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2016-09-02林爽
林爽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教育开始步入“正轨”日益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石。鉴于此,本文从旅游学科建设、旅游人才培养、旅游教育体系结构等方面对我国现阶段旅游教育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并针对目前旅游教育发展现状提出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以期为今后旅游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展开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为培养专业旅游人才开始出现由高校承担的旅游教育并日益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持。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旅游教育起步较晚,基本上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发展起来的。近年来,我国旅游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旅游院校数量不断增加,截止到2006年我国旅游专业及相关在校生人数超过60万,在旅游教育发展的同时有关旅游教育的各项研究也开始得到广泛关注。关于旅游教育文献及相关教育专刊的出现推动了旅游教育理论知识的不断扩充,关于教育发展、教学形式、课程设置、学科设置等具体模块的设计有助于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理解。
一、关于我国旅游教育研究现状
(一)旅游学科建设研究
我国关于旅游业早的职业培训出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通常采用比较分散的培训班形式由从业者自行组织。旅游教育的正规学校教学开始于1978年,其发展整体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和规范化阶段三个部分,通过近四十年的反战,我国旅游教学实践和学科体系建设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出现时间较短、人们对学科认识不足等原因,造成旅游教育学科地位不稳、学科地位偏低,与目前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极不匹配。人们对旅游学科的轻视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旅游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观念意识不强、实践经验不足、投入研究力量弱等问题使得旅游教育学科尚不成熟。
从学科建设来说,旅游教育本身具有跨学科性、综合性特点,与历史学、保健学、民俗学等学科密切的融合,而旅游教育具备跨学科性的同时也保有独立学科应有的条件和结构特征,因此将旅游教育刻板的划入任何学科都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在各大高校中增设旅游学对推动我国旅游教育发展结合相关历史文化、地理知识、旅游发展历史等多学科知识进行汇总有着积极作用。只有多学科交叉研究才能充分结合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要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需求,将旅游高等教育应当属于应用型学科,为市场培养专业的实用型人才。
(二)旅游人才培养研究
进入二十一世纪,旅游行业的竞争围绕着核心人才的竞争展开,因此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开始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现阶段,关于旅游人才培养研究一般通过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培养现状等模块展开,在归纳当前高校旅游教育基本情况的同时为旅游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可能。我国长期以来高等院校旅游教育的培养方式过于单一化,院校无法在学习期间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毕业的学生很难直接投入到工作中去。在职业教育方面还可以基本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但在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培养模式上还是以理论为主,学员的考核方式和毕业要求都围绕着学员的理论掌握情况展开,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学历“含金量”下降。旅游行业从业者职业化发是高等院校进行旅游教育的前提,开展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专业教育,加强从业机构与高校间联系,帮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获得实践机会做到学以致用,为行业提供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当下对旅游人才的培养应当更加注重与国际发展趋势相接轨,通过实践的方式将学生培养为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以适应当前旅游产业发展大方向。
(三)旅游教育体系研究
旅游教育的发展需要建构合理的旅游教育体系,目前我国旅游教育体系由许多因素交互作用,不同因素以一定比例进行配合组成体系基本结构。完善的教育体系有助于最大限度发挥旅游教育积极的积极作用,当前我国旅游教育覆盖面很广,涵盖从高中专院校到高等教育(包括成人教育)等不同层级教育机构,但依然存在一定问题。例如:培养对象的层次分布不均、教育水平区域差异、教学内容及相关师资储备不足、学科课程设置等存在不科学、不均衡现象。从在校生数量上来说,目前旅游专业的本科生数量最多、职校生数目相当、中专生数量不足,在本科层次的课程设置上与行业实际需求偏差较大,因此调整层次结构、规范化结构体系对提升人员知识结构及整体素质都会有极大改善。
二、我国旅游教育未来发展展望
学术界对旅游教育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旅游教育教学实践的发展,在我国许多重点期刊开始出现针对旅游教育的分析,本文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归纳分析发现未来我国旅游教育的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深入展开。
首先,加强对旅游教育的理论研究,在不断完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深化研究内容,拓宽研究思路,革新研究方法,从教育研究邻域引入全新思路。其次,不断完善学科建设,为旅游教育的学科独立研究提供可能,旅游教学的展开与行业发展有着先天联系,需要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不断更新课程培养适用性强的专业人才。最后,在增加师资储备、优化课程设计、引进先进教学设备等方面积极做出改善,注重教育的内部质量和扩张模式,使现有教育方式与国际接轨,完成教学科研质量的有效提升。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