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渭北的手艺人

2016-09-03王新民崔志民

神州民俗 2016年19期
关键词:渭北鞋匠石匠

文/ 王新民 图/ 崔志民

神州大视野 ………………………………………………………………

渭北的手艺人

WEI BEI DE SHOU YI REN

文/ 王新民 图/ 崔志民

编辑笔记:农耕社会的远去也带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许多应那时而生的行当也从人们的记忆中慢慢消失。现在偶尔见到这些出品,人们会很好奇很惊讶它们的工艺,殊不知这些当时工匠们赖以生存的技艺,需要经过家传几代人经年磨炼才能掌握。本刊将连续登载这类作品,以飨读者。

石匠·是一门古老的行当

SHIJIANG SHI YI MEN GU LAO DE HANG DANG

石匠,是一门古老的行当。人类制造的第一种工具就是以石头为原料,加工打制石器的。当定居、农业形成人类社会大分工,社会私有制初现时,便有了打制石器的作坊。石器制造便成为一门重要的生产部门。

渭北石匠手艺得以充分发挥,达到令人称奇的地步要追溯到秦汉时期。流传在乡间的大量石雕艺术品和古建筑都证实了这一点。唐宋时期,由于受佛教文化影响,渭北石匠在佛教石窟寺的雕造上,显露出高超的手艺,写实写意雕刻达到了空前的进步,给后人留下了大批精美的作品。

渭北石匠一般没有专门的直接师徒关系。他们的手艺都是在某一大型工程中互相仿照,自学成艺。心灵手巧者凭自己的天赋,在实践中练就手艺超群,不但能打造石碾、石磨,而且还会雕刻碑石和多种禽兽花卉之类。能否雕刻成石狮,是衡量渭北石匠手艺高低的尺度。渭北人的生活离不开石头。加工粮食用的碾、磨、为家畜用的食槽、院内设置的石桌等均出自石匠之手。另外,谁家的石磨、石碾、碌碡秃败了,也要请石匠出铣、锻一下。石匠手艺在渭北人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渭北石匠的工具不多,主要有叼舌锤、规格不一的錾头、錾碗、方尺。手艺高者带有各种雕刻工具。工具少、体积小,也不甚重,携带方便,装入小皮囊,便可游走四方。捻錾头是每个石匠必须掌握的技术,其关键是学会掌握火候,也就是热处理。由于长时间的打造,錾头磨秃或者败火了,就要捻出,否则你在坚硬的石头面前束手无策。捻錾头,先将败了或磨秃了的錾头在炉火中烧红,用钳子夹住,放在铁砧子上捶打,捻出新尖后,放进水中蘸火进行热处理,取出冷却后即可。

现在,机械生产或加工粮食,在渭北农村逐渐代替了古老的人力、畜力劳作,石匠的活计逐渐减少,其大多专业从事修造桥梁、隧道及农田水利配套工程建设。高级手工艺者则经营石作坊,打造雕刻石质装饰性高级工艺品,美化人们生活。他们雕刻的石狮、石龙碑刻,很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渭北石匠的手艺又开始走红,是渭北民众生活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编织匠·是渭北特有的手艺人

BIANZHIJIANG SHI WEI BEI TE YOU DE SHOU YI REN

编织匠是渭北特有的手艺人,编织匠加工原料是渭北山区特有的栒子木枝条、桃树枝条、柳树枝条等野生的灌木枝条。其产品有担土运粪的笼、有盛粮放物的囤、有乡下妇女盛放针线的簸篮、簸箕等。

编织匠的工艺流程是:备料、编织、缠修。备料首先把砍来的各种灌木条去皮晾干,再浸泡湿;然后用拧车把皮麻拧成单股麻绳,缠成麻线轱辘;再把线椽砍劈成厚0.2公分、宽5公分的长木条称圈条;最后挑选部分粗壮的灌木条,破位为三股,用木弦刀刮制成片状木弦待用。

将拧好的麻线按所编织家什的尺寸大小绷在木质尺子上,把尺子平置在地面,再将浸泡待用的灌木条上下交叉插入线条空隙,灌木条用的多少取决于编织物的大小。插好后,编织匠用坐垫物坐压一头,编织一头,编织时上下交错分掰灌木条一次,用麻线纬织一次,往返交替,直至一定尺寸,调换位置编织另一头,编至两头尺寸一致时,剪断木尺上定位好尺寸的麻线,收起编织物两帮,采用弧线编织法,直至某一编织物成胚形,用木刀割去编条梢。

最后一道工序是缠修。将圈条分内外两片用铁质门字形夹子固定好在编好的器物胚形边沿(称上圈条),用铁质槽形柳线锥扎孔,穿引在编织物弦上缠绕,用来固定圈条。取下木架子,选用合适灌木条两根用柳弦固定压住边沿割削茬口处(俗称上盖条),按一定间距扎缠以固定盖条。一件完整的灌木家什编织工序全部结束。

渭北编织匠多数为坐地招揽活计,农闲季节也有外出走乡串户上门揽生意的,渭北农户用的簸箩、簸箕、播种用的上粪斗子、牛料壳子、篮子等,都属于编织匠编织的范畴。

渭北编织匠的手艺不传外人,都是祖上一代传一代,没有正规的师徒关系。渭北民间俗语:“门里出身,自会三分”,大概就指这些不外传的手艺继承人吧。

渭北编织匠的工具有木质尺、木质桃形破条核、缠麻线轱辘、拧麻线拧车、铁质刮木弦刀、槽形木锥、劈刀、门字形夹子等。

现在渭北编织匠从业者已所剩无几,但渭北广大农村住户还需要一定的灌木编织家什,凡会祖传手艺者,都会重操祖业,以弥补人们对生活用品的需求,也可使这门独特手艺后继有人。

钉掌匠·是由铁匠派生出的手艺人

DING ZHANG JIANG SHI YOU TIE JIANG PAI SHENG CHU DE SHOU YI REN

钉掌匠,是由铁匠派生出的手艺人。没有专门的艺名,因为他们专门为骡、马、驴打钉铁掌,故被称为钉掌匠。渭北的钉掌匠历史大概和骟匠相差无几,据传说在秦汉时期的军旅编制中,钉掌匠是少不了的在编人员。古代战事频繁,而马匹在军事行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凡英明的军事家,都十分重视对于军马的饲养和保护管理。钉掌就是保护马蹄的一项措施。由此,钉掌匠的手艺同样受到重视,将其编制在军旅内,随军钉掌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钉掌匠的工序为先立炉,打制规格不同的铁质“U”字形掌圈,沿掌面两边冲出6—8个小方孔,再打制小铁泡钉若干备用。钉掌之前,在牲口蹄下垫一小方凳,用铲刀修正蹄底面,清出蹄窝内的污垢。上掌事一项眼疾手快的营生,得有助手帮握蹄腿,选择与蹄面相同的掌圈,用小铁锤和泡钉把掌圈固定在蹄面上。有一些小毛驴患有先天性翻蹄病,也叫翻蹄驴,特征是蹄甲向后翻,严重者蹄窝朝上,行进时一跛一晃,丧失使用价值。对于这种翻蹄驴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顶偏掌,也叫鹰咀掌。加以矫正,多数能校正成功,像正常驴一样行走。钉掌发出的很有节奏的锤钉碰击声,胜过一曲美妙动听的打击乐曲,在这种乐曲中,牲口显得温顺听话,这期间助手们的协调是很重要的,一般钉一副掌(四蹄)10分钟足矣。一副好掌能用1年,到期需另换钉,这样对保护牲口蹄足很有效。

钉掌匠的工具有锤、丁字柄修蹄铲刀、小方凳、刮刀、镊子,还有备圈掌,泡钉之类。钉掌匠的手艺的延续有后代接替,因为是一种特殊行业,用师徒方式不一定短期内能够学会,还是一门冷热型活计,时有时无,不适宜长期固定徒弟,一般没有直接的师徒之说。

现在,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以前的畜力交通逐渐被机械化所代替,牲口渐次失去了其固有的使用价值,饲养的人数越来越少。这样一来,钉掌匠的生意范围不断缩小。至于现代军事,除过偏远的边防地区仍保留骑兵连之外,根本不需要大量的军马,故而,钉掌匠的营生逐渐被淘汰。但是,人们是不会忘记他们曾经做过的贡献,因为他们的活计曾经不可替代。

鞋匠·分为制作新鞋和修补旧鞋

XIE JIANG FEN WEI ZHI ZUO XIN XIE HE XIU BU JIU XIE

渭北鞋匠分为制作新鞋和修补旧鞋两种。前者开设鞋铺专门制作各阶层人士穿的不同型号和质地的鞋。后者摆设摊点专门修订破旧鞋子,二者从业者以男性为多。渭北鞋匠起始年代尚不清楚,但不会晚于黄帝时代,有黄帝升天的传说可佐证。据传说,桥山黄陵墓内只埋葬其一只鞋子,可见那时渭北人的衣着穿戴上有了鞋子。

渭北为土质山路,人们习惯穿纳底纳帮的布鞋行走。一般农家穿用的鞋由主妇亲手制作。少数官宦人家和无家舍的人到鞋铺买鞋穿。做一双新的布鞋是很费工时的营生,先将旧衣裤拆洗,整理成做布鞋所用原料,俗称破布。用面粉浆糊将破布打成袼褙,晒干后裁剪成鞋帮。粘上一层新布面料,用线穿针纳实鞋帮;鞋底用麻绳纳。最后再用麻绳将鞋底、鞋帮绱在一起,一双手工布鞋的工序算完成。做一双布鞋手法快,技术娴熟者得7至10天;慢者就用上个一月四十天了。相比之下,修钉旧鞋就轻松多了。修鞋的活计范围有钉前后掌、包头沿后跟、钉偏掌等。长期的行走,鞋底很容易磨破,就必须钉前后掌加以保护鞋底;鞋帮的头和后跟是很容易破损的,如破损后,就得用皮子包缝,以便耐穿。另有少数人走路的姿势不平稳,将鞋底的外侧磨损,导致鞋底外侧磨损严重,这时要钉偏掌,以便行走平稳,不至于扭伤脚腕与磨损鞋帮子。不管修补什么部位,都立等可取。

渭北鞋匠多数是不流动作业。他们在人口稠密的集镇摆摊设点坐地经营。有的是赶集上会,走乡串村者极少。渭北鞋匠在传统的观念下,只有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身患残疾者才学修补鞋的手艺。近年来,由于受南方鞋匠的冲击,渭北民间的鞋匠在钉鞋工具盒工艺技术吸收了外地先进的方面,在修补鞋子的种类范围上,也不限于布鞋,也学会承修皮、胶鞋等不同质地的鞋子。他们经过自己努力学习与借鉴,把一度被南方鞋匠垄断了的修鞋市场,又重新夺了回来。如今,在渭北的大小集镇的修鞋摊位上,操南方口音者所剩无几,多数为当地鞋匠,至于制作新鞋的活计,则全部由机械化的制鞋厂所取代,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渭北鞋匠懂得顺应历史潮流,这一点,体现了整个渭北人的灵气。

小炉匠·小五金修补、锻造手工业

XIAO LU JIANG XIAO WU JIN XIU BU DUAN ZAO SHOU GONG YE

小炉匠,为小五金修补、锻造手工业,始于何时何地尚无定论。散见的文史记载中我们可知小炉匠在明代已大为流行,到清朝是小炉匠工艺极盛时期,进入19世纪90年代逐渐衰退。

小炉匠的经济收入是可观的。正如民间顺口溜形容的那样:“一坐官、二打铁、三弹棉花、四擀毡,不如小炉匠坐下歇一歇”。因之,很多平民的子弟很想学小炉匠的手艺。要想学成一名小炉匠,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说别的,光是担挑小炉匠的工具担子,就是很吃力受苦的活计。小炉匠的工具担子重约百十公斤左右,在交通不便利的乡下走乡串户,只能靠人力肩挑手提翻山越岭,过河跨涧。要想跟小炉匠拜师学艺,必须得有一副强健的身板,否则,师傅是不愿意收你做徒弟的。渭北民间的小炉匠,由师徒二人组成一个小的作业单元。主要业务是修补各种质地的锅、碗、瓢、盆等家用灶具、餐具,手艺高者还可兼做金银首饰,打造手镯是小炉匠的拿手戏。另外还做一些乡下人使用的铜质旱烟锅、修配各类锁子、钥匙、刀剪之类的东西。如有谁家的铡刀坏了也能架起小炉进行锻造。渭北人便将之称为“小炉匠、扛铡刀是迭大活哩”。小炉匠的工具主要有小火炉、风箱、重约百十斤的铁砧子、钳子、镊子、金刚钻子、锤子、焊锤、冲子、熔化金属用的坩埚等。

渭北的自然条件显著的特点是山大沟深,人们居住的分散,或沟、或峁、或塬、或坡、或半山坡,村与村近者3-5里,远者10里、20里不等,加之交通不便,人们的各种交流有一定限制,形成了封闭自固的生存习俗。正因如此,小炉匠每到一村不必担心没有生意做。只要进村立起炉灶保证半月、二十多天有做不完的活计。但就婆娘媳妇们的金银首饰就有好一阵子要忙,她们征得男人们的同意后,便拿出祖传硬货,来打制手镯之类的心爱之物,期间小炉匠的饮食住宿,走到哪里,歇到哪里,朴实好客的乡村人家总能细心留宿,照料周到,让人感觉宾至如归。男人们大多忙于下地劳动,小炉匠的生意活计自然全由婆娘媳妇们张罗定夺。每一进村接触的全是女性,打造手镯要量尺寸大小,其简便易行的方法是手与手直接度量。因此,便有了“小炉匠摸女人的手是官的”之说,谁也不会说三道四。“要想揣女人的手,学成小炉匠”,成为流行的狂言。有一些多情女子便看上了身板健壮,黑不溜秋的小炉匠,成了终身眷属。有一出传统小戏《钉缸》生动地描述了某地王家庄的一个好姑娘爱上了小炉匠,成为人间喜剧之一。

花匠·也叫弹棉花的

HUA JIANG YE JIAO TAN MIAN HUA DE

花匠,也叫弹棉花的。主要工具有弹棉花弓、花槌、吊杆、隔箅四件。花弓由弓身、鹰咀三勾头、曲尺弓尾、弓弦组成,其结构呈锐三角状。弹花槌长约四十公分,两头粗。腰间粗,状似高丽鼓。吊杆长约二米、直径约两公分,枣木制成。隔箅用竹条或沙制条编成,间有小方格。

花匠的作业程序单一,一人即可作业,主要是将拧好的皮棉弹成云团状的棉花,俗称熟花。花匠弹棉花时,很有节奏感的,发出的弦音是一曲很美的旋律,它活跃了乡村间深沉的气氛。乡下人用弹好的棉花纺线织布,一家人穿戴、铺盖有了保证。

而今的乡村,和从前相比,自给自足的生存方式和思想观念大为改变,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小炉匠的手艺渐渐失去了受宠的地位,但其服务于民间,美化生活的功劳会永驻在人们的记忆中。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猜你喜欢

渭北鞋匠石匠
怎样的鞋匠算是一个好鞋匠
两个苹果品种在渭北旱塬的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
石匠破案
石匠的智慧
红色渭北颂
渭北明珠
——林皋湖
麻石匠(外一篇)
渭北民间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