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北漂”的涉腐惊魂:我傍的“首长”是贪官(上)
2016-08-31远方
远方
16岁时,他便失去了双亲,为了扛起养活弟弟妹妹的重担,生活依然难以为继时,他扒着货车进京讨生活,成为一名少年京漂!十年,他在北京硬生生地实现了完美的命运逆袭。成功的巅峰之上,他交结了权贵,想挤进权利圈子赚更容易的钱,事情会真的如他所愿吗?
北漂少年扒车进京:要为弟妹讨生活
2016年1月中旬的一天,正在检察机关接受调查的张岩华当着检察官的面忏悔时,哭诉着自己作为京漂的不易——
张岩华命运多舛,他的父母是辽宁省建平县一个偏僻乡村的农民。张岩华是家中的老大,他下边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
1997年,张岩华15岁时,父亲张志国农闲在县城一家建筑工地打工,不小心腰椎骨摔断,从此长年卧病在床。家里的重担一下子都落到了母亲的肩上。母亲一年后因劳累过度,竟患了严重的肝硬化,在用中药治疗了半年后,最终带着对三个孩子的不舍撒手人寰。受此打击,父亲张志国觉得自己长年卧床拖累了孩子,竟然在一个夜晚给张岩华偷偷留了封遗书,而后服药自尽!那是张岩华最悲痛的时刻,一年多的时间内,父母走了,留下不少为治病留下的债务。面对着12岁的弟弟和9岁的妹妹要活命要吃饭,张岩华知道,自己必须撑起这个家!张岩华原本学习优异,但为了弟弟妹妹能够读书,他含泪辍学回家务农。
2000年春天的一天,同村一个高考落榜青年赵明从北京打工回来探亲。赵明讲起北京的繁华,让张岩华听得入了迷。他问赵明,像我这样,去了北京能不能找到工作?赵明笑笑说,北京那么大,用人的地方多了去了!那一刻,张岩华动了心。他也要去北京闯一闯。下定决心后,他将弟弟妹妹托付给邻村的姨妈,而后一个人来到村边的加油站,深夜里,他包中带着煎饼和咸菜,趁一辆挂着北京牌照的长途货车司机下车加油之机,爬上了这辆货车,将自己藏在帆布之下的货物之中,饿了就啃口煎饼。第二天晚上,他终于来到了梦想中的北京!
张岩华从小到大,连县城都没有去过,繁华的首都,从未见过的高楼大厦,川流不息的车流。他不知道向哪里去,茫然地在街上游荡。他走了一天,打听了几家小餐馆,在得到不招人的答复时,张岩华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只要给口饭吃就行。白天,张岩华走在大街上找工作,晚上,他就寻找可以避风的桥洞过夜。北京的春天,夜晚的寒风依旧很冷,他瑟缩着抖成一团,他知道,自己只有闯出一条路来,才能给弟弟和妹妹更好的出路!
北京的建筑工地很多,张岩华找了很多家,由于长期营养不良,17岁的张岩华只有1.6米,40多公斤。包工头看着他单薄瘦小的身材,觉得他根本就不是干活的料。三天后,来到了中关村附近,发现这里有一家简陋的洗车店,他门前立了一个小牌子,正在招洗车工。张岩华惊喜地赶紧上前询问,老板说,没有底薪,洗一辆车10块钱,提成5块,店里只管一顿午饭,没有住处。张岩华的眼睛亮了,因为店里有一顿免费的午餐!有了这顿饭,他就可以在北京活下去。
就这样,张岩华成了一名洗车工。白天,他不辞辛苦地将每一位客户的车洗得干干净净,连挡风玻璃下面落进去的落叶,他都打开引擎盖,清理得干干净净,客户们对这个小伙子的一丝不苟非常满意。晚上,他就住在附近的一个桥洞子里。第一个月,他拿到了1000多元工资,除了给自己留点必要开销,其余全部寄给了弟弟妹妹。为了节省生活成本,午餐时,张岩华总是揣起两个馒头,下班后带到住处当晚饭。张岩华很珍惜自己的工作,尽管待遇不高,他把每一个客户的车擦得都能照见人影。因为他深知,只有客户满意,自己才能在北京生存下来!有一名住在附近的儒雅知识分子模样的中年男人,开着一辆白色捷达轿车,经常来这里洗车。他觉得张岩华洗得特别用心,每次总是点名让他洗,如果张岩华在忙,他宁可等待。
熟悉之后,张岩华才知道,这名中年男子姓王,是中国人民大学(以下简称人民大学)的教授。王教授看他一脸稚嫩,就问他为什么不读书出来打工,张岩华把自己家庭变故讲给了王教授。王教授听完感慨不已:“想不到你的命运这么坎坷,你想过你的人生将来的发展吗?你只有自己趟出一条路来,才能解决你老家的弟弟妹妹!”张岩华一脸茫然,忙向教授求教。王教授告诉他说:“你现在白手起家,若想在北京立足,有三条路,一是学外语,二是学开车,三是学电脑。这三样,有一样学成了你就能有一碗饭吃,否则你永远都无法立足。洗车,也只是一份临时工作,你不可能一辈子都洗车,靠这个你也无法改变你的处境。”王教授的话让张岩华深思,学英语,他没基础,也没时间;学开车,学了也没有车开,何况考驾照还需要一笔钱,这样只剩学电脑一条路了,但是他也交不起学费,每月的工资,他还要汇给弟弟妹妹们做生活费和学费。张岩华感到深深的无奈。王教授看出了张岩华的难处,告诉他别着急,他帮助他慢慢想办法。王教授也是辽宁人,与张岩华是老乡。张岩华为了弟妹来京打拼的事,深深震撼了他,他决定帮助张岩华。
霓虹灯下的奋斗,穷小子的富豪炼成记
四个月后,王教授来洗车时告诉他,人民大学开办了一个电脑培训班,面向社会招生,他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来上课。张岩华叹口气说手中没有钱交学费,王教授告诉他,招生时有一少部分免费名额,考虑到他的特殊情况,他已经争取到了这个指标,费用全免,连教材费都免了!课前课后,张岩华帮助打扫一下卫生,收拾一下教室就可以了。直到这时候,张岩华才知道,王教授是人民大学计算机系负责招生的领导。
毕竟不能长期住桥洞,那样也不安全。收入稳定后,张岩华和几名同事在双榆树附近合租了一间地下室,地下室租金本身很低,合租就更便宜了,张岩华好歹有了栖身之处。他周一到周五擦车,周末请假到附近的人民大学上课。这个培训班面对的是社会青年,一般都是高中毕业,但张岩华初中都没有学完,很多英语单词他看不懂,也记不住。
上完课,为了巩固知识,他怕吵着大家,半夜时分就跑出去到街边路灯下面学习。靠着一股刻苦的劲头,两年后,张岩华几乎以最高的成绩毕业。这时,一般百姓家庭刚刚兴起了电脑热,人民大学又正式办起了面向社会的计算机培训学校,成绩优异的张岩华报名应聘,被录用为计算机培训学校的老师。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洗车工到计算机培训老师,张岩华终于可以在北京站住脚了。
三年后,因电脑知识已经普及,学校停办,张岩华面临失业危机。王教授问他下一步怎么办,张岩华想了想说:“我想去中关村闯一闯!”
在计算机学校任教师期间,张岩华作为计算机老师,需要经常到中关村进电脑配件和耗材,对整个中关村的电脑市场都非常了解。张岩华当老师后,除了授课,他业余时间又自学了硬件方面的知识,他已经是电脑组装维修的专家。2006年的中关村,是名副其实的计算机产业一条街,他敏锐地嗅到,中关村藏着巨大的商机!那是一个电脑刚刚普及的年代,市场需求量远远超过供货量,电脑供应十分紧张。张岩华凭借自己做计算机老师时积累的人脉关系,找到北京市一家电脑厂商,虽然有朋友关照,但对方告诉他,进货量可以多给一点,但他也必须排队,不然不好管理,别的客户也不服气。
2006年7月的一天,张岩华凌晨1时就来到厂家门口排队拿货,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他的前面已排了几十个人,张岩华没有泄气,当天晚上,他吃完晚饭就排在了厂家门口!张岩华将进来的电脑,雇车拖向中关村,再批发给中关村的电脑零售商。张岩华每天都在奔波,销售高峰时,一天销量近千台,当天进货就会全部销出,一台不剩,一天的利润就高达十多万元!到后来,张岩华买了一辆小货车,专门拉货。他就这样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获得了成功!很快,张岩华在中关村租了店面,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经销电脑配件及软件,并提供各种维修服务。张岩华既当老板又当员工,从进货,到售货,一直到售后服务,张岩华都亲力亲为。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顾客的需求。
2008年,一名容貌靓丽的女孩走进了张岩华的店里,她是北京工业大学的大四女生,叫高媛媛。她出生于浙江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大四上学期,她来中关村是想找一家店实习。
高媛媛对中关村不熟悉,冒昧地闯进了张岩华的店内。张岩华欢迎高媛媛来店实习,并亲自给她传授电脑组装、维修方面的技巧,并介绍各种常用软件的优缺点。在两个多月的实习中,高媛媛对张岩华的热情豪爽很感动,也了解到了张岩华的传奇经历,更对他勇于担当、抚养弟妹的大义精神无比钦佩。这一年,张岩华的弟弟张岩松在天津一所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刚刚毕业,正准备攻读研究生。张岩华的妹妹张岩萍刚刚考到北京师范大学。也正是这么多年一直为了弟妹在拼命打拼,张岩华才一心扑在了事业上,从来没有考虑过个人感情,致使他26岁依然是孤单一人……高媛媛爱上了张岩华,张岩华也喜欢这个聪明细心的女孩,但学历低的他把这份感情压抑在心底,直到有一天,高媛媛主动向他表白,他才欣然接受,两人最终牵手。2009年,高媛媛毕业,选择留在北京,和张岩华一起打拼,两人幸福完婚。第二年,高媛媛就生下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儿子。
随着电脑的热销,市场渐趋饱和,利润也大不如前。2012年张岩华又敏锐地发现由于电商的快速兴起,直接带动了快递业,快递业在全国迅猛发展,张岩华和国内一家快递公司谈判,承包下了北京南片几个区的业务,成为该快递公司北京一家分公司的老总,分公司的年利润达到五六百万元。
快递公司业务刚开始时,张岩华同员工们一道,白天分派快递,晚上装拣快递,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在多家快递公司残酷竞争的格局中,张岩华的公司最终打开了局面。张岩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俨然已经成为京城一名年轻的富豪!
成功巅峰不满足,结识“首长”欲闯进新天地
2014年,张岩华已然是两个公司的法人,年利润近千万。但张岩华仍没有满足于现状,已经成为年轻富豪的他想挤入京城的权利圈子。
2009年,张岩华和高媛媛结婚时,是提前一年在北四环知春路附近买的商品房,那时的房价才一万多,到了2014年,房价已经涨到5万多一个平方,张岩华真真切切地认识到,北京的土地才是寸土寸金,北京的房子才最值钱!看着在北京搞房地产的那些颐指气使的大老板们,张岩华有些不服气,别人能做的生意我为什么不能做?他跟一些要好的朋友探讨,这才略微知道了一点内幕,在北京拿地是很困难的。
从2014年开始,张岩华开始注意与房地产有关的消息,也开始结交一些搞地产开发的朋友。每周的周末,是张岩华的小朋友圈固定相聚的时候,有时喝酒,有时打麻将,有时也相约开着车去北京西北凤凰岭一带去爬山,搞些户外活动。这个小朋友圈是张岩华特意组建的,大部分都是在中关村开着公司,都是他比较聊得来的朋友。2014年7月开始,他跟朋友们约定,大家都要经常把刚结识的比较好的朋友介绍来认识,扩大人脉,尤其是在政界混得开的人士,多引荐来。哥们也都知道张岩华的意图,纷纷响应。
2014年12月的一天,这个小圈子再次聚会时,朋友李滨带来了一个新朋友,是北京市某政府机关的一名处长,叫刘建国。那天一见面,李滨就将张岩华吹了一通,说张岩华极具商业头脑,17岁赤手空拳闯北京,房无一间,地无一垄,30岁时就已经是千万富翁了!刘建国听了对张岩华也是无比敬佩。张岩华听完详细介绍,发现刘建国并不在要害岗位,级别也并不高,但他是协调部门,对政府各个口都非常熟悉,这应该就是他目前能结识的最靠谱的“首长”了。他想着借助刘处长一定能结识更多的“首长”,接触当官的日后也好拿地,便有意接近刘建国。席间,他不停地敬酒,相互留了电话,两人相约一定要常聚。为了拉近与刘处的关系,张岩华给刘建国送过高档香烟和北京市一些高档商场的“购物卡”等,可让他苦恼的是,刘处长对于这些礼品统统拒收,没办法,张岩华只能隔三岔五请刘建国吃饭巩固两人的交情。正在他苦于没有“卖人情”的突破口时,机会来了……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机会呢?他能藉此闯进房地产行业,如以前一样闯出一片天地吗?
(本刊将在2016年8月月末版继续讲述故事的发展,待续)
编辑/周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