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峡谷式”幼儿教育环境的意义与要旨
2016-09-05田虎
田 虎
(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
营造“峡谷式”幼儿教育环境的意义与要旨
田虎
(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峡谷式教育环境的价值约束表现为指导性观点而非控制性行为。峡谷式教育环境能让幼儿既有确定感和可控制感,又有安全感和自由感。营造峡谷式教育环境,能够有效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保持幼儿活动的生成性,增强幼儿活动的合作性。营造峡谷式教育环境,需要革新教育思想,优化课程资源,改进师生关系,完善评价方式,增强幼儿观念和行动的自主性与协调性,帮助幼儿做最好的自己。
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1.001
幼儿园教育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良好的幼儿园教育环境,能够遵循幼儿生命发展的规律,尊重幼儿生命本质的属性,为幼儿营造充分释放自我、展示自我、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活动环境。
一、峡谷式教育环境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环境的风景隐喻
幼儿园教育的高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适切的幼儿教育环境是高效促进幼儿心智发展的环境支撑。任何幼儿园的教育环境都是对某种价值观系统的体现,都会表现为某种行为体系。创设良好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实质上就是塑造支撑幼儿健康发展的价值观系统与行为体系。
峡谷是指由峭壁所围住的山谷,一般由河流长时间侵蚀而形成。峡谷和运河都可成为水的流动路径,但峡谷与运河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由水流长时间侵蚀而自然天成,后者则属于人造水道。水在峡谷流动与在运河流动有着完全不同的流动状态。本文中,笔者用峡谷和运河分别表征不同的价值系统与行为体系,峡谷表征着指导性的价值观系统与自主性的行为体系;运河表征着命令性的价值观系统与控制性的行为体系,通过对峡谷和运河的对比分析,借以说明幼儿园教育环境营造应该坚持的价值取向与内涵特征。
本文中,流水表征着幼儿的观念与行动。在幼儿园教育环境中,让幼儿的观念和行动之水在峡谷内流动还是在运河内流动,取决于幼儿园领导的管理哲学和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哲学,表现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峡谷式教育环境与运河式教育环境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为幼儿的观念和行动之水选择不同的流动路径和流动状态。让流水在峡谷内流动即指让幼儿的观念与行动之水在由指导性的价值观系统与自主性的行为体系所构成的峡谷内流动;让流水在运河内流动即指让幼儿的观念与行动之水在由命令性的价值观系统与控制性的行为体系所构成的运河内流动。
(二)“峡谷式”教育环境的基本内涵
水往低处流,能量与水类似,总是沿着最小的道路流动,完成既定目标所需的哪种方法需要能量最小,便常常采用这一方法,这就是最少行动原则。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要实现幼儿教育的高效性,就需要遵循最少行动原则。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幼儿园教育环境营造要充分彰显幼儿生命的个性与自由,使幼儿的观念与行动似流水一样,能够沿着最低的路线以最少的能量耗费自由流向既定目标。
预成论教育哲学主导下的教育环境通常都是提前拟定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环节、进程、结论,创造整齐划一的教育环境,用一套始终如一的信号“包围”、“轰炸”幼儿,使他们完全遵照教师的观点和意图进行活动,这种活动过程基本以教师为主体,在教师的控制与主导之下对教师教育意志按部就班的执行,这种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犹如营造运河:无视水往低处流这一事实,通过修建堤坝和水闸引导水流,让幼儿的观念与行动之水在由命令性的价值系统与控制性的行为体系所构成的运河内流动,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在运河内的流水,其流动路径和流动方向会受到严格约束,水的流向具有明确而清晰的路线,在流向终点的过程中,每一阶段都是按照预设路线严格完成的,流水要达到的终点是确定的,通向终点的线路是唯一的。
营造峡谷不同于营造运河,营造峡谷不是要建造水闸与堤坝,不会营造整齐划一的教学环境,不会运用一套始终如一的信号“包围”、“轰炸”幼儿,营造峡谷就是要用指导性的价值观系统引导幼儿活动的进行,而非以命令和控制的方式来驱动幼儿活动的实施。
峡谷式教育环境的创设主要以生成性教育哲学为主导思想,创设峡谷式教育环境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幼儿观念与行动之水的自由流动营造空间,让幼儿在流动的峡谷内能够自由地思考和做事,使他们不只是附和教师的观点和意图。在峡谷以内,幼儿的观念和行动像河流一样蜿蜒其间,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只要河流不泛滥,就不会脱离峡谷,就可以在峡谷内自由流动。
峡谷式教育环境通过教师的指导性观点作为教育环境的“约束”,自由实施他们认为合适的行动。峡谷并不意味着幼儿拥有绝对的自由,没有拘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观念和意志行动这是不真实的,峡谷式教育环境既能给予幼儿一种确定感和可控制感,又能让幼儿感受到安全感和自由感,使幼儿能充分的展示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1]
二、营造“峡谷式”幼儿教育环境的意义
以指导性观点而非控制性行为为价值约束的峡谷式教育环境,能够有效激发幼儿活动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提升幼儿活动的生成性与合作性,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的高效性奠定基础。
1.激发幼儿活动的主动性
峡谷式教育环境以指导性的价值观而非控制性的行为来协调幼儿的思想与行动,这为幼儿提供了走自己的路所需要的空间。因而,在峡谷式教育环境中幼儿的价值观与行动自主权得以维持,让幼儿能够自由思考,自主探究,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当幼儿的行动与价值观相一致时,行动便成为一种简单的自觉性行为,成为一种实现自我、体验快乐的过程。[2]
虽然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影响因素极其复杂,幼儿个人的价值观念也存在冲突,这种因素和观念可能会把幼儿带到峡谷的边缘,也有可能使幼儿随波逐流,在活动中迷失自我。但是,深层次的具有指导性的价值观,能够通过营造恰当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始终保持连贯一致的自主性行为,让幼儿对头脑中迸现的某个火花或形成的某个主意,进行不断加工、改善、探索,并坚持不断的重复。
2.激发幼儿活动的创造性
峡谷式教育环境通过指导性的价值观为幼儿观念和行动之水提供了自由流动的空间。在峡谷内,幼儿的观念与行动之水除了笔直向前,还能左右游移,改变水流的运动方向,这种空间内的自由能够充分激发幼儿的创造潜力,使幼儿在活动中能够“率性而为”, 主动探索,勇于创新,不是只做教师规定的事情,而是常常出现例外情况,这些例外情况,无论多么微不足道都有可能成为偶然发生的有价值观点的幸运事件,都有可能激发幼儿创新火花。
3.保持幼儿活动的生成性
营造峡谷式教育环境,就是要求教师要有意识突破预成性教育哲学对幼儿观念与行动的过度束缚,构建生成性教育哲学的价值观系统,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差异性、发展性和完整性,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让幼儿享有充分的自由和空间,使幼儿园教育过程不是教师教学预设的现场演习,而是从控制性关系走向指导性关系,从单向度的知识与技能传授转为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使活动成为幼儿主体生成的活动平台,[3]这个平台追求“主体多元”,鼓励不同见解,使师生在交往互动中碰撞智慧、启迪思维、沟通心灵、交融情感,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让每个幼儿有机会充分地展现自我、挑战自我和超越自我,让每个幼儿都能在课堂生活中获得丰富的感受与体验,在自觉积极的参与中达到个体的顿悟与突破。
4.增强幼儿活动的合作性
在峡谷式教育环境中,教师的工作既非对幼儿教育活动进行“精雕细琢”,以一种格式化的思维模式禁锢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也非让幼儿在活动中“率性而为”,不受任何约束,而是为幼儿营造供他们的意见、知识与行动之水自由流动的又深又宽的峡谷,以便使水流能够随心所欲的流动。在峡谷内的流水受到的约束是宽泛的,其流向在峡谷内可以有不同的具体路线,只要水没有溢出峡谷,就不会受到干扰。
因而,营造峡谷就是保证所有幼儿的观念和行动都指向教育的目标系统,提升幼儿的合作深度。幼儿的观念和行动在峡谷内可以自由的流淌,但总是在一定的限度内,一旦幼儿的观念和行动超过一定界限时,受峡谷表征的基本价值观的约束,将自动返回教师设置的指导界限。
三、营造“峡谷式”教育环境的要旨
(一)营造“峡谷式”教育环境的理念要求
就教育思想而言,营造峡谷式教育环境的核心要旨就是要从观念上摆脱传统的教条主义,彰显教学活动的民主性,为幼儿营造真正允许自由地和持久地表达见解和展示行动的教与学的环境氛围。教师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要尽可能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充分考虑到幼儿在个性、气质、性格和期望等方面的不同,充分尊重幼儿个体所具有的微妙而复杂的差异,充分尊重幼儿个体的独特表达形式和表达手段。
就活动资源而言,充分发挥课程资源在教学情境创设中的优势与积极作用,构建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环境,为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创设条件。为此,教师需要努力提升个体的课程资源意识,为幼儿选择多样化的教学媒体和信息资源,在开发、利用、组织课程资源时,能够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因时、因地、因人地创设活动情境,为幼儿提供探究性、合作性、生成性的学习组织形式和时空条件,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愿望。
就师生关系而言,营造峡谷式教育环境就是要革除传统师生关系中以教师为主、为尊、为上的等级观念,彰显教学活动的平等性。要求教师力求做到对所有幼儿一视同仁而非厚此薄彼,尽可能给予每一位幼儿平等参与和充分表现的机会。为幼儿提供“发现世界”、“发现自我”、“发现他人”的契机,在人人参与、平等对话中引导幼儿自由思考、自由发展、自我教育、自主探索,使幼儿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而非教师灌输、塑造和强制的教育对象,不断促进幼儿的自我超越。[4]
就评价方式而言,在峡谷式教学情境营造中,要求教师必需充分尊重每位幼儿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根据每位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水平对幼儿进行动态评价,以评价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活动评价中,教师要以幼儿的进步和发展为出发点,以追求幼儿人性的完美为目标,以引导幼儿追求真、善、美的生活为旨归。评价的本质在于给幼儿提供更好的教育,着重于对幼儿进行内差异评价,评价的对象直指幼儿的个体发展状况。[5]活动评价的直接目的不在于甄别幼儿的聪明或愚笨而是要探究每位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与进步,激发幼儿的内在发展动力,相信“每一粒种子都能发芽,每一个孩子都能发展”。[6]这种发展关注的不仅仅是幼儿的现在,而且包括幼儿的未来。课堂评价的终极目的不在于确定幼儿在班级中所处的位置而是要致力于塑造幼儿的自信,增强幼儿的自我效能感,为幼儿的发展创造实实在在的条件,帮助幼儿成为最好的自己。
(二)营造“峡谷式”教育环境的目标要求
营造峡谷式幼儿园教育环境,首先,需要保证幼儿的观念和行动能够像流水一样自由地寻找最佳路径。峡谷既要能表明教师的指导性价值观,又要能创造足够的空间来容纳不同的价值观,使具有不同思路的幼儿能以自主性的行动方式达向活动目标。因此,这个基本价值观系统需要具有一定的宽度和深度。峡谷建得既深又宽,足以容纳并引导幼儿未来的发展机会;宽度不够,就会限制幼儿观念和行动的自由运动;深度不够,就会使幼儿的行动或价值观过分具体化。
其次,峡谷式教育环境是由价值观指导的文化,不是命令和控制型文化。在价值观系统的约束之内,除了既定的指导性观点以外,不能再有任何其它命令性规则或控制性行为,这些会成为幼儿生成发展的障碍因素,这些障碍因素就像浅滩阻碍河流一样危险,它们会阻碍幼儿的观念与创新,因而,在峡谷式教育环境中,可以自然而然地实现教师对于教育活动的低控制,使幼儿获得超越性的发展,产生深刻的高峰学习体验。[7]
再次,峡谷式教育环境仅仅通过指导性观点约束幼儿的观念与行动,保证了观念与行动的充分自由,使其能表现出充分的多样性。每一种多样性,都是对这种指导性价值观的体现,都是在其指导下的观念与创新的流动。基于指导性观点的峡谷式教育环境,给予了幼儿观念与行动的自由,从而使任何一种多样性都处于指导性观点的包容之内,都是一种自然而然产生的结果,而非制度化控制下的多样性。
最后,峡谷式教育环境通过指导性的价值观将个人所持的不同价值观按共同的意图联系起来,这便是协调。在达成活动目标的过程中,所有个体的活动都围绕着共同的价值观,以集体的努力来获得效果。这种价值观是一种默契而非明确的指标,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幼儿个人的自主性行动可以变得联合一致,即保证所有幼儿的思想与行动都能指向活动目标。这样,对于所有可能利于目标实现的思路与观点,所有其它幼儿都会有意识并作出积极反应,从而产生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互动,实现活动过程中幼儿思维的碰撞、行为的互通、信息的传递以及情感的交流,促进活动目标的实现、活动效果的提升。[8]
[1]刘冬岩.创建有安全感的课堂[J].中国教育学刊,2013(4):67-70.
[2]许崇文.“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1(4):56-57.
[3]孟凡丽,程良宏.生成性教学:含义与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09(1):22-27.
[4]张玉敏,许卓娅.高结构低控制理念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及其要求[J].学前教育研究,2013(2):57-60.
[5]肖文瀚.基础教育阶段幼儿个体内差异评价缺失的反思与审视[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4):11-13.
[6]王权.积极探索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方式[J].中国教育学刊,2011(8):80-90.
[7]王彦明.“有效教学”的社会学追问[J].教育科学,2011(4):17-21.
[8]袁静.幼儿园提升环境价值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2(11):69-71.
[责任编辑张雁影]
On the Significance andPoints of the Creation of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in Kindergarten——Relying on Values Guidance Rather than Behavior Control
TIANHu
(XianyangNormalUniversity,Xianyang712000,China)
The creation of education environment in kindergarten should rely on the guidance of values rather than the control of behavior. Education environment of controlling type is to the disadvantage of developing children’s sense of security and freedom. Education environment of guide type can improve children’s independence,creation and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al activities,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healthy growth of children. The creation of guide type education environment can satisfy the needs of developing children’s different concepts and behaviors,ensure of children’s coordination,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kindergarten; environment; creation
2015-04-15;
2015-07-15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科学研究项目(SGH140809);咸阳师范学院2014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402017)。
田虎,男,陕西合阳人,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政策与法律。
■学前教育理论
G610
A
2095-770X(2016)01-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