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从化博物馆举办北回归线文化宣传谈教育意义
2016-02-02钟丹谊
钟丹谊
(从化区博物馆 广东 广州 510900)
就从化博物馆举办北回归线文化宣传谈教育意义
钟丹谊
(从化区博物馆 广东 广州 510900)
北回归线穿越了坐落在广州从化市,流溪河穿越了从化流向了珠江。这使它成为北回归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广州大都市的后花园。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以人类活动为载体的区域文化的交流和共享,不仅使从化拥有极其丰厚的北回归线文化遗产,而且还拥有与之相关的产业经济发展的丰富资源。
北回归线 文化 宣传
北回归线穿越我国五大省、区(台湾、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广东省处于中心位置,而居住人口超过一千万的广州市不仅是华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国对外通商交流的南大门,还是环球北回归线上唯一的超大型城市。北回归线穿过广州从化,使得这片在阳光普照下温暖宜人的美丽土地拥有着特殊的天文地理景观,以及基于这种自然条件形成起来的人文生态景观。近年来中共从化区委区政府对挖掘和利用北回归线的价值日渐重视。经常将其比作“北回归线上的明珠”,围绕着从化文化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思路,探讨北回归线文化与从化产业资源整合途径,对北回归线资源的利用已成呼之欲出之势。
一、关于北回归线
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北半球的最北纬线,也是地球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北回归线的数值称为黄赤交角,即黄道平面与天赤道平面的交角。影响黄赤交角数值的天文因素有岁差、章动和极移等。因此,北回归线是一条“漂移和波动”的纬线,它的纬度值不仅每年不同,而且每天也不同,所以北回归线又被称为“北回归线带”。
1.从化的北回归线标志
从化自然景观多姿多彩,地理环境多元化,地势自北向南倾斜,东北高,西南低,地形呈阶梯状。境内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川流纵横,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68%,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广东省级森林公园1个、市(县)级森林公园14个,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和广州市级自然保护区各1个。被喻为“广州母亲河”的流溪河流贯全市。
2.从化北回归线地理位置
从化北回归线标志塔位于从化市太平场油麻埔村三甲子坡地上(北纬23°26'28”44东经113°28′56.16)距离广州42公里,是目前世界上南北回归线上高度最高、规模最大的一座标志塔。占地面积1024平方米,塔高23.5米,塔身为火箭型,主体部分为花岗石混砌结构。基础部分为坛式,地板石的排列为八卦图形。塔顶有一钢球,其圆孔的垂线与塔底正中的经纬线交点相互垂直,北回归线正从这个圆孔经过。每年6月22日夏至中午12时26分,站在漫长的回归线上,将先后出现“立杆无影”的有趣景象。人跨立在这条线上,就等于脚跨两带,南面是热带,北面是温带。北回归线具有特定地理含义,在地理学、气候学、生物学、农业科学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从化博物馆开展北回归线文化宣传的意义
作为地方博物馆每年主办及参与北回归线文化宣传活动工作,结合北回归线文化其深刻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博物馆与北回归线生态地域文化的关系
“北回归线文化”表现为具有环球北回归线区域性特征的竹文化、星星文化、节气文化、服饰文化等等,涵盖的文化领域非常广泛。北回归线穿越从化形成固有的地域文化,拥有全球最高北回归线标志的从化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古村庄遍布各地、古人类活动遗址持续被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作为地方博物馆是承载、保存并传播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理想载体,融入地域文化也将使博物馆文化得以更好的发展、充实和提升,地方博物馆应抓住各地挖掘和发展特色地域文化之机,各项工作融入地域文化的内涵,形成一个集中、独特的文化亮点和体现地方人文特色的博物馆建筑和环境,才能有利于发展。
2.北回归线资源整合,丰富本地特色展览内容
博物馆不但是文化遗物的收藏和研究机构,也是宣传教育机构,教育是博物馆十分重要的一项社会职能,而博物馆教育主要通过一系列陈列展览来实现。深入发掘本地特色文化向社会和群众展示和传播相关的知识、信息、思想、美感和精神等,达到教育和影响人的目的。陈列展览的作用与打造特色地域文化的目的和任务本身就是一致的,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创造了文化遗产向历史文化资源转化的条件,只要人们通过参观博物馆陈列展览而获得了知识、信息或其他有意义的体验。随着近几年北归回线文化的发掘,从化区博物馆与专家、学者们一起探讨的星文化、服饰文化、天文文化等主题适时举办《广州从化陨石标本研究交流展》、《北回归线竹文化与竹艺术生态设计展》、《广州气象地质灾害与生态安全科普展》、《北回归线民族服饰展》等一系列结合本土特色的北归文化展览,充分体现了展览的权威性与可信度,展品的精彩性更能体现博物馆品位之高,这些都会在观众心目中建立深刻的印象,树立一定的信任感,提升展览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
3.融入北回归线生态文化是有利于充实博物馆藏品的有效途径
博物馆藏品是博物馆文化的基础,其博物馆“藏品的匮乏与丰富,直接影响着博物馆文化的外在形态”,针对本地区文物藏品资源不丰富,经费严重不足等原因,博物馆应寻求多方面发展,加强对本土特色文化遗存物是其中之一,也是博物馆藏品发展的有效渠道。例如2013年6月广州从化北回归线陨石文化科普展开幕仪式在广州从化市博物馆举行。活动由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旅游局、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广东天文科普基地等联合主办,广州市从化博物馆、广州市五羊天象馆、广州从化市旅游协会、广东从化经济开发区科协等承办。该展以“拥有一颗自己的流星,心怀一个美好的梦想”为主题,征集展览了部分富有代表性的《猎星人的故事》及相关展品,结合有关陨石文化,讲述广大星友探索陨石、思考人生独特而精彩的故事。本次陨石展览共展出超过130多块陨石以及少量的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来自全国各地的陨石收藏爱好者和有关单位,种类包括铁陨石、石陨石和铁石陨石。其中,最大的一块大陨石长度、宽度都超过1米多的,“管状陨石”标本也将是本展的一个新亮点,展出的石陨石以玻璃陨石最为丰富多彩,有来自广东雷州半岛和珠海的玻璃陨石,也有来自海南岛甚至非洲利比亚的玻璃陨石,形态有哑铃状、长条状、水滴状和圆饼状等。据介绍,玻璃陨石是石陨石的一种,1844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澳大利亚获得一块钮扣状玻璃质石块,以后在世界范围内这种类似玻璃质石块通称为“玻璃陨石”。除了陨石文化科普展览外,活动当天还举行了迎接太阳圣火点火仪式和陨石科普文化沙龙等活动。本次展览着重提供一个鼓励陨石文化创意的交流平台,积极关注陨石文化的人文基础、陨石对地球及人类的影响、陨石文化和产业发展趋势等,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将富有想象力的传统陨石文化与现实陨石产业元素相融合,将浪漫的艺术形式与严肃的科学思考相结合,将相片、漫画、陨石标本与文字解说相组合,共同激发和促进社会各界对陨石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陨石文化事业。
陨石文化科普展览,展期截至9月22日,受到各界人士关注,展览结束后,博物馆建立广东省第一个永久的陨石标本交流研究室,将以各地陨石爱好者赠送的近百块各类铁陨石、石陨石和铁石陨石为基础,并逐步增加我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各类陨石,使之品种不断丰富,管理不断完善,供全球各地的天文爱好者和陨石收藏者继续前来鉴赏、交流、交换、探讨和研究之用。通过活动博物馆收藏的文化遗产便成了能为现实生活服务的文化资源,打造本地特色文化,便要把这些文化遗物转化成可供利用的历史资源,可供征集、保护和利用,包括在研究、传播过程的一切物质的东西,由于其从不同的侧面或角度来保存和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大量信息,都要成为博物馆收集研究的对象,成为博物馆的藏品资源。
4.立足于本土文化,有助建设特色博物馆
作为本地区的小型博物馆如何走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是地区博物馆面临的问题。针对从化区博物馆而说无论从规模还是藏品数量上,均无法与大馆相比,况且这种不符合实际的对比只会阻碍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从博物馆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立足本土地域文化,发掘本地区文化内涵,建设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博物馆,是博物馆生存发展的一条有效路径。从化北回归线文化是具有本地特色的地域文化,结合北回归线文化是培育这种优势的土壤,找出从化特色的有效路径之一。博物馆的发展找出自己的特色,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然而,特色博物馆也是展示本地区特色文化的一个平台,博物馆可通过内部陈列展览、内容设计等各方面本体现本地的历史和文化、民风民俗。同时博物馆作为了解一个地方的窗口,有责任和义务将本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展示给观众。
结语
总而言之,博物馆善于遵循一定的规律和线索结合对北归回线文化的相关遗产进行探寻和收藏,并结合历史和历史环境对此进行科学的研究,而后就研究所得举办陈列展览,进行科学的展示和传播,这是博物馆在打造特色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1〕陈建华.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从化市卷[M].广州: 广州出版社,2008;
〔2〕文挺学.从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文.从化文化馆,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网站。
钟丹谊(1979--),女,本科,文博物馆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宣传教育,现任从化区博物馆宣教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