天都有数不清的创新成果问世,然而细细分析这些成果的发明者所采用的创新方法,无非是"加减法"、"重组法"、"模仿法"、"迁移法"等许多创新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逐步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实践去"发现"这其中的奥秘,并对这些创新方法加以总结、学会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光通过作曲训练来实现,在音乐教学的各项活动中均可达到这个目标。如:在唱歌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词;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歌曲;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甚至可以指导学生把某些歌曲加上少量对白,改编成有情节的音乐小品等等。
总之,音乐教育能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萌发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初步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净化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能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及能力。因此,教师应发挥音乐学科的优势与特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培养为目标,不断挖掘教材多元化的育人内涵,逐步渗透理想、道德教育,培养能力,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道德品质高尚、有知识、有能力对社会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