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越西式民主 增强政治话语权

2016-08-30张树华

紫光阁 2016年9期
关键词:西式话语民主

张树华

冷战结束后,国际上的意识形态斗争并未平息。相反,随着西方大国高举“民主、人权”等旗号,对外大肆输出“民主”、策动颜色革命,世界舞台中的思想政治领域的较量与斗争日趋激烈。西方大国凭借对“民主、人权、自由”等话语的垄断,在国际政治领域以西式政治标准划线,肆意打压其他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如今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较之“东方—西方、北方—南方、发达经济体—发展中国家”的差异,“民主国家”与“非民主国家”间的对立色彩更加鲜明。

“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争取国际话语权,从根本上解决“挨骂”问题。如何构建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破除对西式民主的迷思,解决在政治话语体系中的“挨骂”问题,是当前理论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破除西方对政治话语的垄断,把西式民主请下“神坛”

很长一个时期,西方社会笃信存在一个永恒的、掌握了人类社会真理的“政治西方”。这个“政治西方”自我标榜为“民主国家、自由世界”,将走不同政治道路的其他国家视为“异己”,有时干脆打入“独裁、邪恶”的另类。“西方国家是民主的、民主属于西方国家、西方民主制度是普世的”等论调,像“圣经”教条一样被写进政治学教科书,回响在各种讲坛。民主成了政治的全部,民主涵盖了一切。在一些人眼中,民主与自由市场、富足等符号被描绘成西方社会的象征。凭借对“民主”概念的垄断,西方国家占据了国际政治制高点。在这一过程中,“民主”被西方政治理论家提炼成西方政治制度的唯一真谛,成了西方政治人物拿来任意粘贴的标签,被舆论推演成一种政治宗教,变成西方对外政治输出的“政治圣经”和“基本软件”。

在国际思想和舆论领域,“如何定义民主”已经成为意识形态的大战,西方强行而任性地垄断了民主概念。上世纪下半叶民主、人权等成了冷战中西方世界攻击社会主义阵营的武器。近年来,民主问题更是西方舆论对我国进行政治攻击渗透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要弄清民主与人权等问题的内涵,要看清西方宣扬所谓“普世价值”和“宪政民主”背后暗藏的玄机。要抓住民主人权、民族宗教、反腐倡廉等西方对我们存在“认知错位”的关键问题,深入研究、各个突破。

当前,能否深入研究国际上民主化和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特殊性,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成功经验,勇于打破西方在民主话语中的垄断,是掌握国际政治斗争和舆论战主动权的关键。然而,不能回避的是,应对民主和其他政治话题时,我们还未能摆脱长期以来“被动挨打”的局面。由于在学理、话语和心理层面还准备不足,因此在国际上涉及民主、人权、普选、自由等话语争辩时,往往底气不足、无言以对。受制于西方政治理论和民主话语框架的束缚,虽然别人没有堵上我们的嘴,但我们却难以做到“以理服人”。例如,以约瑟夫·奈为代表的西方谋士之所以提出“软实力”概念,就是自认为美国掌握了“民主、自由”等政治王牌,并且把西方民主这一政治价值视为“软实力”的核心,犹如永不熄灭的灯塔。对此,国内学界多数选择避而不谈,有的另辟蹊径——在一些非核心的诸如琴棋书画、熊猫、京剧等非政治领域提倡“文化软实力”。但国际思想和舆论斗争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不能突破西方的“民主” “围剿”,在代表“软实力”核心的政治理念和政治话语上立不起来,就很难摆脱“挨骂” “受批”的境遇,还随时可能落入西方“政治陷阱”,甚至可能像20多年前的戈尔巴乔夫一样,“犯下颠覆性的错误”。

当前,提出壮大软实力、争夺国际话语权等问题十分及时。但提出问题并不等于解决了问题。研究话语权问题切忌空泛议论,而是要找出话语体系中的突破口,抓住关键处,提出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能够突破西方话语壁垒的实际突破口,拿下炮楼和碉堡。要善于比较总结中国政治发展的全面性特点和独特优势,讲清楚西方民主制度的根本缺陷和局限性,扯下罩在西式民主头上的“光环”,把它请下“神坛”。

树立全面的政治发展观,破除对西式民主的迷思

多年来,在政治和民主问题上,中国没有妄自菲薄,也没有随波逐流,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政治自信,体现了“一个伟大民族应有的品格”。

中国近年来取得伟大的发展成就,被外界誉为“21世纪最重大的政治事件”。20多年前,东西方阵营之间的“冷战”结束,中国没有重蹈苏联亡党亡国的覆辙。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始终保持着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势头,昂首阔步地走在经济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大道上。2008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治理模式或碰壁或搁浅,国际上不少国家面临着不稳定和不确定的未来,中国从容应对,表现突出,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经济成就的取得不是孤立的,中国奇迹的基石在于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相互促进。中国稳定的政局和政治治理模式作为经济发展的保障机制,起到了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中国政治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经验原则丰富着世界政治面貌,丰富了人类发展的内涵和理念,无疑将深刻影响世界格局与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坚持全面而科学的政治发展观,坚持民主、稳定、效能等统一的治理理念,是中国成功的锁钥。在国际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冲破了西方的政治围堵和舆论绞杀,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之路提供了宝贵经验。因此,“中国奇迹”“中国道路”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背景下有着特殊的国际影响和历史意义。

如今,国际政治思潮和政治实践中,被西方垄断的“民主”概念已被滥用,出现了民主赤字、民主异化、劣质化、泛化、神圣化、宗教化、教条化、工具化、功利化、标签化、碎片化等乱象。因此,克服西式民主弊端、打破民主化悖论、跨越西式政治陷阱、推动政治议程转向迫在眉睫。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冲破了西方固有的“民主—专制”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和双重标准,抵制住了西方以“民主、自由、人权”为幌子的文化霸权的侵扰,排除了“激进民主原教旨主义”和“自由民主一元论”的干扰,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开放的发展视野,顺应人民的意愿,秉承全面、协调、包容的发展理念,开辟了世界政治中一条独具特色和卓有成效的发展道路。

坚持全面的政治发展道路,必须树立全面而科学的政治发展观,澄清围绕在“民主”问题上种种迷思。全面的政治发展观具备以下几个特性:全面协调性、动态发展性、主权历史性。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秉持全面性、稳定性、发展性、协调性、包容性,是民主、秩序、效能等政治价值的有机统一。全面的政治发展观力求以全面、务实的政治发展方略提高政治发展力,以实现真实、广泛的人民民主。以持续、稳定的政治发展力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竞争力和政治影响力,实现政治稳定、政治秩序、政治绩效、政治能力、政治动员、政治廉洁等指标的全面、和谐与包容性的增长。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民主是成长的、多样的、具体的、现实的、历史的,民主进程要统一于政治发展的总目标,要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法治建设等进程相协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政治频频遭遇“红灯”,政治对立加剧,政府运行停摆,西式民主“一元论”饱受质疑。通过对国际上“民主化悖论”现象的总结与反思,我们坚信,要树立正确的民主观,坚持走全面发展的政治道路。

中国的政治发展道路很好地体现了发展目的人民性、发展价值包容性和发展方式兼容性。而在西方主导的、以西式自由、民主为核心的政治评估体系中,发展中国家被迫屈从于西式话语霸权,被肆意评判。因此,有必要以强调政治发展力和竞争力为突破口,构建以包容、稳定、秩序、效能、民主、法治等价值为核心的全面发展的政治理念,积极开展国际政治评估领域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提升中国在全球政治评估领域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猜你喜欢

西式话语民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国际学校:留学无需“小别离”
有趣的西式餐具
家庭版西式料理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通过项目教学模式提高西式面点专业实践教学实效性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