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雨花英烈精神,穿越时空对话

2016-09-05

凤凰周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雨花台雨花烈士

刘玥+茶峒

南京雨花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最集中的殉难地,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

雨花台,早已从一处地名衍生成了一个精神图腾。在那个年代,“雨花台”暗藏的意义就是“赴死”,进而也成为了革命者信仰坚定与否的终极检验场所。他们的事迹流传至今,信仰的力量,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包括雨花台在内,南京有近150处革命遗址和海量红色史料资源。这些文化资源,都构成了这座城市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们的名字铸成精神丰碑

“国不可以不救。他人不去救,则唯靠我自己;他人不能救,则唯靠我自己;他人不下真心救,则唯靠我自己……”这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恽代英的坚守。

“人生自古谁无死,况复男儿失意时。多少头颅多少血,续成民主自由诗。”这是坚持地下工作为党搜集情报的谢士炎的追求。

“革命是我第一生命,我决不退社!”这是年仅19岁就献出生命的郭凤韶的呐喊。

“死是没有什么可怕的,我自从入狱的那天起,就准备随时牺牲。如果我死了,只有两件事感到遗憾:一件是再不能革命;还有一件是我只活了十九年,还没有恋爱过。”这是常常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来激励自己的曹顺标的心声。

他们牺牲时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

雨花英烈大多出身富家,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衣食无忧的他们情愿慷慨赴死?唯一的答案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

时任中共吴县县委书记的朱杏南,家境富足,有田产200多亩,还跟朋友合资兴办酒坊,为了筹集革命活动经费,他舍得变卖家产,为了营救被捕的同志,还动员妻子卖掉了金银首饰;任天石曾是医生,收入丰厚,但却弃医从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说,“做个医生,只能救命;若要救民,必须救国。”

“‘雨花英烈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一样,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实践。”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说。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雨花英烈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一脉相传的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坐标。

如今,硝烟散去,但他们的故事和精神仍深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期间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并强调“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无一字无出处”触动心灵深处

有谍战、对峙、讽刺、更饱含理想信念的话剧《雨花台》,便是以恽代英、冷少农、郭凤韶、曹顺标等在雨花台就义的烈士故事为原型进行的创作。

2015年9月开始,这部剧陆续在全国各大高校上演。剧本里,以1927年国共内战开始至1949年南京解放期间为时代背景,南京雨花台附近的一座监狱为故事地点,以三个审讯室为场景,将恽代英、冷少农、施滉等在不同年代、却同样牺牲在雨花台的烈士们的事迹浓缩在一个为保护潜伏战友、送出重要军事情报而争相赴死的惊险故事之中。两个小时不到的剧目,浓缩了十多个雨花英烈的人生故事。

这部戏的最大亮点是,无一字无出处。看起来是一部主旋律的作品,但台词并不“高大上”和“喊口号”。大部分台词就是把真实史料——烈士写的信、家书、口供,原本搬到了这部戏里,全然的那个年代的口气。虚构的只是结构,编剧将几个不同时空的故事,通过一条主线揉在了一起,但每一个事件、人物都是真实的。送反围剿的情报、在监狱里策反狱卒,所有的故事都真实存在。

为了写剧本,编剧高城翻了几十万字的档案。对他来说,创作的过程,就是一次和英烈们心灵对话的过程。写完剧本后,他在心里默念:“真希望你们能回来看看,这样到底行不行。”

4月4日到23日的北京巡演,《雨花台》原本计划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演出8场,因在北大首演反响热烈,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专门要求加演两场。10场演出观众达1.3万人次。

恽代英的侄子恽希良在北大观看了《雨花台》首演,这位87岁高龄的老人感慨,“真是一次勇敢、大胆的尝试……这部戏把烈士的真实经历进行了艺术加工,很有创意。坚持理想、不怕牺牲、为革命献身的精神体现得很充分,也很感动人。”

在清华大学看完演出后,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刘彦君不吝赞美,“这部剧艺术呈现方式很新颖,人物关系和悬念的设计很能抓住观众的心,而且不是说教性的,让观众能够坐得住,进而进入戏剧人物的内心。”

相隔一世的年轻人也被这份真实打动了。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几次谢幕,幕一合上,观众就哗啦哗啦鼓掌,演员们只好再返场,直到广播里传出提醒观众退场的声音:“今天的演出已经全部结束,请大家有序退场……”

剧组还参加了北大、清华清明公祭,组织了到演学校的剧本诵读会、学生演员招募培训、同台共演等一系列活动,让高校学子们从观看者变成参与者,饰演了一位无名烈士的大二学生说,“戴上手铐脚镣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了烈士当年慨然赴死的决绝心情,一直到谢幕时,心情依然很沉重。大幕落下,我们脱下戏服还是大学生,可以继续过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当年雨花英烈们的谢幕就是生命的终结,他们是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后人换取一个美好的明天。”

话剧《雨花台》在北京巡演大受好评,高城终于放下了忐忑的心,“烈士们的故事比剧中更动人心魄,观众的认可说明真实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只有真正对话到烈士们的灵魂层面,才能演绎出这种震撼。

恽代英的饰演者崔钟这么理解那个年代共产党员的信仰:“我就是追求我的信仰,让全天下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他们的这种坚守,哪怕赴死都无所谓。”这种坚守让他反思,“理想是什么?换了现在,让我去赴死,不可能,但是我把大事化小,化到我自己身上,我能做到的就是爱岗敬业。把本职工作做好,踏踏实实,每一个人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这就是一种爱国。”

从演员到观众的共鸣,让《雨花台》成为了当代人对话雨花英烈的文化通道之一。

读书写作传递信仰力量

“红色题材书籍的作用,其实是引领,而不仅仅是教育。” 南京出版社副总编辑樊立文说。

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作为英烈殉难地的城市出版社,将“雨花英烈精神”作为出版工作的重点。“雨花英烈”系列的丛书,已经发行了5种14册。

2013年9月出版的《战斗在敌人心脏里的南京红色特工》,精选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经生活、战斗并牺牲在南京的钱壮飞等四位革命烈士的生平事迹,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刻画了他们深入虎穴、机智勇敢的英勇形象;2015年6月出版的《信仰的力量——雨花先烈事迹选编》,则介绍了部分雨花英烈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并选编了10位烈士的书信、诗文等,中国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信仰至上、对党忠诚、舍生为民、勇于担当的精神跃然纸上。

南京出版社副总编辑樊立文介绍,“雨花英烈”系列图书的出版,不仅尊重了史实,为了更贴合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在可读性上也做了很多的研究和实践,增加了连环画、漫画的表现形式。比如全套5册的“雨花英烈画传”丛书,就是以四格漫画形式再现了雨花英烈的英勇事迹。

在传统的图书出版之外,南京出版社还设计制作了“雨花英烈精神”的周边文创产品,如创意笔记本、红色文化手绘地图、明信片等,计划进入景点和书吧,将精神和信仰层面的追求,以触手可得的方式进行呈现。

与此同时,在南京的各大中小学校园里,也正在进行着一场以雨花英烈精神为主题的书信创作活动。

4月21日的第十二届江苏读书节暨第二十一届南京读书节,开幕式落地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读书节的主题就是,阅读英烈故事,弘扬雨花英烈精神。在年初“家·信”书信创作活动中评选出的一些优秀学生书信原创作品,由学生作者在雨花台烈士纪念碑下大声诵读。

《不为人知的家族史》便是被诵读出来的一篇。作者是南京实验国际学校小学一部的明星羽。外婆给她讲了一段太外公的故事,明星羽悉数记在了心里,并写成了一篇家书。她的太外公叫吴学义,曾先后担任南京中央大学、武汉大学的法学教授。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战犯,以梅汝璈为首的中国法官,用自己的行动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而吴学义便是中国代表团的顾问之一。通过这封家书的写作,明星羽与太外公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更让她明确了自己未来的努力方向,“以太外公为榜样,做一个在家族上和社会上有用的人才。”

正如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黄莉新所说,在新时期,“雨花英烈精神”代表一种信念、一种思想、一种意志,呈现的是精彩故事,推动的是整个中国。

猜你喜欢

雨花台雨花烈士
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 各界群众夹道迎烈士归来
常宴铭
朱辉
《雨花英烈·燎原之火》
异曲同工之妙
南京雨花台公共园林的历史变迁
“烈士”本来不必牺牲
晴雨花
悼北伐阵亡烈士(二)
雨花——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