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我国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综述

2016-09-05索长清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流动心理健康

王 静,但 菲,索长清

(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近十年我国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综述

王静,但菲,索长清

(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近年来,我国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文章对近10年来有关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梳理,重点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研究以及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作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今后的研究需要重视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拓宽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展开研究。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综述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1.034

随着我国城乡二元格局向三元社会结构的转变,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流动人口也由个体流动逐步过渡到“家庭化”流动,进而导致“第二代移民”,即“流动儿童”的产生。然而,现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以及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劳动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和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促成了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流动儿童在教育、就医、社会保障等方面无法享受城市同龄人的同等待遇。与此同时,在对新环境的适应过程中,由于流动儿童所在家庭偏低的社会经济地位(SES)与社会环境的适应等因素的影响,流动儿童容易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相关文献的梳理,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

一、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文献计量分析

基于已有研究对流动儿童概念的界定,本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分别以“流动儿童”、“农民工子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打工子弟”和“心理健康”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检索时间从2005年1月1日至2015年5月为止,检索到我国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文献369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42篇,博士学位论文2篇。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文献年代分布趋势如图1所示。

从图中的文献数量来看,自2005年,有关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就受到关注,并在2005-2015年间,相关研究基本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其中,2005-2009年,相关研究数量增长平缓;2010-2014年,相关研究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尽管2015年的文献有限,但相关研究在不到半年时间已经超过2005年的水平。

图1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文献年代分布图

二、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

(一)关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动儿童的情绪情感、问题行为和社会适应等方面。

1.情绪情感方面

研究发现流动儿童比城市儿童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和更少的积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主要体现在自卑、焦虑、孤独与抑郁等。

自卑是流动儿童常见的消极情绪之一,流动儿童来到城市,生活习惯和语言等均不同于城市当地儿童,可能会由于穿着打扮等物质因素或学习成绩等不如城市儿童而感到自卑。有研究表明,近四分之一的流动儿童存在自卑心理,长期笼罩在自卑心理的阴影下,造成他们人格发展受阻以及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且流动儿童自责倾向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城市儿童。[1-2]一项调查表明:23.5%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学校中几乎处处都不如别人;56.8%的学生认为自己表现一般,没有出色之处。[3]

焦虑也是流动儿童容易出现的情绪问题。流动儿童迁入城市,面对完全陌生的人群,要重新建立自己与老师、同伴以及邻居的关系,很容易产生社交焦虑。同样,在学校中,因为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的改变,流动儿童也常常出现学习焦虑情绪。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较低,在社交中普遍存在着焦虑。[4]流动儿童的社交焦虑和孤独感显著高于北京儿童和农村儿童。[5]白春玉(2012)的一项研究表明,学习焦虑是流动儿童最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为46.22%,对人焦虑的发生率为 6.26%。[6]有研究表明,流动儿童的学习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当地儿童。[7]

流动儿童来到陌生的环境,需要重新与同伴建立友谊,但是因为一些生活习惯或方式的不同等会出现同伴关系不良,流动儿童可能会陷于孤独之中。研究表明:有40% 左右的流动儿童感到自己没有什么好朋友,不好意思接近新朋友,不敢和同学交流,怕惹人笑话。[7]此外,有研究表明,流动儿童的安全感、幸福感和学校归属感较低,有较高的抑郁倾向。[8]

总的来说,关于流动儿童情绪情感的研究,研究者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即流动儿童存在较严重的自卑心理,孤独、抑郁倾向较强,安全感和幸福感较低等。另外少数一些研究则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得分无显著性差异;[9]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以上,积极情感多于消极情感。[10]

2.问题行为方面

流动儿童处在农村与城市的“夹缝”中,由于农村生活方式、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不同于城市,流动儿童很容易表现出一些问题行为。

对于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即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相比,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行为,且问题行为发生率较高。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存在退缩、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其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发生率较高,流动儿童的行为问题均高于城市儿童[11-12]。申继亮(2009)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流动儿童的轻度问题行为和重度问题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当地儿童。[13]

3.社会适应方面

流动儿童迁移到城市,文化的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陌生人的冷漠与排斥等因素,给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过程带来了严重的障碍。

目前,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相对较多,大部分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存在社会适应不良且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水平低于城市本地儿童。[7]调查发现,流动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紧张和敏感,部分流动幼儿在交往中存在一定障碍,不能形成较为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容易产生一定的孤独感。[14]流动幼儿的社会交往缺陷主要表现为:不爱合作活动、对老师或家长的批评过分敏感、不善于与人交往。[15]此外,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偏低,学校适应性较差。[16-17]

然而,部分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即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状况比较好,学习态度端正,学业表现良好,只有少数学生对城市生活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18-19]

(二)关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

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整理发现,影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方面,环境因素主要是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1.个体因素

研究表明:影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个体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人格等方面。

调查发现,性别和年龄因素对学前流动儿童的交往问题有极显著影响,对其品行、不良习惯有显著影响。[15]学前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是3-4岁年龄组到4-5岁年龄组增长的程度明显大于4-5岁年龄组到5-6岁年龄组,因此4-5岁是社会适应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20]性别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结论不尽相同,有研究表明女孩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孩,但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

人格也是影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打工校流动儿童的人格健全状况最差,流动儿童的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掌控感和乐观对主观幸福感有着稳定且显著的影响作用,人格五因素对主观幸福感起着主要的影响作用。[21]李承宗,周娓娓(2011)的研究表明流动儿童人格特征能够很好地预测心理健康的水平,是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此外,歧视知觉、自尊、生活满意度、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等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

2.环境因素

研究表明:影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

(1)家庭因素

毋庸置疑,流动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于城市当地儿童,家庭经济地位、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等严重影响着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目前,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家庭影响因素的研究中,研究者主要关注流动儿童家庭经济状况、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等方面。

显而易见,流动儿童父母多是从外地来到城市打工,文化程度较低,收入偏低,教育资源相对欠缺,家庭物质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刘正荣(2006)的研究表明:不同收入水平的父母其流动儿童之间在心理健康总分、学习焦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等项目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流动儿童的家长经常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他们只想着为孩子提供物质上的支持,让他们吃饱穿暖,却忽略了精神上的呵护与陪伴,造成亲子关系淡漠,对流动儿童心理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对其今后的人际交往产生一定障碍。有研究发现,流动儿童与父母沟通的频率低、时间短、主动性不强、沟通质量较差, 感觉到与父母沟通有困难的流动儿童比例显著高于城市儿童。[22-23]夫妻关系紧张、亲子关系忽视、当着外人的吼骂等问题显著影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24]

此外,研究表明,教育方式粗暴简单、与子女缺乏情感沟通、父母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子女期望过高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给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25]

(2)学校因素

研究表明:影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类型、办学条件、学校人际等方面。

对于就读于不同类型学校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出入,有研究指出: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26-27]沈芳(2011)的研究表明,就读公立幼儿园更有利于学龄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而另外一些研究则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即认为就读于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28-29]造成这种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因素有很多,可能是地域的差异,研究对象的选择不同,也可能是研究方法造成的,当然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流动儿童的父母经常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情况,把孩子完全交给学校,在选择学校时,也往往是选择距离近或者是收费较低的学校,而这些学校的办学条件相对较差。

此外,学校人际是影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另一重要因素,同伴和老师是否接纳流动儿童,在多大程度上接纳,是否对他们有偏见等会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研究表明,流动儿童比城市儿童有着更为强烈的孤独感,其中同学交往方式是引起孤独感的最主要原因。[30]

(3)社会因素

研究表明:影响城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主要有户籍制度、教育平等性和城市居民对他们的态度等方面。

流动儿童虽然随父母来到城市,但在户籍上仍然属于农村人口,这种双重身份使他们不能享受与城市同龄人的同等待遇,而且还会遭受社会排斥。刘正荣(2006)指出,户籍制度把城乡隔离是其受歧视的根源,也是他们不能获得与城市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医疗、社会福利和社会地位的原因。在教育的平等性方面,大部分流动儿童由于政策或经济上的原因,只能就读于打工子弟学校,而这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都明显差于城市公立学校。此外,流动儿童在穿着、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可能会遭到“城里人”的排斥,这种偏见可能影响他们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看法,从而影响到心理健康问题。

(三)关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研究

对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研究,研究者主要从政府、家庭、社会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如政府提供对流动家庭的政策支持与法律保护,减少社会歧视;父母应提高自身素质,创设和谐的家庭环境,增强亲子沟通与互动;学校和幼儿园要创设和谐的班级氛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另外一些研究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干预研究,有用实验的方法进行前后测,也有从社会工作的角度进行干预的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如,王彩萍(2014)采用了实验的方法,以幼儿基本体操作为干预,对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幼儿心理健康测评进行分析得出,幼儿心理健康六个方面的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在总体水平上也具有显著性差异。

从社会工作的角度进行干预的研究相对较多,且多集中在学位论文中。马佳(2012)通过个案和小组工作方法来矫正流动儿童的心理偏差。廖文静(2014)在研究中,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方面入手,讲述了缓解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并从宏观制度、文化、政府三个方面改善资源分配,以推动流动儿童适应学校生活,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四)关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发现,大量关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运用了调查法等量化的研究范式。在量化研究中,研究者倾向于用测量工具进行横向的调查,但所用的测量工具不尽相同,许多研究者修订国外的量表,如:《儿童孤独感自我评定量表》、《儿童抑郁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等,这些量表主要是测量儿童心理健康的某个方面,如孤独、焦虑、问题行为等。一些研究者在研究中同时使用多个量表进行调查。

也有一些研究人员倾向于自编量表,应用也很广泛,如,王极盛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周步成等人修订了日本铃木清等人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编制了《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手册(MHT)》;此外,还有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制的《广州市幼儿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王星编制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测评量表》,张雅明,俞国良等分别编制了《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还有一些研究是根据心理健康的内涵及标准自编儿童心理健康问卷。

另外一些研究使用了观察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等质化的研究范式,如赵向利(2008)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以十名较具有代表性的流动儿童作为个案进行访谈,深入了解流动儿童的社会化状况。刘杨,方晓义等(2008)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21名流动儿童的深入访谈,提出了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过程理论。何海波(2010)的硕士论文中,以一名学前流动儿童辉辉为个案,深入他的生活世界,讲述了辉辉的外地生活。

三、研究展望

综合近10年来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文献可以看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经历了从理论论述到实证研究,从现状调查到影响因素的探讨,再到干预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无论研究的广度还是深度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肯定这些进步的同时,当然也要看到研究中存在着不足之处,需要研究者重新思考和设计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和调查。

(一)重视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研究者往往认为流动儿童所处的“流动”状态、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等不利因素,必然遵循着“处境不利-压力-适应不良”的线性发展,所以,研究者常常从负面的角度出发,过多的关注流动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忽视了流动儿童与城市同龄儿童的共性心理特征和流动儿童的积极心理。实际上,有的流动儿童可能会很好的习惯并适应城市生活,不利的生活困境不但没有给他们带来负面影响,反而锻炼和塑造了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如自理、独立、包容、助人、感恩等。

有研究发现,尽管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流行率很高,但大多数流动儿童并未被筛查出心理健康问题。[31]在同样的处境下,为什么有的流动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有的却没有,研究者从心理弹性的角度进行了探索,认为流动儿童在不利环境中也可能遵循着“处境不利-心理弹性-适应良好”的轨迹发展。但由于积极心理学理论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心理健康与不健康并不是心理发展的两个极端,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要准备把握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既要关注其心理健康存在的不良状况,也要关注其积极心理品质。因此,今后的研究要更加全面的关注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既要看到流动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要看到其积极心理品质。

(二)拓宽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对象

从研究对象上看,已有研究大多把流动儿童界定为6-14岁的农民工子女,主要选择小学生和初中生,即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实际上流动儿童远远不止这些,很多义务教育阶段之外的流动儿童,特别是6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也跟随父母流动到了城市,从“举家迁徙”的趋势上看,学龄前流动儿童的数量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关于学龄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相对较少,但研究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即学龄前流动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注意力不集中,行为问题发生率高、自信心不足,同伴关系不良等。学龄前阶段是儿童早期人格形成、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而学龄前期的流动儿童却要面临与同龄孩子不同的经历,面对环境的改变、生活习惯的不同、“城里人”的歧视等,他们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学龄前期的儿童可塑性很强,若在学龄前期能够发现其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予以矫正,将有利于其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关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对象,应拓宽到学龄前的流动儿童。

(三)综合使用多种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方面,以往的研究多为量化的研究方法,少有实验法和质性研究,而且在量化研究中,研究者倾向于用单纯的测量工具进行判断。一方面,关于心理健康的测评工具五花八门,没有一个统一的普遍适用的研究工具,容易造成研究结论的不一致;另一方面,运用测评工具进行调查研究也只能从某个侧面反映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部分现状,无法进行深入的研究。这种量化的横断面调查研究,使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抓不住真实的问题所在。

未来的研究取向应该是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并举,综合使用问卷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不仅要从横断面了解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而且要通过纵向的追踪研究从流动儿童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揭示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挖掘影响其心理健康的深层原因。当然,研究方法的使用并不是越多越好,要根据具体研究内容考虑方法的适切性。

[1]刘正荣.进城就业农民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6.

[2]何桂宏.流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自卑感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9(6).

[3]肖克,冯帮.流动儿童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J].河北教育,2008(3).

[4]郭良春,姚远,杨变云.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性研究 ——对北京市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的个案调查[J].青年研究,2005(3).

[5]胡宁,方晓义等.北京流动儿童的流动性、社交焦虑及对孤独感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2009(15).

[6]白春玉, 张迪等. 沈阳市部分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2(4).

[7]孙维平,胡韬,郭跃勤,周林海.重庆市某小学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7(1).

[8]温颖,李人龙,师保国.北京市流动儿童安全感和学校归属感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9]林盈盈,唐峥华等.流动儿童孤独感、自我接纳和行为问题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3(9).

[10] 王瑞敏,邹泓.北京市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0(24).

[11] 李晓巍,邹泓,金灿灿,柯锐.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

[12] 陈雷音.长沙市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的对照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4.

[13] 金灿灿,刘艳,陈丽.社会负性环境对流动和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亲子和同伴关系的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2012(35).

[14] 欧阳岚. 学龄前城市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8(1).

[15] 王心爽.长沙市流动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16] 尹宏. 流动儿童学习适应问题及学校管理对策研究——以成都市双水小学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

[17] 谭千保.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

[18] 朱丽娜.进城农民工子女城市适应状况调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19] 杨小艳.进城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现状及原因分析[D].武汉:湖北大学,2007.

[20] 孙倩倩.沈阳市3一6岁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发展状况的调查[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21] 王瑞敏,邹泓.流动儿童的人格特点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心理学探新,2008(28).

[22] 陈丽,刘艳.流动儿童亲子沟通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2(1).

[23] 柯锐.北京市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24] 栾文敬,路红红等.家庭关系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13(2).

[25] 董艳萍.对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家庭因素分析及对策[J].法制与经济,2013(2).

[26] 余益兵,邹泓.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特点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4).

[27] 袁立新,张积家,苏小兰.公立学校与民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

[28] 邱达明,曹东云,杨慧文.南昌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

[29] 蔺秀云,方晓义,刘杨,兰菁.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J].心理学报,2009(41).

[30] 史晓浩,王毅杰.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农民工子女的抽样调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4).

[31]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研究、干预与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

[责任编辑张雁影]

Research Review on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Floating Children in the Past Decade

WANGJing,DANFei,SUOChang-qing

(CollegeofPreschoolandPrimiryEducation,ShenyangNormal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034,China)

In recent years,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floating children in China has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of the society from all walks of life. 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the literature on floating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 in the recent ten years,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tatus of floating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y,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n floating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 the countermeasures to floating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floating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 The researchers suggest that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the floating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studies on floating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 should take more targets into consideration and various methods should be applied to the further studies.

floating children; psychological health; research review

2015-11-25

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L14BSH009)

王静,女,吉林白山人,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但菲,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索长清,男,内蒙古赤峰人,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讲师,博士。

■学前研究述评

G611

A

2095-770X(2016)01-0143-05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流动心理健康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流动的光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流动的画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