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数字校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
2016-09-06田鹏,宋洁
田 鹏,宋 洁
(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北京 100035)
中小学数字校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
田 鹏,宋 洁
(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北京 100035)
该文从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入手,围绕信息化与“教与学”核心业务的深度融合,立足北京市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探索如何构建充分契合当前需求的信息化评估指标,提出了以“应用情况”“实际效益”“持续发展”为主要评估维度,以常态化支撑水平、融合创新能力为核心考察点,以中小学校为主要评估对象,最终落地于三级可量化指标的中小学数字校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不仅为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提供了较为科学、准确、公正和全面的评价依据,也为今后指标体系的持续优化提供了思路,通过今后不断应用于实践,将进一步融入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特色建设模式,引领首都中小学数字校园工作。
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
一、引言
推进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核心业务是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近来的重点工作。特别是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工作开展6年以来,通过市、区、校三级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和显著效益,创新模式层出不穷,实现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层次的跃升。为了对学校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给予较为科学、准确、公正和全面的评价,从而客观衡量信息化成果取得的实际效益,为下一步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提供科学的引导,北京市教委经过深入的探索研究,建立了一套契合北京市当前现状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为推动首都基础教育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指明了方向。
自2015年起,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开展年度滚动评估工作,设立了市级“数字校园星级示范校”称号,旨在激励学校不断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以评促用。为保障星级实验校评估的客观、公正,北京市推出了数字校园评价指标体系,以此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根据实践效果,遵循信息化发展客观规律,适时调整思路,逐步回归教育教学核心业务,再度完善扩展,形成了信息化应用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学校核心业务角度考察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的支撑作用,重点聚焦信息化应用情况和实际效益,关注技术与业务的创新融合,加强对可量化指标的考察,在现阶段发挥重要导向作用,为全市中小学信息化自我评估提供参考和指导,引导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
二、国内外现状
随着信息化的蓬勃发展,信息技术在国内外教育界的应用逐步深入,对信息技术应用有效性的研究也越来越被广泛重视。同时,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成为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主要做法。
(一)国外相关领域研究
教育信息化自20世纪60年代在欧美国家起步后,对其有效性的研究随即展开,进入21世纪后快速发展。2002年,美国开展相关研究,提出“学生学业成就”“技术素养”“教师整合技术与教学的能力”等核心指标[1]。随后,又提出“美国教师教育STAR评估量表”,从“连通”“硬件”“数字资源”“专业发展”四个方面开展信息化应用效果评价[2]。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发布了“ICT核心指标”,其中包括9条“教育中ICT核心指标”,涵盖硬件环境、网络接入、高等教育、教师信息化资质四个方面。2010年,欧盟为推动ICT应用和信息化教育变革,研究发布了适用于国际层面开展监控比较的ICT教育应用监控指标,包括学生学习和使用ICT的机会,学生在ICT方面的能力和态度等5个维度的核心指标[3]。
(二)国内相关领域研究
20世纪90年代,指标体系建设就已列入我国信息化基础工作。2001,信息产业部发布《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该指标由“人均带宽拥有量”“每百万人互联网用户数”“每千人拥有计算机数”等20项指标构成,旨在开展全国性的信息化水平比较,在当时对我国信息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4]。
2012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教技[2012]3号),为保障教育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实现数据互通、资源共享等,提供了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支撑[5]。2014年,教育部发布《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提出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将信息化水平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6]。2015年,教育部发布《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在其中包含了“每百名学生拥终端(计算机)数”“建立校园网的学校比例”“接入互联网的学校比例”等共8个评价维度[7]。另外,各地也积极研究出台相关指标体系。上海出台的《上海市2010年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说明》,包括对“中小学人机比”“校园网连通率”等指标的考察。
北京市为适应数字校园建设要求,在2014年发布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信息化项目规划、建设等维度指标,旨在对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和应用情况开展评价,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用”。这套指标体系为当时的数字校园建设提供了指导方向和决策依据,对项目建设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三)现有指标体系的问题与不足
根据上述现状分析,相比于部分国外的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我国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构成还不丰富,考察层次还较浅,其评估重点大多还停留在基础设施普及层面。另外,北京市原有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已不再适应当前发展阶段,不利于引导学校转变“重建设、轻应用”的传统思路,必须聚焦信息化深度融合和应用创新模式,强化对实际效益的考察。
三、指标体系建模
要构建一套适应于北京市的信息化应用水平评估指标体系,首先须确保其符合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充分结合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当前发展现状,根据所处的发展阶段明确评估维度和重点,所以首先需要对信息化发展阶段进行建模。同时,要聚焦信息化应用的实际效益和实际获得,就必须围绕教与学,因此还需要开展教育教学业务建模,以确保指标体系与教育教学业务的充分契合。
(一)信息化发展阶段建模
中小学数字校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立足信息化建设应用历程的一般规律,即信息化应用发展模型,简单总结为系统建设阶段、深化应用阶段、融合创新阶段、持续优化阶段四个发展阶段,分别从系统业务覆盖度、系统应用深度、应用实际效果和持续发展能力四个维度衡量信息化应用发展水平,如图1所示。
系统建设阶段为初始阶段,以广泛建设为主,应用推广为辅,核心是扩大信息化业务覆盖广度;深化应用阶段,逐步转向深度应用,逐步开始关注应用效果和后续发展;融合创新阶段,基本实现业务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创新应用能力逐步增强,总体保持健康发展;持续优化阶段各方面协调发展,创新模式持续发展成为新常态,信息化综合能力不断增强。
基于对上述模型的认识,目前首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已基本进入深化应用阶段,应用深度、应用实效、持续发展能力正逐步成为当前关注重点。因此,评估指标体系必须充分契合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当前发展阶段,将应用深度、应用实效、持续发展能力作为考察重点。
(二)教育教学业务建模
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最根本目标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教育学生、培养人才,因此,必须牢牢坚持“信息化应融入教与学全过程,以学生培养为根本目标”的根本原则。具体来说,首先应当准确把握“教与学”核心业务的基本定位:一是坚持以教师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二是以学生为主还开展学习;三是以课堂教学、自主教学、综合实践三种方式相结合作为教学手段;四是构建课程体系与课程资源指导教学活动开展;五是构建线上、线下学习空间,为教学活动提供环境支撑:六是集合社会多元力量,共同参与教学课程与学习空间建设,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协同支撑;最终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教与学”核心要素与业务模型
基于上述“教与学”基本模型,确定了评估指标体系必须围绕“教与学”全要素参与、全过程融合和基本原则。
四、教育信息化应用效果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一)基本定位
基于信息化应用发展模型和“教与学”核心业务模型研究,使得指标体系架构既符合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充分契合“教与学”全业务过程,同时充分考虑了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使得目前这套评估指标体系不仅可以应用于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应用水平的评估,也普遍适用于其他非实验校,能够为学校信息化水平评估提供依据,特别是其中的量化考核指标能够为学校信息化工作提供具体、可量化的工作目标,从而对全市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应用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引领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
(二)指标体系架构
评价信息化建设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师生是否取得了预期的实际收获。只有信息技术在实践中得到应用、融入教育教学业务,并且保持良好的发展状态,才有可能获得实际的收获,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其建设才有可能被认为是成功的。因此,评估指标体系总体框架的设计围绕信息化“应用情况”“实际效益”和“持续发展”这三个重点方向展开,聚焦信息技术与上述方向的交叉点。具体来说,信息化应用情况方面,主要关注信息化在教育教学、教育管理以及多元协作方面的参与和融入情况,考察信息技术是否在这些领域深度融合、实现了常态化应用。指标体系架构如图3所示。
图3 中小学数字校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架构
(三)指标体系构成
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由 “应用情况”“实际效益”和“持续发展”3个一级指标及12个二级指标、31个三级指标构成。
1.“应用情况”指标
“应用情况”指标重点考察信息技术在学校教与学、日常管理等核心业务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包含“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多元协作”3个二级指标和11个三级指标。其中:“教育教学”指标针对“教与学”和教师教研两方面,考察数字化课堂环境建设应用情况、数字化资源建设应用情况、数字化教学方式的软硬件支撑水平和应用情况,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个性化诊断评价的应用情况;“教育管理”指标考察学校在日常行政管理、文化宣传、考核评价等管理类工作中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支撑水平和应用情况;“多元协作”指标考察学校在与外部开展合作协同方面应用信息化的水平,包括家校间的互动协同、多个学校间的协作共享,与国家、市、区等各级管理部门间的合作协同,以及与各类社会、商业机构间的合作协同等。具体指标及评估依据如表1所示。数字化教学方式的软硬件支撑水平和应用情况,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个性化诊断评价的应用情况;“教育管理”指标考察学校在日常行政管理、文化宣传、考核评价等管理类工作中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支撑水平和应用情况;“多元协作”指标考察学校在与外部开展合作协同方面应用信息化的水平,包括家校间的互动协同、多个学校间的协作共享,与国家、市、区等各级管理部门间的合作协同,以及与各类社会、商业机构间的合作协同等。具体指标及评估依据如表1所示。
表1 “应用情况”指标表
续表1
2.“实际效益”指标
“实际效益”指标重点考察通过开展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应用,学校在核心业务领域取得的实际成果或预期效益,包含“人才培养”“学校管理”“示范带动”3个二级指标和7个三级指标,围绕“实际效益”的二级指标。其中:“人才培养”指标考察在学生教育和教师培养方面应用信息化取得的实际效益,如应用信息化技术在提升学生学业成就、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对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学校管理”指标考察在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方面应用信息化取得的实际效益,如工作效率提升、决策能力提升、应急响应能力提升、办学质量提升等;“示范带动”指标考察学校信息化成果所发挥的示范带动效益情况,如在本区域内发挥的经验交流辐射效应、典型应用案例带动效应等。具体指标及评估依据如下页表2所示。
3.“持续发展”指标
“持续发展”指标重点考察学校在特色、资源、机制、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撑保障水平,从而体现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所具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含“特色与创新”“数据体系”“制度与机制”“人才队伍”“资金保障”“技术保障”共6个二级指标和13个三级指标。“特色与创新”指标,考察应用信息化实现业务融合、模式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如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原有工作流程的优化,结合学校办学理念、优秀传统等形成独具本校特色的信息化应用等;“数据体系”指标,考察学校数据分类体系建设以及数字资源的采集、管理、更新机制、外部资源共享等情况;“制度和机制”指标,考察信息化制度建设情况以及信息化融入教育教学业务的机制保障能力;“人才队伍”指标,考察信息化团队建设情况,包括团队规模、结构、稳定性,以及信息化团队人员能力、人才培训等水平;“资金保障”指标,考察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推广方面已投入的经费情况以及后续保障计划;“技术保障”指标,考察系统容灾、备份机制、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及相关工具设备的完备性等技术保障能力。具体指标及评估依据如右表3所示。
表2 “实际效益”指标表
五、指标体系分析与应用实践
在实验校星级评定工作中,采取师生反馈与专家评审结合的手段,依据该评价指标自下而上开展评定,经过学校自荐和区、市教委评估,从“应用情况”“实际效益”和“持续发展”三方面全面考察、量化计分,最终综合评议选定“数字校园星级学校”。同时,设置“信息化单项先进学校”,针对在各个二级指标领域取得突出成果的学校,授予“信息化单项先进学校”的称号。2015年星级学校评定工作主要面向第一批29所实验校,共评选出五星级学校10所、四星级学校9所、三星级学校3所。2016年评定工作面向第一、二批,完成验收的67所实验校,目前正在积极筹备,将于2016年7月正式启动,10月完成专家评估、实地考察、师生满意度调查,预计年内完成综合评议,形成评估结果。
表3 “持续发展”指标表
六、总结与展望
通过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系统建设、深化应用、融合创新、持续优化四个阶段,回归教育教学核心业务,依据“教与学”核心要素与业务模型,制定以“实际获得”为评估准绳、以普适性和引导性为定位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学校核心业务角度考察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的支撑作用,重点聚焦信息化应用情况和实际效益,关注技术与业务的创新融合,加强对可量化指标的考察,为全市数字校园评估提供了较为科学、准确、公正和全面的评价依据,为今后发展方向提供了有效引导。
下一步将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不断优化指标构成和体系框架,进一步满足全市信息化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实现指标体系滚动优化、全市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滚动评估,并探索借助评价指标体系为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市级做基础+学校做特色”的双轮发展模式提供原发驱动力。
[1] 孟琦.课堂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研究——教育技术之实用取向[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 肖君,朱晓晓,曹俊.教育资源库使用效益评估指标体系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3,(1):76-80.
[3] 吴砥,尉小荣,卢春,石映辉.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14,(1):92-99.
[4] 金典.信息产业部公布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J].电讯技术,2001,(4),54-55.
[5]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发布《教育管理信息教育管理基础代码》等七个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的通知(教技[2012]3号)[EB/OL].http://www. 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72/201203/133140. html, 2012-03-15.
[6] 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教技[2014]6号)[EB/OL].http:// 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412/ xxgk_179124.html, 2014-11-16.
[7]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的通知(教发([2015]6号)[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 s182/201509/t20150907_206014.html, 2015-08-10.
Research on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for Digital Campu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ian Peng, Song Jie
(Beijing Educational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Center, Beijing 100035)
Through years of continuous and unremitting e ff orts, Beijing’s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es. At the same time, how to scienti fi cally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leve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how to actively guide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urther, through the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to be solved urgently. Starting from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focusing on the fusion of informatization and the core busines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construct a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system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suitable for Beijing. Consequently, this paper proposes an indicator system with three dimensions, i.e., application status, practical bene fi 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s the main evaluation target, the proposed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for Digital Campu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focuses on the capability of daily activity support and business innovation through technology fusion. The indicator system can server as guidance for scienti fi c, accurate, and faire evaluation of Beijing’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directions of future optimization of indicator system. With future continuous application, the indicator system is expected to be further integrated into the renovation process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paving a wa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eijing’s digital campu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Basic Education; Promo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G434
A
田鹏:高级工程师,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数字校园、数字资源(zx_tp@bjedu.gov.cn)。
2016年6月28日
责任编辑:赵兴龙
1006—9860(2016)09—0096—06
*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优先关注)“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课题编号:AJA1314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