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小衔接中儿童适应性问题探析

2016-09-05杨晓琴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幼儿园儿童家长

杨晓琴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甘肃合作 747000)



幼小衔接中儿童适应性问题探析

杨晓琴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甘肃合作747000)

儿童结束幼儿园生活到小学生活的过渡阶段中普遍存在着学习环境、人际关系、行为要求、活动方式等方面的适应不良问题,往往造成儿童学习积极性差、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紧张等情况。对此从幼儿园、小学、家庭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希望帮助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完成角色的转变。

儿童;适应性;小学;对策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1.0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儿童结束幼儿园生活到小学生活的过渡阶段中普遍存在着不适应,此阶段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个转折期[1],儿童进入到小学后,一切都感到很陌生,老师、同学、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再加上小学教师要求严格,上课时间长、布置的作业量大,自由活动时间短等等都会在不同程度地使儿童感到不适应,然而这些不适应往往会让儿童产生心理压力,不利于儿童求知欲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进而阻碍儿童的健康发展。

一、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不适应及其影响

(一)学习环境的不适应

1.教室环境。幼儿园的活动室,一般布置地色彩丰富、生动活泼,设置各种区角,例如:美工区、图书角、娃娃家、小超市、自然角、理发店等等,孩子可自由选择活动,对儿童的吸引力更大。而小学的教室布置的相对严肃、单调,没有玩具,桌椅摆放固定,教室里几乎没有游戏的活动场地,操场上的运动和游戏设施适合高年级学生,对刚入学的儿童几乎没有适合的,儿童自由活动的时间很少。

2.作息制度。幼儿园与小学是不同性质的教育机构,因此,在作息时间安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幼儿园以活动为单位安排休息,小学以课为单位安排休息。幼儿园入园时间为七点四十到八点半之间,离园时间为五点,上午有一小时的集体教学时间,中午安排两小时左右的午睡时间,其他都是游戏和户外活动时间。到而小学早上入学时间为七点,离校时间为五点半,每天安排6 -7节的集体教学时间,中午孩子在家一般不午睡,睡眠时间不足;儿童户外活动的时间很少,致使很多儿童在回家的路途中玩,不愿回家。

(二)人际关系的不适应

1.师生关系。幼儿园老师是儿童的第二任母亲、知心朋友、游戏的伙伴,一直陪在儿童的身边,在生活和学习上都给儿童无微不至的照顾,帮助儿童解决困难,儿童从心理上依赖老师。而小学教师仅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上完自己的课程后,就离开了教室,儿童遇到各种问题都要独立地解决,在这个逐渐摆脱依赖到独立的过程中,无疑会让孩子产生压力和负担。

2.伙伴关系。结束幼儿园生活后,就同幼儿园的“好朋友”分离,到新的学习环境中需要结交新的朋友来定位自己,在这个分离与重建友谊的过程中,儿童会感到孤独、寂寞、焦虑。

(三)活动方式的不适应

1.活动方式。幼儿园教育是启蒙教育,它以游戏为活动的主要形式,让儿童在玩中学,学中玩,孩子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因此,幼儿园教师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形象性的特点,注重通过游戏活动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而小学采用以上课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不许说话不许做小动作,分科教学,强调系统文化知识和读写算术等基本技能的学习,更加重视对孩子知识的灌输[2]。例如:在幼儿园中的学习和认识数字的课程中,幼儿园老师通过出示由数字构成的各种小动物图片,让孩子从中找出是由哪些数字构成动物的躯干,并且这些数字都像什么等等的方式,这种方法能让儿童产生对数字的兴趣;但是,小学对这些数字的学习采用死记硬背和强化练习的方式,整个活动过程索然无趣。

2.学习方式。儿童在幼儿园中通过游戏学习周围生活中一些粗浅的知识和技能,没有作业,整个学习过程轻松愉快,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而小学有严格的教学大纲和学习目标,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方式,学生每天都要完成一定量的家庭作业,并且识记内容逐渐扩大,主要采用机械式的识记方法,学生需要勤奋刻苦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的主动性大大降低,不利于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四)行为要求的不适应

1.行为规范。幼儿园是保教并重的教育原则 ,在幼儿园里认为是正常的个人需求,在小学并不被重视,儿童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的认识自己,以前感性的行为准则逐渐被理性 的行为准则所替代。

2.期望水平。在幼儿园时期着重对儿童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培养,注重良好情感和行为、学习习惯的养成。进入小学后,被正规的学习活动所取代,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期望也提高,考试成绩为学习好坏的唯一指标,同时减少儿童玩游戏、看电视的时间,学习要求从宽松到严格,势必会让儿童感到压力。

之所以出现以上各种不适应性问题,是因为幼儿园和小学存在明显的差异,此阶段的儿童处于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期,也是角色转换期,然而这个转换并不是循序渐进的,而是突如其来的。儿童还没有做好准备来适应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从进入小学的第一天起,儿童就要与过去熟悉和习惯化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挥手告别,摆脱对幼儿教师和父母的依赖,独立地解决所有问题和困难,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讲这种变化肯定是没有办法完全适应的。

儿童入小学不适应问题对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极大,这些不适应问题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幼儿园应该为幼儿做好社会适应性与抽象逻辑思维的准备;小学加强对入学新生这方面的教育;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对孩子独立、坚强、勇敢、乐观的性格培养,通过这三方面的对策指导,则儿童进入小学后出现的种种不适应问题均可得到克服。

三、提高幼小衔接中儿童适应性的对策

(一)幼儿园适应性对策

在儿童入小学前,幼儿园可有意识地带领孩子熟悉幼儿园的生活环境,例如:带领儿童参观小学生上课,观看小学生做操,升旗等等,激发儿童上小学的欲望,帮助儿童树立对未来的美好构想,在行为习惯、人际交往、学习等各方面给予儿童指导和帮助,为尽快适应小学打下基础。

1.学习时间的衔接

幼儿园大班的集体教育活动时间是30分钟左右,注重游戏,以儿童为主体,活动过程动静交替,而小学上课为40分钟左右,要求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不许说话不许动,长期保持一个姿势,许多孩子如坐针毡,因而对小学生活感到失望,所以,幼儿园应适当延长集体教学活动时间,让儿童在时间概念上做好准备。

2.学习方式的衔接

幼儿园大班教师应找出一年级与大班各项要求的差距,制定出有利于帮助儿童减少入小学适应性问题的教学方案,注重在活动中激发儿童对事物的关注和兴趣,加强儿童学习的稳定性、持久性,还有注意力、思维的培养。坚持适度地开展一些读写活动,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识字写字能力,培养儿童对知识的好奇和外部事物的探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能力和情感的衔接

幼儿园教师注重培养儿童的独立性,要求儿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孩子学会必要的技能,例如:自己提裤子、系鞋带、穿衣服、叠被子,按时入园、按时休息、整理自己的物品、听老师的指令完成任务等等,尽量减少儿童入学忘东忘西,不知道如何做的现象,使儿童逐渐学会管理自己。其次,培养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创造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鼓励儿童与同伴、教师之间的交往,幼儿教师也可利用家长会、家园联系册、家长园地等等提高家长的思想认识,要求家长多带儿童出去游玩,让孩子在得到快乐的同时,成长为乐于和善于交往的人。

(二)小学的适应性对策

小学应帮助儿童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光靠幼儿园是远远不够的,小学教师也应在各个方面进行调整,使儿童入小学初期自然地进入角色。

1.合理调整教学方式

小学教师应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唱歌、游戏、舞蹈、体育等活动课程,增强小学教育内容的趣味性,合理安排作业,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3]

2.重视教学环境的创设

小学教师可布置一个充满童趣色彩又体现小学学习特点的教室,教师可与儿童一起画画、制作手工装饰教室,适当地设置一些自然角,摆放富有生命力的花草,还有阅读区,摆放漫画书、故事书、绘本等,吸引儿童上学的欲望,减轻儿童入小学的不适应。

3.作息时间的调整

幼儿园大班孩子的注意力保持时间为10分钟,小学生为15分钟,而上课时间为40分钟,因此,小学应为刚入学儿童设置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注重动静交替,劳逸结合。

4.行为要求的转变

小学教师也 应注意对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如自己整理东西(文具、书包)、注重衣物的整洁、待人接物的方式,鼓励儿童动手动脑地探究问题,这些都会对儿童产生重要影响。

5.加强与幼儿园的互动

幼儿园与小学虽然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教育机构,但幼儿园为儿童进入小学要做好准备,小学应提早与幼儿园加强联系,更好了解儿童的情况,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提高小学的教育质量。

(三)家庭的适应性对策

做好儿童入小学的适应性准备,家长也必须参与进来,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和终生教师,对儿童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作用不可忽视。[4]幼儿园和小学也应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掌握衔接过程中的重要科学知识,同步地对儿童进行教育,使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

1.指导儿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儿童受益终身,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 一言一行,发现不好的习惯及时制止,并教给正确的方法。具体来说,还是要从身边的的小事做起,例如:按时完成作业,今天的事情今天做完,对于儿童的各种提问,家长要有耐心的回答并鼓励儿童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和解决,保护儿童的求知欲,激发儿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长期下来,儿童便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激发儿童上小学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作为家长要懂得去激发孩子想上小学的兴趣,让儿童内心产生想上小学的愿望,例如:早上送孩子去幼儿园的路上,看见小学生上学的,可对孩子说:“看大哥哥姐姐多棒,背着小书包自己就去上学了”。使儿童产生羡慕之情。在家孩子问问题时,家长要耐心回答,有时也可说:“等你上了小学就知道了。”使儿童对小学有向往之情,也可经常带孩子到家里有小学生的邻居家去玩,让儿童感受到小学生拥有更多的知识,从而产生想上小学的愿望。

3.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家长要让儿童知道自己长大了,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学习和生活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老师了,要逐渐学会独立生活、学习、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困难和问题自己解决,要让儿童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例如:自己洗脸、穿衣服、系鞋带、扫地、洗自己的袜子、整理自己的图书和玩具,这些都能提高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心。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儿童有条理做事的习惯,给儿童一个书包,让儿童把认为是必要的东西装进去,问问儿童还需要带什么?想想老师还有什么要求?发展儿童的记忆力和思维,这对儿童以后的学习很有帮助,这样以来儿童入小学前能独立做很多事情,自理能力大大增强,进入小学后便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4.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很重要,表现在儿童入小学后对新的人际环境的适应上,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儿童,不能主动与同伴交往,遇到问题和困难也不会寻求老师和同伴的帮助,结果很难结交朋友,他们感到孤独、沮丧,久而久之,学校对儿童的吸引力也大大降低。因此,为了消除儿童对陌生的人际环境的不适应,家长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例如,多让儿童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交往,到小区广场和其他小朋友游戏,多到亲戚家、邻居家玩,鼓励儿童结交新朋友,让儿童成长为善于和乐于结交伙伴的人,发展其交往能力。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衔接的根本问题在于促进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的发展,因此,做好幼小衔接是儿童适应小学生活的需要,其目的就是解决儿童入学的适应问题,我们应对处于衔接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做进一步的探索,帮助儿童顺利地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促使他们健康、活泼、快乐的成长。

[1]朱慕菊.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

[2]焦莹.小学新生学校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

[3]陈景凡.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8(1).

[4]李竹梅.幼小衔接中家长角色的定位[J].教育导刊,2005(2).

[责任编辑张雁影]

Investigation on Primary School Children’s Adaptability

YANGXiao-qin

(GansuNormalUniversityforNtionalities,Hezuo,Gansu, 747000,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 from infancy to pupilage, children are always found to be inadaptable to the new learning environme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requirements to their behaviors and modes of activities. The inadaptability tends to cause a series of problems, including children’s lack of interests in study, distractions and anxieties. This paper tries to propos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these problems to kindergarten, primary school and family, hoping to be helpful to the adaptation of children to their new life in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primary school; adaptability; countermeasures

2015-04-15

杨晓琴,女,甘肃会宁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教育。

■学前教育理论

G610

A

2095-770X(2016)01-0005-04

猜你喜欢

幼儿园儿童家长
我爱幼儿园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欢乐的幼儿园
我心中的好家长
爱“上”幼儿园
留守儿童
家长请吃药Ⅱ
六一儿童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