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源于河南的黄河密码
2016-09-03卓勇良
中华文明源于河南的黄河密码
浙江省体改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
河南这片曾为中华文明作出决定性贡献的土地,如今也落于中国区域发展较后位次,先行国家和区域的落后总是难以避免,绝无永远的帝国
黄河在太行山与秦岭之间的孟津夺路而出,在河南大地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一般认为,定义文明起源大致需三个标志,青铜器、城市和文字。河南是中国惟一具备这三个标志的区域,而这又与黄河密切关系。
河南发掘有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后母戊鼎,发掘有中华文明早期的多座都城,然而最重要的是安阳小屯村附近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所处时代是商后期,即公元前13至公元前11世纪,至今已挖掘出15万片。
河南凭什么成为中华文明起源地?这就不得不说到黄河在中华文明早期发展中的推动和支撑作用。
在北方中国,太行和吕梁挡住了由西而东的水路,秦岭挡住了由北而南的水路。黄河成为一片广阔地区水系的惟一出海口,这包括陕甘宁,以及青海、四川、山西和内蒙古部分地区。
这是导致黄河来水在时间分布上极不均衡的重要原因。黄河源头至孟津的流域面积70多万平方公里,虽系干旱半干旱区域,但面积广阔和雨量时空分布不均衡,导致不同年份间的黄河径流量差距悬殊。根据山西运城龙门站数据,最大洪峰流量是多年平均流量的20.7倍,最小流量仅为最高流量的2.5‰。而且,从孟津至郑州区域是黄河的暴雨中心。这样当孟津以上区域来水迅猛,与孟津至郑州区域暴雨相遇,“两水叠加”,更加剧了黄河径流量的不均衡性。
黄河还有泥沙量巨大的特点。黄河自内蒙古的旧河口镇转而南下,直至山西禹门口,长725公里河道,水面跌落607米。这一段黄土高原河段,平均每年输送泥沙9亿吨,占全河年输沙量的56%,是黄河流域泥沙来源最多地区。
文明总是在最便利处突破发育。黄河入豫后,自孟津至郑州,恰好是一个类似于尼罗河三角洲,广阔的峡谷型三角平原。从孟津而来的有大量泥沙的黄河水,枯水期淤积河道,河床萎缩;洪水期淤积河滩,河床改道。这就导致黄河自孟津以东的河道,在漫长岁月中频繁的南北摆动。从而形成大面积的向下倾斜的淤积层,造就了肥沃而易于耕作的大片良田,有利于古代农业发展。
我曾多次乘飞机飞越天山,从空中实地观察到洪水冲出山口后,形成的冲积平原的神奇迹象。在灰褐色的戈壁滩上,从山口向外,有一大片逐渐斜倾的深颜色扇型淤积层,这亦正是河南耕地成因。
人类早期文明起源大都高度相似。黄仁宇曾说中华文明起源是得益于超细黄土易于耕作,使得黄河中上游成为中华文明发源地。然而,黄仁宇并未提及,超细黄土还需经水力及淤积作用,才能在河南形成一片沃土,从而在金属器具未发明前能较有效率地用木犁耕作。
治水是河南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因素。《史记》把禹作为夏朝第一人,所记第一事为治水。太史公言,大禹治水“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是通过以导为主的治水,减少了黄河泛滥改道,促进了农业发展。
河南两千多年前是一块能养人的土地,发展水平远高于当时浙江。河南降雨量大致浙江1/3左右,无霜期比浙江少数十天。战国后期,河南人口约400万,浙江人口约40万,是浙江10倍;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 2年),河南人口约1200万,浙江人口约76万,是浙江近17倍。
河南人口南下是江南人口重要来源。安吉、长兴和安徽广德在“太平天国”战争中,人口丧失9成以上,清政府动员河南人移民浙皖,免费渡长江,如今这一带村民甚至年青人仍能说河南话。当今中国的前300个大姓,根在河南的有171个;前100个大姓,根在河南的有78个。
就像世界文明史上,先行的两河流域、埃及、印度,以及希腊和罗马,均非当前所在区域领先地区一样,河南这片曾为中华文明作出决定性贡献的土地,如今也落于中国区域发展较后位次。先行国家和区域的落后总是难以避免,绝无永远的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