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2016-09-03文良平
● 文良平
数形结合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 文良平
“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有效结合既是数学的重要思想,更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如何通过“数形结合”这一重要的思想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呢?
一、以形助数,找准数量关系
让学生先了解图形,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再借助图形的直观性和操作实验来理清数量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找准数量关系,顺利解题。
在执教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有这样一道思考题:“一根彩带长10米,现在要捆扎一种礼盒(如图1),如果接头处的彩带长20cm,这根彩带最多可以捆扎几个这样的礼盒?”笔者先让学生猜想,最多可以捆扎几个?再让学生观察图形,分组探讨这样捆扎长、宽、高各有几条。最后,让学生亲手实验,验证猜想。最初认为长、宽、高都只有2条的部分学生发现实际上长和宽各有2条,高却有4条,围成每一个包装盒的彩带长为40×2+15×2+20×4+20=210(厘米),10米= 1000厘米,1000÷210=4(个)…160(厘米)。通过仔细观察和动手实验,学生能够清晰地找出各数量关系,解起题来更加得心应手。
图1
二、见数思形,理清公式推导过程
数学教学中一些计算公式比较抽象,推导过程比较繁琐,如果能让学生见数思形,借助直观图形解题,则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建构。
笔者在执教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先出示算式4×3=12(平方厘米),问学生看见这个算式后想到了什么。有学生说想到一个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2平方厘米。笔者继续追问,如果有一个底是4厘米,高是3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它俩的面积相等吗?有的学生说相等,也有的学生摇摆不定。这时,笔者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方格纸,按小组进行验证,先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和一个底是4厘米、高是3厘米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数一数长方形占的格数就是长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不像长方形这么整齐,需要把不能占满一格的按半格计算,都是12格,发现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也就是说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接着,笔者又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图形,让学生通过剪、拼的方法找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把平行四边形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再拼到另一边上,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长方形能够完全重合,再次证明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如此通过见数思形的实验操作,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将计算公式的教学趣味化、形象化,从而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
三、数形结合,化解教学难题
对于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可以利用数与形的有效结合,寻找解题的突破口,成功化解教学难题。
笔者在执教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一盘草莓不足20个,分给小朋友,每人3个还剩2个,每人4个还少3个,这盘草莓是多少个?”刚开始很多学生无法动笔,有的学生认为应该求3和4的最小公倍数,剩下的2个和还少3个又不好处理,有的学生用3和4的最小公倍数12+2+3=17,为什么这样算,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只觉得这样能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为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笔者提示学生画图分析,先在草稿纸上画两排小三角形,每排20个。再让学生根据题意依次画圈,先圈每组一个人的:上排1人3个余2个,即5个,下排1人4个少3个,即1个。再圈每组2个人的,依次类推,直到圈出的小三角形的个数一样多为止。很多学生都圈出了17个。这时,一名学生提出用列表法来表示更清晰。
3个剩2个4个差3个1人5 1 2人8 5 3人11 9 4人14 13 5人17 17 6人20 21
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可以优化数学解题的过程,提高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强化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作者单位:公安县甘家厂乡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