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规矩(十八)
2016-09-01刘一达
刘一达
客套
客套,是指老北京人待人接物的客气套路,或者说是礼仪套路。这些套路是经过若干代人,上千年光阴的浸染,受到世俗民风的淘洗和历练而形成,以至于墨守成规的。因此,这些客套也是非常有“生命力”的。
客套之所以被视为一种规矩,因为很多时候,您必须得按这些客套办。尽管您会觉得有些客套是一种虚伪,或是繁文缛节,并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但您不这么办,就会受到人们的指责。
比如您到朋友家做客,或者朋友到您家做客,本来您和您的朋友有急事儿要商量,但您二位不能一见面就谈事儿,先得寒暄一番。从进门到落座儿,从上茶到开始说正事儿,这当中要说许多的客气话。这些就属于客套。您的事儿再急,这些客套话都不能省略。这就是规矩。
再比如,您跟同事或者邻居,抑或是什么人吧,总之,因为什么事儿,有了碴口儿(矛盾),当然彼此心里都有怨恨,甚至结了仇。但是在公开场合,您二位见了面儿,走了一个对脸儿。按北京人的客套,这时,彼此要互称“爷”,面带微笑打招呼。
也许扭过脸去,彼此要骂娘。但在公众场合,您必须要维护对方的面子,当然,对方也要维护您的面子。
毫无疑问,有些客套是束缚人的,但必要的客套,有时也能缓解内心纠结的矛盾。
看人下菜碟儿
您要是把“看人下菜碟儿”,理解为吃饭的事儿,学问就窄了。其实它后头还有一句呢:“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所以说“看人下菜碟儿”只是一句形容词,它的主要意思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为什么说看人下菜碟儿是北京的老规矩呢?这跟北京是几朝古都有关系。因为是皇都,北京的老百姓,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生活,自然,比其他城市的人见多识广。平时人们在社交场合接触的各色人等非常复杂,而且南来的北往的,当官的为宦的,杂陈于民间,让人际交往错综复杂。
北京人重视礼数,在待人接物时,谁都不敢怠慢,因此,必须要看人下菜碟儿,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否则,得罪谁都担待不起。所以,当长辈的从小就教育晚辈,懂得这个规矩:看人下菜碟儿,不能不知深浅,乱弹琴。
要做到看人下菜碟儿,首先要察言观色,弄明白对方的身份和兴趣爱好。比如对方是没念过书的白丁(文盲),您跟他聊孔夫子的《论语》,就文不对题了。对方是个花把式(园艺师),您跟他聊厨师和灶上的事儿,也不合适了。这些倒还无伤大雅。关键是了解对方的心态,避谈对方的短处。比如对方家里刚死了人,心里正难过,您就不能再谈让他伤心的事了。再比如对方有过前科(蹲过大狱),这当然是人家的隐私,您在聊天的时候,就要避开这些话题。
看人下菜碟儿,常常让有些人认为,这是北京人的圆滑,是“京油子”的体现。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持这种观点的人,恰恰说明自身的浅薄。
首先,看人下菜碟儿,跟见风使舵、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是两码事儿。其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做的恰恰是投其所好,看人下菜碟儿。
比如您请朋友到饭馆吃饭,朋友是广东人,不喜食辣,您却偏要给他上四川菜,这不是有意跟他过不去吗?再比如您的老父亲八十多了,牙口不好。吃饭的时候,您非要给他贴饼子、炸丸子,这不也是难为他吗?要想让他们称心如意,您必须得根据他们的所好下菜碟儿。
因此,北京人把看人下菜碟儿作为一种礼数,当作一种规矩,还是有道理的,也符合生活规律。
话到礼到
话到礼到,是北京人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北京的老规矩。有人说,北京有些老礼儿是说出来的。此言不假,要不怎么说:话到礼到呢!
在北京人的生活词典里,有些话没跟上或者没到位,就意味着“礼”没到那儿。
比如您跟着长辈或领导一起出行,他们上了岁数,在下台阶时,您关照一句:“您要加小心,慢着点儿走。”跟他们分手时,见他们手里拎着东西,您过去说:“您瞧,真是过意不去,还得让您自己拎着。用不用我帮您拎一会儿?省得您自己受累了 。”
这就是话到礼到。尽管您没上前搀扶他们,但您的话到了,让他们听了心里舒服。
其实,了解北京人的都知道,北京人但凡自己能干的,绝对不麻烦人。所以,您说过去帮忙也好,搭把手也好,准知道这是客套,人家不会让您扶,也不会让您帮忙拎。但您的这番话,就是礼。让人感到是一种体贴,一种温暖,同时,也是一种慰藉。
所以,您在日常生活中,千万不要吝惜语言,该说的话,一定要说到,这才是有礼有节,落落大方。
正事儿要坐下说
在日常生活中,站着说话和坐着说话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站着说话,除了正常的礼仪礼节之外,给人的感觉是应酬、急促、匆忙、敷衍等。相反,坐着说话,则郑重其事,庄重严肃,给人的感觉是沉稳、踏实、从容、坦然。
所以,北京有个老规矩,站着说话是寒暄,坐着说话是说事儿。凡是有正事要说,一定要找个地方坐下。即便是您在马路上,跟朋友见了面,要说正事,也要在路边找个台阶什么的,坐下慢慢儿说。
为什么要有这么个规矩?一、这是一种礼节,体现了彼此的互相尊重。北京人认为,坐着谈事儿才规矩。
二、体现了北京人办事儿的认真。北京人有句话叫:有话好好儿说。好好儿说就是慢慢儿说,不能着急忙慌,这叫拿要说的事儿当回事儿。
三、坐下说话,才能心平气和,尤其是说那些疙疙瘩瘩、掰不开镊子(不好办)的事儿。坐下说,能缓和一下气氛。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