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锦绣乾坤苏绣书画绣绣艺辨

2016-09-01

紫禁城 2016年8期
关键词:苏绣针法刺绣

于 颖



锦绣乾坤苏绣书画绣绣艺辨

于颖

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古代服装染织绣工艺

苏绣作为一个以地域命名的绣种,成名于清代,列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之首。苏绣发源于苏州吴县,其绣艺特点可以概括为「平、齐、细、密、和、光、顺、匀」「平」指绣面平整;「齐」指花样边缘齐整;「细」指绣线劈丝细,刺绣用针细;「密」指排针紧凑,不露针迹;「和」指设色雅致,过渡自然;「光」指丝理通透,折光效果明媚;「顺」指丝理旋转自如,掺套晕色规矩;「匀」指劈丝均匀,排针疏密一致。以上苏绣绣艺特点总结于清代,主要总结自苏绣日常绣品。然而,自明清直至近代,苏州一带的绣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明代主流的书画绣绣艺传承自宋元时期;至明末清初时,顾绣与苏绣间的密切关系促进了苏绣的发展,甚至延及清末的苏绣与周边南通、常州的刺绣绣艺;直至近代,苏绣绣艺又发展出了新的绣艺「乱针绣」。这一系列绣艺并不能归统到以上八字(「平、齐、细、密、和、光、顺、匀」)之中。

对这些苏绣绣艺的辨析有着相当的难度,一直以来各方鉴赏者都被以下问题困扰着:明代苏绣与清代苏绣绣艺如何辨析?清代苏绣和顾绣的绣艺如何分辨?清末著名绣女沈寿的画绣绣艺的起转是怎样的?仿真绣和乱针绣的用针理念是如何区分的?什么可以算作是好的书画绣绣艺?

有关苏绣的一些基础知识

日用绣与欣赏绣的区别

要搞清楚以上的问题,首先要弄清苏绣的分类。苏绣按用途分可分为两种:日用绣与欣赏绣(书画绣)。日用绣,顾名思义,就是用于日常生活的纺织品,如服装、床上用品等,图案常见花鸟或吉瑞纹样。欣赏绣常见以针线描摹书画作品,有摹拟名作的书画绣,也有各式的风尚祥瑞图。日用绣的地方特色鲜明,特点除之前提及的八字外,还常见「水路」的运用。「水路」的运用始于清代中晚期,是指刺绣中如果遇到花瓣重叠、叶片交互、枝茎分歧时,在其突显的地方留一线空白以露出绣地。这一线空白的绣地即所谓「水路」。水路使绣品图案之间产生间隔,突出了层次,但同时也破坏了图案的艺术性,使得绣品图案「匠气十足」(水路是不应当出现在欣赏绣作品上的,偶有出现,当是一些不了解画理的绣工的作品)。「匠气」的日用绣是不能用绣艺来辨析的,只能称其为「针法」,所绣也仅仅可称之为花样或者图案,只有欣赏绣才能以「绣艺」论高下。

所谓绣艺,包含三个层面:首先是绣者对绘画艺术的理解深度,绣者虽不一定能执笔画名画,但必须理解绘画艺术,如此才能绣出绘画的效果;其次是绣者的刺绣功底,即劈绒和运针的能力能否绣出「齐、平、匀」的针迹、能否自如控制好丝理(蚕丝折射日光产生的定向折光而形成的明暗变化规律);最后是绣者画、绣结合的能力,即将刺绣提升到艺术创作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为灵活多变的针法的衍生或一种针法的多样化应用。

抢针

接针

掺针

钉线绣

施针

滚针

施毛针

齐针(斜缠针)

旋针

苏绣中常见的针法

书画绣的绣艺,在针法上仍然是以日用绣的针法为基础,几乎所有的针法都能在日用绣中找到。所以在讨论书画绣的绣艺之前,先要了解苏绣中常见的一些针法。

明清时期,苏绣以苏浙一带形成的清新秀雅的绣风而闻名,简单地说就是以劈线、纤绒而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绣品。苏绣运针讲究平整、匀薄,至清代发展出多种针法套路(见于丁佩《绣谱》、沈寿《雪宧绣谱》,由于艺人师承不同,名称略有不同)。

苏绣中常见的针法按用途可分四类:一、表现宽窄不同的笔画线条:接针、钉线绣、滚针、齐针(斜缠针)和旋针。

二、表现层次面积:抢针、掺针、套针、施毛针和施针。

打籽

扎针

编针

网绣

松针绣

冰纹绣

三、表现凹凸立体感:铺针和肉入针

(李娥英在《明绣韩希孟册复制体会》一文的论述中称其为「高绣」)。

四、表现表面纹理:打籽、扎针、编针、网绣、松针绣、冰纹绣和锦纹绣。

明代书画绣的针法局限

明代早期书画绣藏品很少见,能见者皆为定制用的礼佛品。上海博物馆藏大明成化七年《安喜宫施佛图》即为皇家定制的礼佛祈寿苏绣。

该图由上中下三段式构成,上部绣有一顶华丽饱满的华盖,顶上绣一颗大法珠,四方各绣一颗小法珠,盘长系带飘摇,璎珞彩坠闪耀,锦缎宝带层层叠叠,显示出施主供养者地位身份的显耀。中间为一对竖牌匾和彩莲,牌匾内绣「大明成化柒年拾壹月初贰日恭遇」和「萬寿圣节安喜宫施」蓝底黄字款。下部为释迦牟尼佛禅定座像,佛像内穿青衣,外披红色袈裟,盘坐于藏青莲花座上,佛像身后立圆形背光,外有五彩祥云衬托。释迦牟尼佛神情安详,目光炯然,左手结禅定印,右手结伏魔印。绣地为大红暗花绫,画面主要绣法为压金彩绣,即在每个绣好的单独图案轮廓上以钉上圆金线的方式进行勾勒,使得画面整体鲜艳华丽,主题突出。

明成化七年 压金彩绣安喜宫施佛图轴纵九三·二厘米 横三一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压金彩绣出现于晚唐五代,通常表现为在平针绣图案上以钉针固定金线(即压金)的方式勾边。宋元时期,压金勾边已经不能满足贵族的审美需求,开始直接以圆金线在绣地上盘出图案,并用另一种同色或相近色的细线垂直固定盘线,形成图案,故而压金彩绣又称钉金绣或平金绣。

《安喜宫施佛图》的每一个图案的主体针法为抢针。抢针(见一○○页图)以齐针分批前后衔接刺绣而成,丝理方向一致,每批头尾相接,层次清晰。抢针于晚唐时出现,是平针绣初现时的主要针法,常用于表现花瓣、叶片等颜色发生变化的部分。抢针绣出的短绣线排列整齐,首尾交错,呈现参差状,如短兵相接,所以《雪宧绣谱》中又称「戗针」。这种针法的特点是相邻两批绣线交叠处因针脚整齐而形成的无法消除的棱突。宋元时期抢针针法已甄纯熟,劈丝纤细密实,针迹更为短小,批次排列匀密。虽然借助苏绣劈绒法将绣线多次分股,达到细若纤毫,又尽可能缩短针距来减弱色线过渡产生的生硬感,但抢针绣出的绣品风格仍然难以跳出日用绣「图案化」的针法局限。

清代苏绣与顾绣绣艺的区别与联系

书画绣彻底走出图案化的针法局限始于顾绣的诞生。

压金彩绣安喜宫施佛图轴局部所见抢针与掺针

顾绣,诞生于明代晚期的上海县,自诞生于顾氏家族之日起,便受到了当时文化名流的褒扬,盛名远扬。顾绣与苏绣关系密切,可以说,顾绣是在苏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顾绣成名之后,苏浙一带绣者受其影响,纷纷追仿。在追仿过程中,顾绣的绣艺直接由作品影响着苏绣绣艺的发展,甚至仅由口头传诵的针法的理解来引领着苏绣绣艺的变化。顾绣最终以优质的书画绣作品得到了清代宫廷和贵族的偏爱。

有人发出疑问:苏绣和顾绣相比孰高孰低?二者到底有何区别?笔者的回答是:二者其实没有可比性,但二者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苏绣是顾绣的基础,顾绣影响苏绣在书画绣艺术领域的绣艺发展。有些名为顾绣的织绣作品,虽用了当时苏绣的各种绣法,但只有「形」而没有「神」。我们不能说这些织绣作品是顾绣,只能称其为苏绣。

顾绣和苏绣的联系

顾绣绣艺中有苏绣针法的基础,同时顾绣又发展了苏绣的针法,反过来对苏绣产生深远的影响。

顾绣的绣艺传播到周边地区以后,与当地的刺绣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地区风格,实现了苏绣的「地方化」。举例来说,顾绣中的掺针针法传入吴地后,绣者将细洁平服的审美情趣融入其中,将掺针针法改良成较易掌握的两种针法平薄的擞和针和厚实的散套针。这两种针法都是在一个平面上分批刺绣,前后两批之间有颜色、长短以及位置穿插的变化,从而达到自由表现色彩过渡和明暗变化的效果。

那么,顾绣中的掺针又是怎样的?又有着怎样的特点?

掺针(清代沈寿在《雪宧绣谱》中称为「羼针」,「即长短针。因其长短参错互用」,「羼」通「掺」,掺和混用之意)出现较早,它的出现正可弥补前文提及的抢针的劣势。抢针到掺针的过渡时期应当在宋代至明早期,宋代传世书画绣作品中非典型的掺针针法出现于两批抢针的相接处(朴文英《刺绣史上

的里程碑宋代刺绣》一文中举辽宁省博物馆所藏宋代书画绣作品中出现的掺针例子,在文中被称作套针)。前文提及的大明成化七年《安喜宫施佛图》也沿用了这种掺针技法:通过相邻的不同色彩的两批抢针在相遇边缘参差不齐、互有穿插的绣法,使得边界模糊、色彩混合,从而达到色彩自然过渡的效果。

掺针是明代顾绣摹画的主要针法,其绣出的笔墨线条灵活、色彩和顺的优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并沿用至清代。然而,清中期之后,书画绣风格趋向于吉瑞装饰而离纯艺术的审美情趣渐行渐远。此风尚推崇的刺绣技艺开始向程式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套针逐渐替代掺针成为书画绣的主流针法(套针作为主要针法在书画绣中使用要晚于掺针,但并不是说套针作为针法出现要在掺针之后。从其他类别的绣品来看,套针和掺针的发展当是同时进行的,只是写生要求很高的书画绣倾向于以掺针为主要针法)。然而,当审美情趣又发生回流的时候,比如清代的沈寿在揣摩顾绣之后,在其作品《柳燕图》中又将掺针重新使用并对其进行了改良,其后人在南通刺绣中继承了这种针法。而在苏绣中,掺针最终被改良、简化为擞和针。

清康熙 顾绣竹林七贤图轴纵一二九·三厘米 横四四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明 韩希孟 花卉虫鱼册之「湖石花蝶」局部上海博物馆藏可以看到画面中的花朵是使用掺针与露地色结合的绣法

清 沈寿 柳燕图轴纵九七·五厘米 横三五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顾绣针法中的施针也同样如此。施针源于苏绣中的施毛针(以单层稀针成排刺绣于绣面之上),在宋代传世织绣作品中专用于绣鸟类毛羽的边缘。苏绣中的鸟类,常见用较羽片用线更细的劈丝以施毛针加绣于鸟羽边缘,使所绣鸟羽呈现出羽绒飘浮的真实感。顾绣以施毛针为基础创新出了施针(多层稀疏针迹按需分层刺绣,以缪瑞云绣竹石人物花鸟合册之「松鼠葡萄」中松鼠的绣法为典型),每一层绣线长短参差,逐步加密,直至绣完(经对比和请教李娥英老师,本文所言施针,应该是李老师所说的施套针)。

顾绣针法并不是对苏绣针法进行本质上的改变,而是在苏绣针法的基础上对一组平针与另一组平针的叠加关系进行改变。正是绣法上出现了层叠关系,才使刺绣由单一平面的穿插关系,发展到了多层次的立体层面上的关系。针法层叠组合使用的绣法实为明代顾绣在针法技术上实现的突破。这类针法在缪瑞云绣册中初现,在韩希孟的作品中登峰造极。韩希孟在绣《鹿图》中鹿的身体时,为表现其多毛色和皮毛质感,将鹿身上的不同毛种,如粗长而硬挺的深色背毛与腹部保暖的松软、纤细的浅色绒毛用施针绣,使毛皮的表现更具层次感。

顾绣与苏绣的本质区别—审美情趣的不同

如果简单地区分苏绣和顾绣的针法差异,可言苏绣执着于套针(包括单套、双套、散套和集套等),其应用受制于苏绣的精要准则「齐、平、匀」,达到「精细雅洁」的审美情趣。而顾绣则不拘一格,随心所欲,只求脱俗的气息,所以其钟爱的针法就两种掺针和施针。这两种针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可旋可转、可长可短,可疏朗也可细密,可平铺也可叠加,再加上劈丝的粗细不一,绣出的画作在针法上无拘无束,却能达到刺绣如画的境界。不仅如此,顾绣名家(如缪氏和韩希孟)还能随心所欲地利用画笔所不能及的丝线特质丝理,通过自然光经丝线折光,变换出明暗不同的色调,使得画面栩栩如生。令观察者可因不同的角度而欣赏到不同的景象。

苏绣与顾绣,两者追求的审美情趣不同,不可一比,只可求本溯源地了解它们的差异。

沈寿与「仿真绣」

说到苏绣书画绣大家,不能不提及清末苏州出现的一位著名的绣者沈寿。沈寿原名雪芝,字雪君,号雪宧,别号天香阁主人。沈寿起初也是跟姐姐沈立学习苏绣针法来绣花样,后来学习书画绣。雪芝二十岁结婚,丈夫余觉(名冰臣,又名兆熊),浙江绍兴人,后居苏州。余觉出身书香世家,能书善画,经济条件也颇好,婚后夫妻俩一个以笔代针,一个以针代笔,画绣相辅,相得益彰。光绪三十年(一九○四年),慈禧太后七十寿辰。余觉敬献《八仙上寿图》和另外三幅《无量寿佛图》而得慈禧赞赏,赐亲笔书写「福」「寿」二字,分赠余觉夫妇。从此,沈雪芝更名沈寿,余觉也改名余福。再之后,沈寿留洋日本后接触了西洋画,并研究日本的刺绣和绘画艺术,回国后被任命为清宫绣工科总教习,并自创「仿真绣」。

明崇祯 韩希孟 宋元名迹册之「鹿图」纵三三·四厘米 横二四·五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沈寿的「仿真」实质上是顾绣「摹真」理念的衍生,这也是她对于西方绘画稿本进行刺绣的再创作。仿真绣在针法上和顾绣相似,掺针和施针在用法上更广泛地以旋针展开,使得绣面更具有立体的效果。这源于沈寿所受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所追求的是光影和空间的表达。仿真绣在针法上并没有放弃传统苏绣针法,这与后来的「乱针绣」不同。民国时期杨守玉创造的乱针绣基本放弃了传统苏绣针法,而选择与顾绣施针原理相类似的排针,利用针与针的相互交错、相互干扰的折光效果,形成晕色杂色的绣面风格。这种用针理念可以近似理解为油性彩铅笔的路数,也就是说以针线代替油彩细细摹画。所以乱针绣更适用于绣油画稿本。

沈寿的「仿真绣」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从《雪宧绣谱》的字里行间中可以体会到沈寿对传统针法所表达的审美情趣的热爱和执着,也流露出其对未能达到油画稿本效果的迷茫。她不能「破」丝理的道义,所以就不能「立」可以表现油画质感的刺绣针法。沈寿自家进退两难的立场影响了她绣艺的发展。

清 顾绣东方朔盗桃图轴及局部纵一〇七·五厘米 横四三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好」的书画绣绣艺合适的搭配与艺术性的追求

在辨析了苏州书画绣绣艺的起承转合之后,就会面临一个问题:如今的苏绣品种孰优孰劣?哪种针法最好?笔者认为是各有所长。书画绣应依照稿本来配以针法,比如稿本是宋元画,那么仍然是顾绣针法最能表达画意;稿本是彩铅素描、油画一类,那么乱针绣的针法最能表达效果。

苏绣书画绣名作以后还会有吗?这不能问刺绣者,也不能问研究者。书画绣早已步入了艺术的殿堂。我们期待的不仅仅是刺绣品,更应该是艺术品的诞生。

清 苏绣十一面相观音像轴故宫博物院藏

猜你喜欢

苏绣针法刺绣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苏绣,“秀”出奇迹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清新唯美的刺绣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刺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