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环境下分享式教学在大学课堂中的应用*

2016-09-06杨九民

中国电化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设计课堂教师

黄 磊,杨九民,蒋 玲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信息化环境下分享式教学在大学课堂中的应用*

黄 磊,杨九民,蒋 玲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合作精神的核心是分享,而探索和分享是人的天性。分享式教学不关注学生在知识获取阶段是自主的还是合作的,而关注他们在知识应用阶段的相互启发。该文提出了一种信息化环境下分享式教学的典型模式,该模式以问题解决为出发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索,在之后的展示、评选、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关注、比较、改进他人的学习成果,通过既定的对话规则来促进优秀作业的作者与参与讨论者之间的对话和理解,从而保证分享的有效性。

分享式教学;信息化教学;高校教学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展示或汇报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环节,起着督促学生学习和考查学习效果的作用。但老师们经常会发现这种监督其实很容易流于表面,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甚至还不如传统课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一方面,可能与我们对合作学习功效的过高预期有关;另一方面,没有做到对合作学习策略的精细化设计,导致教学缺乏监督和评价,也是教学失败的重要原因。

从微观上来看,在合作学习的五个要素[1]中,教师比较关注的是如何设计合适的任务,使之能在体现“个体责任”的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积极的相互依赖”,对于“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和“人际和小组技能”则通常交由学生自行解决,而“由于时间紧迫等原因,不少教师轻视甚至忽视小组自评这个环节,从而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2]。评价作为一种重要教学反馈,不仅包括小组自评,还包括来自教师、专家、社会的评价,以及其他学习者的评价,没有评价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效果也必然充满了不确定性。

从宏观上来看,合作学习的初衷是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3],而目前高校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目标首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质量。所以即使学生在非认知领域取得了一些进步,只要学业水平没有达到预期的改善,教学改革也通常被感知为无效。

合作能力作为21世纪人才的核心能力之一,其重要性自然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合作学习的理念我们有必要吸纳。但针对当前合作学习中重合作轻思考[4]的情况,结合高校教学的实际需求,我们认为,评价阶段的合作比学习准备和任务执行过程中的合作更重要。学习任务可以采用非合作方式完成的,但对任务的评价应该由师生共同进行,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交流思想、引发深入思考和后续学习,也就是说,学习成果应该充分有效地分享。

二、分享式教学的理论

(一)分享式教学的提出

首先明确提出“分享式教学”的是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数学工作室的研究员任景业老师。他认为,人的天性就是好奇、好探究、好秩序、好分享,“问题—思考—分享”是人们思考问题的基本单元[5]。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或思想,分享式教学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注重激励和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在互动过程中分享智慧和成果,分享思考和经验,享受认同与尊重,实现共同成长[6]。该理论自2012年提出,很快得到了众多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并在多地的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推广,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7]。

在高等教育领域,也有“合作与分享式教学模式”的提法,但一般认为是合作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拓展[8],其核心是合作,分享主要是指合作后期的成果展示阶段。可见,该模式与提倡分享为核心、促进学习者自主理解和思考的分享式教学是不同的。

(二)分享与展示的区别

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了合作评价的重要性,无论是个人任务还是小组任务,最后都会要求学生进行展示和分享。但分享不等于展示,更不能仅仅是简单地展示,两者的区别如表1所示。把“成果”的展示作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虽然在督促其完成任务方面有一定效果,但在教学目标、尤其是长远教学目标的实现方面却存在很多问题。

表1 展示和分享的比较

(1)从教学技术层面上来看,展示这种教学方法太过粗放,缺乏细致可操作的步骤,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往往只关心自己的学习成果,对他人的学习成果很少去深入思考,而且也很少收到对这些学习成果的反馈[9]。学习过程常常变得虎头蛇尾,学生参与和深化知识理解之间的关系本末倒置,交流互动流于形式。而分享过程除了展示,还有更多的活动。

(2)从信息传播层面上来看,展示只关注了信息的发送过程[10],没有关注信息的接收过程,忽略了受众。展示者兴致勃勃,听众却没能有效获取和建构信息,久而久之,听众觉得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展示者也会应付了之。只有“分”没有“享”,传播效果自然难以保证。理解是分享式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分享的前提和归宿[11]。

(3)从心理学层面上来看,展示是一种同伴竞争,与考试成绩排名的作用类似,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外部动机[12]。但这种以表现性目标为导向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长期的学习动机是不利的。因为,表现性目标取向的学生更关心在竞争中超越他人,所以常常会使用一些投机取巧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能力[13],而不是使用更高水平的认知策略和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来完成任务。外部动机过多会削弱学习者的内部动机,让他们丧失对学习的兴趣。而分享更多强调自我对他人的贡献,能为他人付出可以让学习者感受到自我价值,能被同伴“评选”出来作为分享的中心,比自愿或教师指定更能增强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发展而不是与他人的比较,逐步养成对学习本身的兴趣[14]。

(4)从社会文化层面上来看,展示“晒文化”在教学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晒”译自英语Share,本义是暴露在太阳底下,现在引申为“显摆”[15]。当前青年人的网络“晒文化”体现了以自我认同为目的主动地自我表达和宣扬[16]。在中国文化中,显摆意味着要接受更多批判的目光,而“晒”作业通常并非学生的主动行为,对于原本就不够自信的学生,展示可能会带来更多负面的感受。Share更准确的中文翻译是分享,分享隐含的意思是分享者对他人和集体有贡献、有价值,传递的是教师的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自我效能感。

(三)分享式教学的模式

分享式教学是一种课堂教学形态[17],与传统的告知式、启发式课堂不同,在分享式的课堂上,教师真正退到了幕后,把话语时间留给学生;与探究式的课堂也不同,分享式的课堂很少花费课堂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关注下进行探索,而是运用细化的分享规则促使学生自觉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上有机会表达自己,在与别人的交流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然而,分享的前提是有东西可分。因此,分享式教学必须以其他教学形式为先导。如图1所示,无论教师采用的是以知识呈现开场的告知式教学,还是以指导开始的启发式教学,亦或是从练习入手的探究式教学,其核心目的都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在之后的知识迁移阶段,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由于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形式多样,通常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所以才需要分享,分享式教学也才有了用武之地。

图1 分享式教学模式图

分享式教学一般从学生自主或合作进行问题解决的环节开始,在经历几天、一周甚至一个月左右的任务周期后,学生需要在全班或更广的范围内展示自己的成果,成果可能是一篇文章、一篇调查报告、一个手工制作、一个电子作品、一段表演等,老师和全班同学都有对成果发表看法的权利,并按照既定规则挑选出部分作品用于课堂分享。在课堂上,为了促进作品的创作者(分享的发起者)和听众(分享的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和理解,应该有明确的发言规则,轮流发言,在分享的发起者和参与者之间形成对话,彼此倾听,积极表达,从“听众”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分享者”。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让所有分享者明白“游戏规则”是非常必要的。这一课堂活动规则应该具体而且责任明确,比如:由特定座位、特定学号或承担小组特定任务的同学回答,给分享者规定发言主题、发言字数、发言结束应达到的具体效果等等。总之要尽量避免完全由学生自愿参与的活动,以减少他们因惰性等因素造成的旁观和等待。分享课堂结束后,允许学生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把课堂上分享到的知识和观念运用到实践中。分享式教学与传统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学习并不矛盾,二者可以相互促进。

(四)支持分享式教学的信息化环境

分享式教学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充分互动,而目前的高校课堂动辄上百人,常规的也要30-60人,要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每个人都能有效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很多教师看来近乎奢望。不过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学完全可以做到给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多看、多听、多想、多表达,正是分享的必要条件。

在基础知识学习环节,微视频的使用会大大节省课堂讲授时间,对学生的个别化指导也可以通过发送单独的微视频来进行。

在学习迁移环节,问题解决的情况通常可以制作成电子作品,即使没有教学专用的信息管理平台,也可以借助各种形式的社会性软件来展示。至于作品的评价,社会性软件更是让每个参与者都有平等发言的机会,各种投票和问卷工具也可以迅速汇总所有人的观点,还可以用图表形式显示。在课堂讨论环节,为了克服空间限制,让没能坐在一起讨论的人也能看到彼此的互动情况,可以采用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对讨论结果进行网络分享。当然,为了技术上便于分享,首先要对讨论结果进行视觉化处理,下面的例子采用的是填写讨论记录单并拍照的方式。适用于分享式教学各环节的各种免费社会化网络平台如表2所示。

表2 分享式教学的信息化支持平台

三、信息化环境下分享式教学实践

(一)课程背景

“2D平面设计(PS)”是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的专业选修课,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全面掌握Photoshop软件操作,并能独立设计效果良好的平面作品。然而,对于理科背景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低年级学生而言,软件操作没有太大困难,难的是应用恰当的软件技术实现设计作品的功能,并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以往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缺乏艺术基础,常常满足于技术实现,由于目光只聚焦在自己的设计上,所以对于自己的作品缺乏客观评价和外界参照,很难发现不足,也就没有不断创意和根据新创意精益求精的动力。结合社会性软件来组织分享式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维果斯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个体头脑内部自行进行的建构活动,社会文化和社会交往也产生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18]。设计学科是为人服务的,人对设计作品的理解和使用最重要。通过分享策略让学生在学会表达自己的同时,认识到别人对同一件事情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从而使自己更能适应不同情境下的设计工作。

(二)课例说明

1.教学内容:Photoshop路径的用法。

2.教学目标:能够精准地绘制路径;知道路径的常见用法,并能在不同的情况下熟练选用;了解标志设计的理论知识,能根据情境需要设计标志。

3.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教学过程

(1)基础知识学习(第1周)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老师提供的录屏演示,学习路径的绘制方法。在实验课上,学生完成指定的绘图任务,当堂提交作业。通过这个环节,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主动学习,另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的基本操作是否掌握,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老师可以现场指导,确保在进入下一个活动环节之前,所有人都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

(2)创作实践(第2周,分享式教学)

问题解决:在实验课结束时,给学生布置统一主题的标志设计作业。比如,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为学院30周年院庆设计标志。

展示:学生将自己设计的标志作品匿名发布到Padlet的指定页面上进行展示,理论课前两天作品发布截止。

评选:教师给Padlet页面上的学生作品统一编号,并在磐石网上设置投票,要求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5个作品。投票结果中前5名的作品将用于课堂分享活动。

讨论:在课堂上,全班60名学生按座位就近原则分成5个大组,当场抽签决定每个大组要讨论的作品。为了使讨论更有秩序和富有成效,将每个大组再分成两个小组,每组6人,讨论并填写纸质的“讨论记录单”。讨论记录单提示了要讨论的三个问题,包括:标志的含义、对标志的评价和修改建议。讨论时间为20分钟,其中前10分钟是小组内讨论,后10分钟同属一个大组的两个小组之间交换讨论记录单,在了解别人讨论结果的基础上继续讨论完善。讨论完毕,对讨论记录单进行拍照,上传到课程QQ群。

接下来,先由各讨论组派代表总结他们讨论出的标志含义,然后由标志的原作者阐述自己的创作意图,教师提醒全班学生思考二者存在差距的原因,引入标志设计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介绍完设计理论之后,学生两两讨论,运用刚才学到的理论对先前已经讨论得出的标志优缺点进行重新评价和解释,并提出修改建议。然后由学生自由发言,在观点的碰撞中,深化对标志设计理论的理解。

最后,学生就所有作品中自己感兴趣的技术问题自由提问,由相关作品的作者进行解答。

课后,学生可以根据标志设计理论和其他同学的建议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修改好的作品在一周之内提交。

这个分享式教学课例成功的核心在于按照互动传播模式[19]建立了明确、丰富、渐进的讨论规则(如图3所示),在分享发起者和分享参与者一来一回的对话过程中,学生的表达是建立在倾听基础上的,真正达到了交流分享的目的。这种分享不仅给了作品的创作者以“发表演说”的特权,而且用猜测标志含义的方法促进了全班同学的参与。揭晓“入围作品”的作者、对照作者原意和讨论者对标志含义的理解、甚至某个作品真的当选为“院庆三十周年”的正式标志,这些都是对做出优秀作业学生的“奖赏”。这些形式多样的“奖赏”激励着学生努力进取,也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想象力。

图3 讨论规则

四、运用分享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在分享式教学中,教师讲授的时间虽然缩短了,但工作量并没有减少。无论是前期的教学材料准备,还是后期为课堂互动所做的管理上和作品质量上的控制,教师的合理规划和安排尤为重要。开展分享式教学,以下三点应格外注意:

(1)良好的教学需要周密设计。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明确自己做什么,更要明确学生要做什么。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详细阐明,以获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2)教学设计要围绕具体的问题解决。任何一个教学活动的开展、任何一项技术手段的运用,如果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就难以避免为了设计而设计的尴尬,成为华而不实的表演,很难得到学生的配合。

(3)信息化环境的可用性和易用性不能忽视。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全体学生更加平等地参与教学对话,但通过技术手段实施的教学活动常常会出现形式干扰内容的情况,信息传递效率低,这也是部分人对信息化教学持保守态度的重要原因。所以,在要求学生使用技术之前,教师应该首先进行技术测试,选择使用方法简单的平台或工具,并在学生使用过程中给予人性化的提示。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确保教学的顺利开展。

五、结语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没有引发,不会有发展,教育就意味着引发”“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分享式教学着力于改善学习的非认知因素,关注学生的思考和感受,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不仅在基础教育领域初见成效,也为高校教学提供了一条可供尝试的途径。

[1][2][3] 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4] 吴向丽.合作学习[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6.

[5][7][17] 杨强,任景业.寻找适合人的天性的教育方式——关于分享式教学的问答[J].辽宁教育,2013,(9) :33-37 .

[6] 薛忠慧.分享式教学的内涵特征及实施策略[J].辽宁教育,2015,(15):12-15.

[8] 谢念湘,赵金波.“合作与分享式”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2):83-84 .

[9] 黄笑冰.在交流互动中分享差异、寻求共识[J].全球教育展望,2011,(7):93-96 .

[10][19] 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1] 李荣华.分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沟通的新模式[J].教育探索,2010,(8):124-125.

[12][13][14]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5] 王秀芳.说说“晒”[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2):111.

[16] 闫方洁.自媒体语境下的“晒文化”与当代青年自我认同的新范式[J].中国青年研究,2015,(6) :83-86.

[18] Leslie P. Steffe, Jerry Gale.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责任编辑:宋灵青

Application of Sharing Teaching in College Class under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Huang Lei, Yang Jiumin, Jiang Ling
(School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The core of cooperation is sharing, which is the nature of human beings as well as exploring. Sharing teaching focuses on not only students’ cooperative behaviors during knowledge acquisition, but also on inspirations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In this article, a typical model of sharing teaching is put forward, which begins with a problem, followed by full time exploring, looking through and revising performances of other students. In this model, established rules of communication will encourage students to discuss and understand each other for effective sharing.

Sharing Teaching;e-Teaching;Reform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G434

:A

1006—9860(2016)03—0131—05

黄磊: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教学、学习心理(huanglei@mail.ccnu.edu.cn)。

杨九民:博士,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教学设计、教师教育(yjm@mail.ccnu.edu.cn)。

2015年12月14日

* 本文系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高校混合式学习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项目遍号:201308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资助项目“大规模有组织在线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项目编号:CCNU15Z02005)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设计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