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R已成新风口?

2016-09-02李云蝶

财经国家周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头盔开发者虚拟现实

李云蝶

VR领域不仅出现了消费级产品,还开始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空旷的篮球场上,一只鲸鱼从地板中凭空跃起,带起一阵浪花,又重重砸向地面,消失得无影无踪,围观的人群发出一阵惊叫。

这一幕来自美国公司Magic Leap去年放出的一个视频,这项技术被称作MR(Mix reality,混合现实)。

7月13日下午,在科罗拉多阿斯彭举行的《财富》杂志科技大会上,Magic Leap 首席执行官罗尼·阿伯维茨和首席营销官布莱恩·华莱士宣布,这家成立整整五年没有发过任何产品,靠几段演示视频创造了37亿美元估值的MR公司,终于要开始生产首款“混合现实”产品了。

尽管作为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和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的结合体,MR概念听来陌生,但这是一个新的信号,在VR的基础之上,虚拟现实相关技术正在不断升级,并且开始产品化和产业化。

这可能是VR风口论的最佳例证。

VR元年进化论

如果说去年年底“虚拟现实”技术还处于爆发的临界点上,那么今年,VR已经迎来了爆发元年。异常活跃的产业链就是最好的证明。

无论是在PC时代还是手机时代,上游产业链永远相对沉寂,对于芯片、操作系统公司来说,他们的客户是B端硬件厂商,而非C端消费者。

然而,7月12日,显卡巨头英伟达的高管出现在了国内创业公司蚁视科技的二代VR头盔发布会上,并称“除了视觉计算芯片之外,还提供为VR开发者量身定做综合性的VRWORKS技术”,为游戏开发者准备的开发工具。

前者曾开发了世界首款移动超级芯片,并不断为视觉计算树立全新标准,而后者虽然只是一家VR领域的创业公司,却因为创立初期在知名众筹网站上众筹超过26万美元,打破了中国项目在海外的众筹纪录。

产业链愈加活跃的背后,是它的各个部分已经开始出现平台化趋势。

一方面,在上游产业链的显卡厂商中,一场以打造平台来进行队伍划分的市场争夺战已经开始。

今年年初,英伟达推出了一个名为“GeForce GTX VR Ready”的计划,给出一张能够运行VR的PC配置清单,凡是符合条件的设备都能获得“GTX VR Ready”的标签。表面上是告诉消费者哪些PC硬件可以玩转VR,实则是为了拉上众多PC、显卡厂商、电商、零售商、游戏厂商一起合作,抢先制定标准。

无独有偶,为了与英伟达抗衡,AMD也推出一项名为“Radeon VR Ready Premium”的认证标签,确保主机能够支持VR体验,开始争夺VR市场。

另一方面,在内容层面,主流VR厂商正在形成自己的开发平台,吸引软硬件开发者。

以PC端VR头盔两大巨头Oculus和HTC为例,前者打造了一个封闭的系统,而后者打造了一个开放的平台。

预计到今年底,Oculus开发平台上将拥有超过100款适配Oculus Rift头盔的游戏,尽管Unity、Steam VR两大游戏引擎开发商都表示兼容Oculus开发平台,但其中还有20款以上为其独占游戏。

反观与HTC合作开发出Vive头盔的Valve公司,聘请BitTorrent(BT下载)发明者布拉姆·科恩亲自开发设计游戏平台Steam,正是因为采用了完全开放的策略,使其成为目前最大的VR内容平台。

在VR发展初期,谁会成为最大的内容平台还不得而知,但尽可能多地借助大型分发平台的力量壮大自己的内容,是硬件厂商提升竞争力的方式之一。从去年的各自为营,到今年纷纷站队、形成平台化集体作战思维,VR正在慢慢形成一个体系。

下一步挑战

与VR行业的爆发式发展比起来,许多棘手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方面,VR的形态没有最终确定,很多标准制定无从下手。

目前的VR头盔分为三类,一类是PC头盔,以引爆VR行业的Oculus头盔为代表,索尼的PlayStation VR和HTC/Valve的Vive头盔都属于此类;第二类是移动式头盔(手机插在头盔里当显示屏),起源于谷歌的Cardboard,三星的Gear VR同为此类;最后一类是一体机,形似把手机拆碎了放到戴在头上的盒子里。

三者之中,一体机的价格贵于第二种,体验却差于第一种,性价比不高,定位有些尴尬。价格最高的PC端头盔虽能获得最好的体验,但由于对电脑要求配置过高,更适合游戏发烧友等小众爱好者。而移动式头盔是目前价格最低、也最容易上手体验的VR初始形态,反而成为了目前最为主流的体验形式。

然而,由于市场依然混乱,没有统一的交互形式、没有统一的交互系统、甚至没有硬件的指标限制,成了VR界的三大弊病。

另一方面,VR技术的很多核心问题无法解决。

目前,VR头显的硬件技术仍在不断完善之中,分辨率、可视角度、刷新率是三大性能指标,人体工学涉及用户佩戴舒适问题也异常重要。这些,才是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除此之外,虽然内容已经有了平台化的尝试,但在内容的生产方面,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我们现在有好多种所谓VR电影拍摄的一些解决手段,因为目前为止真正长篇没有任何一家做出来”,元力影业总裁杨璐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到底用什么样设备,用什么样的布光等,因为整个VR拍摄跟平常拍摄差别非常大,应用哪些设备做到哪些要求,这是整套标准,希望出两个作品以后产生这个标准。”

从去年的各自为营,到今年纷纷站队.形成平台化集体作战思维。

当然,尽管标准仍未确定,很多业内人士依然表现出了乐观情绪。

游戏媒体17173的VR执行总监毛周亮认为,VR将给整个游戏业带来一次新的生机——甚至是中国游戏超越国外游戏的机会。

“我很看好国内游戏厂商,可以在VR游戏内容生产上至少达到或者超越现在国外,现在大家处在同一个水平线、同一个起点上”,毛周亮指出,“从早期做端游,中国游戏厂商都在跟着韩国节奏走,到手游这个阶段,其实韩国已经做不过我们,不管游戏品质也好还是开发者数量也好,已经做不过中国,而VR时代开启后,则有可能让中国厂商抢在他们前面——因为中国有大量的游戏用户,也有很强的软硬件研发能力。”

当然,VR元年刚刚过半,各方面的不成熟还有情可原。

有人做过一个统计,PC行业从产品形态出现到定义标准经历了13年;而从IBM发明第一台智能手机到苹果出现定义标准经历了14年。就算把2014年脸书(Facebook)收购Oculus看作VR的萌发,至今也才短短两年。

至少,和只闻其声、不见产品的AR与MR相比,VR领域不仅出现了消费级产品,还开始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任何争论都无法再阻挡“虚拟世界”成为我们的新现实,毕竟,人类已经渴望它太久了。

猜你喜欢

头盔开发者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让学习更“沉浸”
便携的折叠头盔
“85后”高学历男性成为APP开发新生主力军
汉字戴头盔
16%游戏开发者看好VR
View Master虚拟现实显示器
时光减速头盔
创意头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