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韬武略的现代解读

2016-08-30陈昱良

紫光阁 2016年9期
关键词:资治通鉴秦始皇治国

陈昱良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毛泽东曾赞誉它“叙事有章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引用其中“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的名句,提倡以史为鉴、传承文明。

清华大学张国刚教授所著的《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一书,致力于发掘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中所蕴含的经世智慧,精选其中影响历史主线的关键事件,钩沉发覆,以现代思维总结历代治乱成败、民生休戚的经验教训,侧重分析其修身、齐家、治国思想的现实意义。本书共分二十章,按照历史发展顺序,以通鉴中的经典事件和重要人物为线索,讲读结合,带领读者身临其境地领略《资治通鉴》中的治乱得失。全书所探讨的历史智慧,可粗略地归纳为治国与修身两个层面。

治国之道,是对我国古代国家治理思想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起来,主要是制度建设、领导者的使命与修养、人才任用三大方面。

我国的中央集权国家管理体制,从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时期开始。编户齐民,设置郡县,由中央政权对广袤国土实现有效的直接管辖,是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辉煌成就。本书介绍了这套制度的产生发展历程,其经济基础奠定于商鞅变法带来的土地私有和市场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创立于秦始皇设郡县,经历汉初分封,平定七王之乱后逐渐确定下来;而思想文化的统一性,也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形成了华夏文明的强大的凝聚力,传承至今,生生不息。

领导者的才能、素质和品质,对于国家治理水平有重大影响,司马光对此多有评论。本书在不同的篇章里,对司马光的评论做出分析和鉴别,并结合当代史学成就,提出一些新观点。刘秀光武中兴,说明领导者要胸怀大志,有战略眼光,方可成就大业;唐太宗虚己纳谏,体现出明君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决断力,能认识到约束皇权的重要性;“三家分晋”中的智瑶则是仁爱谦卑,以求民心的反面典型。历史上,如何选择接班人是基业传承的重要因素,秦始皇没有处理好继承人的问题,二世而亡。司马炎让傻儿子做皇位继承人,激起八王之乱。而即便是综合素质较高、取得突出成就的领导者,也要时刻有警惕懈怠之心,如隋文帝政治由明到昏,唐玄宗盛世先治后乱,就是善始而无终的教训。

人才任用是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如何人尽其用,要知人,虚怀若谷招揽人才,还要善任,将人才安排到合适的岗位。本书点评了秦汉魏晋隋唐多位君主的用人之道,如秦始皇招揽六国贤士,各尽其才,因而成就千古伟业;楚汉之争,刘邦最大的优势,是有张良、萧何、韩信等优秀人才甘心为他所用;唐太宗使人如器,各取所长,得以开创大唐盛世。

修身之道的核心是廉洁自律,时刻警惕懈怠、贪欲、骄傲等不良心态的侵袭。本书以诸多历史人物的经历为例,说明加强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吴起追求名位不择手段,最终身死非命;项羽逞匹夫之勇而兵败垓下;霍光自我膨胀,对家人疏于约束,终被族灭;王莽贪慕权势,窃汉自立,激起动乱,国破身亡等,都是生动的反面教材。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一书,深入浅出地讲解治乱兴衰,简明晓畅地总结治国与修身的历史智慧,顺应了广大党员干部加强自身修养、学习传统文化的时代需求,开卷必然有益

猜你喜欢

资治通鉴秦始皇治国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胡三省苦心作注
火了1000年,一套被毛泽东翻碎了的书
三十六计之偷梁换柱
《资治通鉴》差点被毁版
秦始皇拜荆条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
略论《尉缭子》的治国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