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秘诸城鸭嘴龙

2016-09-02孙佳凤陈树青张艳霞

生物进化 2016年2期
关键词:群居诸城骨骼

孙佳凤 陈树青 张艳霞



探秘诸城鸭嘴龙

孙佳凤陈树青张艳霞

诸城,作为白垩纪恐龙的重要栖息地,也是名副其实的龙乡,它在中国鸭嘴龙的发现与研究历史上,可以称得上是圣城“麦加”。自1964年至今,诸城已历经三次大规模的发掘,先后出土了数量庞大的鸭嘴龙化石,而对长着大大“鸭嘴”的诸城鸭嘴龙的群居生活研究则是解开鸭嘴龙生活习性之“谜”的重要环节。

诸城白垩纪恐龙世界复原图

诸城鸭嘴龙是群居生活的

诸城是中国出土晚白垩世大型鸭嘴龙类化石的重要产地,因先后发现巨型山东龙和巨大诸城龙而闻名遐迩。特别是始于2008年的第三次大规模发掘,出土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恐龙化石埋藏集群,包括:1.恐龙涧恐龙化石长廊,长500多米、均深30余米,曝露化石1万多块;2.恐龙涧恐龙化石隆起带,长300米、宽20余米,曝露化石3000多块;3.臧家庄恐龙化石层叠区,曝露化石3000多块。其中,恐龙骨骼化石90%以上都属于鸭嘴龙,包括股骨、肱骨、肋骨、胫骨和肩胛骨等,化石个体长度不等,大者几米长,短者几厘米。无数块恐龙骨骼化石大大小小、层层叠叠杂乱地堆积在一起。它们身首异处,如同一个合葬的大墓,异常壮观,估计有成千上万只鸭嘴龙当时就生活在现在的诸城。

大量同一种类的恐龙化石堆积在一处,充分证明诸城鸭嘴龙是群居生活的。另外,成群的同种恐龙的足迹化石和大量群居的巢穴化石也能证明恐龙是群居生活的。比如在诸城地区皇龙沟恐龙足迹化石点化石赋存层面上,发现了上百条跷脚龙相同方向、相同保存状态(深度)的行迹,说明跷脚龙是一种群居动物。

诸城皇龙沟恐龙足迹化石群,多条小型兽脚类行迹朝一个方向,显示这种恐龙是群居的

奇特的诸城鸭嘴龙群体组成

由于诸城发现的基本上全是鸭嘴龙的骨骼化石,只能根据骨骼特征合理的推测鸭嘴龙群体的特点。骨骼大小不能完全表明恐龙的年龄,但是根据股骨的大小可以推断出恐龙的个体大小。据此,中科院古脊椎所的恐龙专家对诸城发现的骨骼化石数量最多的恐龙涧化石长廊,选了一部分股骨标本进行了测量,发现最短的股骨化石长107厘米,宽15厘米,最长的一块长172厘米,24厘米宽。平均长度和宽度分别是149.8和22.0厘米。由于诸城化石点的股骨都保存的非常完整,提高了测量的准确性。

由于恐龙尾巴长度多变,跟头、脖子和身体的长度关系不大,而且诸城所有化石点的化石都是散乱分布的,很难确定诸城鸭嘴龙的长度。但是却能根据测得的股骨数据推算出鸭嘴龙的重量,推测出它们的平均重量为8.7吨。这些股骨的尺寸比任何已知的成年恐龙的股骨都要大或者一样大,表明这些股骨属于发育成熟的鸭嘴龙个体。虽然有极少的股骨只有1米长,也比其他鸭嘴龙体型大,也不太可能是未成年的恐龙。同时,恐龙涧化石长廊发现的骶骨是完全连接融合在一起的,说明骨骼代表的鸭嘴龙个体也都是发育成熟的。

综上所述,诸城发现的鸭嘴龙几乎全是成年的鸭嘴龙,这与世界上其他鸭嘴龙骨骼化石点和足迹化石点显示的群体组成明显不同。一些知名的化石点仅由幼年鸭嘴龙的集群组成或者由各个年龄段的成年鸭嘴龙和幼年鸭嘴龙组成。

为何诸城的鸭嘴龙群体组成是这样的呢?

未成年个体少见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化石记录的不完整;另一方面可能因为年幼的鸭嘴龙存在一个生长突增期,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年幼的鸭嘴龙就能长成成年的鸭嘴龙,由于未成年的鸭嘴龙容易遭到肉食恐龙的攻击,所以鸭嘴龙的一生中只有很短时间属于这种易受攻击的体型,这也就造成群体中80%以上属于成年鸭嘴龙,而未成年个体特别少见;再就是,未离巢和幼年早期阶段的个体与成年个体之间存在地域分隔。根据发现于湖北省西北地区与河南交界的淅川盆地西南部的上白垩统马家村组中段的标本,鸭嘴龙超科的骨骼化石和分散的恐龙蛋化石共存于同一层位,大部分材料属于未离巢晚期和幼年早期的个体发育阶段,而推测成年鸭嘴龙和幼年鸭嘴龙是分开的群体,随着幼年鸭嘴龙的成长逐渐加入成年鸭嘴龙的群体。

诸城恐龙涧恐龙化石长廊

它们是如何群居生活的

群居生活对于动物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如同现在群居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植食性动物一样,鸭嘴龙营群体生活可以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御敌害的能力。群居有利于它们在寻找“牧场”中的迁移,有利于及时地发现敌害和依靠群体的力量有效地防御敌害,有利于幼年个体的成长等等。总之,群体生活有利于其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恐龙的足迹化石和骨骼化石的埋葬情况告诉我们,植食性恐龙大都是营群居生活的,如蜥脚类、鸟脚类、甲龙类、角龙类和肿头龙类中的不少种类。雷龙和鸭嘴龙都过着有组织的群体生活,群体内部可能有带头的首领,幼年个体会受到成年个体的保护。肉食龙中的小型种类,如虚骨龙类常常成群地在一起栖息、觅食,像今天的狼群一样。而那些大型肉食恐龙通常不是群居的,因为它们处于食物链的最高层,本身数量少,群居的生活就意味着“龙”多肉少,不容易解决吃饭问题;另外大型肉食恐龙没有天敌,不需要通过团结的力量来保护自己。同样的化石证据还发现在美国德克萨斯州,那里发现了大型长颈植食恐龙行走时留下的化石足迹,分析显示出幼年恐龙的脚印是出现在恐龙群中央,两侧保留的则是大型恐龙的足迹。任何肉食恐龙要想抓到没有防御能力的幼小恐龙,就得先突破大型恐龙的防线。是不是诸城鸭嘴龙群体也是这样的呢?虽然在诸城没有发现鸭嘴龙的足迹,不能明确确定鸭嘴龙队伍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但是由成年鸭嘴龙构成的诸城鸭嘴龙群体中还是有大有小、有强壮也有老若病残,群体行动时,应该和生活在得克萨斯的大型长颈素食恐龙一样,成员间明确分工、互相帮助、团结合作。

诸城恐龙涧恐龙化石长廊

鸭嘴龙数量庞大广泛分布的原因

鸭嘴龙的身体结构特征为后肢比前肢强壮,后肢通常用于奔跑,并以粗大的尾巴平衡身体;埋头啃食植物时,长以四肢行走。它们最主要的特征具有鸭子一样的嘴巴,前部有角质喙,用来啄取植物枝叶及果实,后部两侧颌骨上长有许多牙齿,牙齿数量可达成百上千,通过骨组织牢固地连在一起,形成搓板状的切磨面,即使是较坚韧的多纤植物枝叶,也足以将其切碎磨烂。这也许正是它们特别适应于白垩纪晚期的生态环境的原因,因为,到了白垩纪晚期的时候,地球上柔软的蕨类植物已经衰落,而多粗纤维的、较硬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已经开始成了地球植被中的优势类群。正是因为鸭嘴龙独特的身体结构特征和群居生活等生活习性使鸭嘴龙科恐龙成为白垩纪演化最成功的恐龙类群之一,数量庞大而分布广泛。在一亿年前的白垩纪晚期,鸭嘴龙在吃植物的恐龙中约占75%,那时正是恐龙发展的顶峰时期,化石广泛分布于在亚洲及北美洲等地,在中国除山东诸城外,内蒙古、宁夏、黑龙江、新疆、四川等地均曾发现不少鸭嘴龙化石。

7000万年过去了,地球上的景色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虽然那些威风凛凛的大家伙们如今已经不在了,不过,化石记录是揭开地质事件的神秘面纱,通过化石记录,依然能看到诸城鸭嘴龙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场景。随着更多化石记录的发现和研究,关于恐龙王国的众多未解之“谜”将会被一一解开。

猜你喜欢

群居诸城骨骼
早期恐龙过着群居生活
喜欢群居的动物
做家务的女性骨骼更强壮
喜欢群居的副栉(zhì))龙
别和诸城恐龙聊梦想
三减三健全民行动——健康骨骼
《麦霸英雄汇》“记歌词”的诸城之战
骨骼和肌肉
诸城发现纤角龙类新属种化石 获名“诸城坐角龙”
胶东诸城大规模恐龙足迹群埋藏与恐龙迁徙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