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淮河流域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
2016-09-05陈莉
陈 莉
河南省淮河流域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
陈莉
一、区域概况
河南省淮河流域地下水主要有平原区土壤孔隙水、山丘区基岩断裂构造裂隙水和灰岩裂隙溶洞水三种类型,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是该地区地下水资源的主体。黄淮平原为古黄河和古淮水系堆积区,土壤厚度在10~60m,地下水埋深一般在2~6m。基岩断裂构造裂隙水和裂隙溶洞水主要分布于河南省西南部的桐柏山、伏牛山和大别山区等山丘地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压力的逐渐增大,大量生活和工业废水不达标排放,越来越多的地表水受到污染,再加上该地区地势低平,蓄排水条件差,人水地之间及区域之间矛盾冲突,生态建设重视不够,水土流失日益加剧等诸多因素,使得该地区地下水水质恶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某些地区地下水甚至失去了灌溉功能。
二、监测站点的布设
根据相关规定的要求并结合实地勘察,综合地下水分布情况与实地因素,2014年在河南省淮河流域片共布设99个地下水监测站点,其中重点地下水水源地2个,分别位于商丘市和周口市。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三、水质监测频次与监测评价项目
结合水利部相关规定的要求和淮河流域地下水水质实际情况,该地区水质监测工作监测频次为每年监测4次,选定项目为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中规定的37项(不含两菌),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
必测项目包括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化物、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共19项。
选测项目包括色度、嗅和味、浑浊度肉眼可见物、铜、锌、钼、钴、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碘化物、硒、铍、钡、镍、滴滴涕、六六六、总α放射性、总β放射性共18项。
表1 河南省各地区地下水站点分布情况表
表2 各地区站点地下水水质达标情况表
四、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
此次地下水水质评价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采用2014年全年监测数据的平均值进行评价分析工作。
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按评价标准所列分类指标,划分为五类,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所测各单项因子评价类别的最劣值即为该站点综合水质类别,综合水质类别为Ⅰ类、Ⅱ类、Ⅲ类的水体定义为达标,其余为不达标。除pH外,其余评价因子的超标倍数计算式为:
五、评价结果与分析
1.全年地下水水质平均值状况
此次地下水监测共监测站点99个。其中达到Ⅰ~Ⅲ类水质标准要求的站点有10个,达到Ⅳ类水质标准要求的站点45个,达到Ⅴ类水质标准要求的站点44个。按水质目标Ⅲ类标准值进行达标评价,地下水监测达标率为10.1%,主要超标污染物为锰、氟化物、总硬度等。
此次监测共涉及河南省的9个地市级行政区,各地区地下水水质达标站点数及相应达标率见表2。
由表2可知,2014年地下水水质达标率都比较低。达标率最高的是郑州市,两个站点中有1个达标,达标率50%,其次地市达标率低于50%。
2.超标项目分析
由表2可知,2014年监测河南省淮河流域片的多个地下水站点的水质超标项目比较统一,各站点的超标项目大多为总硬度、锰、氟化物、亚硝酸盐氮等几个项目。出现总硬度、锰、氟化物这三个项目超标的站点最多,具体统计数据见表3。
表3 河南省淮河流域片地下水主要超标项目情况表
总硬度、锰、氟化物三个项目超标的站点主要分布在该地区东北部的商丘、开封地区,有较明显的向南逐渐减少的趋势,直到信阳市没有出现总硬度超标的站点;出现锰超标的站点比较多,高达总站点数的64%,在监测范围内分布也较均匀,没有明显地区差异;出现氟化物超标的站点也主要分布在监测范围中部和东北部的商丘、开封、周口、许昌等地,分布有较明显的界线,西部和南部没有出现氟化物超标的站点■
(作者单位: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45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