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锈病防治药剂试验研究
2016-09-05项城市千佛阁办事处王梅花
项城市千佛阁办事处 王梅花
小麦锈病防治药剂试验研究
项城市千佛阁办事处王梅花
为研究防治小麦锈病的有效药剂,笔者于2015年4月在河南省项城市丁集镇田夏楼行政村的小麦田内进行了不同浓度的戊唑醇(25%悬浮剂)防治小麦锈病田间药效试验,供生产参考。
一、试验设计和安排
(一)药剂
1.试验药剂。粉唑醇(25%悬浮剂)(河南中天恒信生物化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2.对照药剂。粉唑醇(25%悬浮剂)(江苏省盐城利民农化有限公司生产)。
3.药剂用量与处理编号。处理1:粉唑醇(25%悬浮剂)8g/667m2;处理2:粉唑醇(25%悬浮剂)16g/667m2;处理3:粉唑醇(25%悬浮剂)24g/667m2;处理4:粉唑醇(25%悬浮剂)40g/667m2(对照药剂)。
(二)小区安排
1.小区排列。各小区按随机区组排列 ,共20个小区。
2.小区面积和重复。每小区面积为50m2,重复4次。
(三)施药方法
1.使用方法。于发病初期进行均匀茎叶喷雾。
2.施药器械。采用背负式山东卫士ws-16型手动喷雾器。
3.施药时间和次数。试验于2015年4月23日进行施药1次,4 月30日进行第2次施药,此期小麦生育期为抽穗扬花期。
4.使用容量。每667m2喷液量50L。
5.防治其他病虫害的药剂资料。3月8日用戊唑醇(80%可湿性粉剂)10g/667m2加4.5%氯氟氰菊酯30mL/667m2防治小麦纹枯病、根腐病、蚜虫等病虫害1次。
二、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一)气象及土壤资料
1.气象资料。第1次施药日期为2015年4月23日,施药当天天气晴,平均温度19.2℃,最高温度27.3℃,最低温度13.3℃,相对湿度71%;第2次施药日期为4月30日,当日天气晴,平均温度21℃,最高温度28.2℃,最低温度12.6℃,相对湿度70%。试验期间(4月23日至5月10日)共有5次降雨,分别为4月27日、5月1日、5月2日、5月7日、5月8日,总降雨量77.8mm,分别为0.2mm、0.5mm、30.1mm、10.6mm、36.4mm。
2.土壤资料。两合土,肥力中上等,有机质含量2.5%。
(二)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
1. 调查时间和次数。第二次施药后10d调查防治效果。
2. 调查方法。每小区按双对角线取5点,每点调查20株,每株调查顶部3片叶,即每小区调查300片叶,以病斑占叶片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
分级方法:
0级:无病;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6%~25%;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26%~50%;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51%~75%;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76%以上。
3.药效计算方法:
(三)对作物的直接影响
粉唑醇(25%悬浮剂)在试验剂量下对小麦安全,无药害。
(四)对其他生物影响
1.对其他病虫害的影响。对小麦纹枯病、白粉病、叶枯病、赤霉病等病害也有一定的兼治作用。
2.对其他非靶标生物的影响。无。
三、结果与分析
粉唑醇(25%悬浮剂)处理1 (8g/667m2)、处理2(16g/667m2)、处理3(24g/667m2)对小麦锈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均在90%以上。其中:以处理3(24g/667m2)防效最好,第2次药后10d的防效为93.79%;处 理4(对照)次之,第2次药后10d的防效为93.40%;处理2(16g/667m2)第2次药后10d的防效为92.88%;处理1(8g/667m2)第2次药后10d防效为90.31%。
用新复极差测验表明,各处理第2次施药后10d的防效,在0.05水平上,处理1(8g/667m2)与处理2(16g/667m2)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处理1与处理3(24g/667m2)、处理4(对照药剂)之间差异显著,处理2(16g/667m2)、处理3 (24g/667m2)、处理4(对照药剂)之间差异不显著;在0.01水平上,各处理间均无极显著差异。
四、结论
(一)粉唑醇(25%悬浮剂)对小麦锈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二)粉唑醇(25%悬浮剂)防治小麦锈病应在发病初期施药,推荐用量为8~16g/667m2,即有效成分30~60g/hm2;每隔5~7d防1次,连防2次。
(三)试验过程中未发现药害,也未发现对天敌有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