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的认知和防治
2016-08-30王征
文/王征
痛风的认知和防治
文/王征
王征副主任医师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疗养二科主任南京军区保健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痛风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疾病,公元前5世纪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有关于痛风临床表现的记载。而关于这种疾病最经典的描述,则出于托马斯·西德纳姆:“病人上床入睡时感觉良好。凌晨两点光景,他在大脚趾的尖锐疼痛中惊醒;痛感愈演愈烈,一会儿是韧带的剧烈拉扯撕裂,一会儿是噬咬般的疼痛,一会儿又是收缩痉挛的压迫。患处的感觉如此尖锐切肤,就连被子的重量都变得难以承受,若有人在房间走动发出声响,也会感觉忍无可忍……”作者把痛风发作时极端痛苦的感受十分传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留下了深刻印象。
古代,痛风都好发于帝王将相和达官显贵,以生活富裕者居多,所以它也素有“富贵病”之称。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痛风已不再是富人的专利,而逐渐成为一种现代人常见的“文明病”。痛风性关节炎成为了发病率最高的炎性关节疾病。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难以忍受的痛苦正越来越多地发生在了普通人的生活中,并长期反复受着痛风的折磨和煎熬。
元凶是高尿酸血症
血液中较高的尿酸水平,导致尿酸盐结晶析出并沉积在关节滑膜、滑囊、软骨及其他组织中,引起反复发作性炎性疾病。一般说来,在人体37℃的环境下,血尿酸超过360μmol/L时就会有尿酸盐结晶从血液中析出并沉积在关节中,特别是远端关节,因为那里体温可能更低一些,更利于尿酸盐结晶的析出、沉积。目前的研究认为,痛风急性发作并不是由急性血尿酸过高、尿酸盐结晶引发的,而是发作前已存在一定时期的高尿酸血症,这期间尿酸盐结晶不断沉积,致关节中尿酸盐结晶沉积,痛风石形成。
在此病理基础上,如出现血尿酸水平的迅速波动而引起炎症反应,造成痛风急性发作,最常见的状况是血尿酸突然下降,使原已存在的痛风石表面溶解析出不溶性针状结晶导致急性关节炎的发作。这就解释了两个常见现象:1、痛风急性发作时血尿酸水平往往不高;2、有时在服降尿酸药物治疗过程中会出现痛风的发作。
根据以上痛风形成机制,该病大致可分为:无痛风发作的高尿酸血症、痛风间歇发作的高尿酸血症,以及痛风频频繁发作的慢性期三个阶段。其临床特征为:高尿酸血症及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间质性肾炎,严重的会发生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常伴尿酸性尿路结石。而这些症状,多见于体形肥胖的中老年男性和绝经期后妇女。
痛风的预防和饮食控制
因此,对于尚无痛风发作者,血尿酸应控制在360μmol/L,即可大大减少尿酸盐结晶的析出、沉积,从源头上预防了痛风的发生;而对于已有痛风发生的患者来说,不但要阻制尿酸盐结晶从血液中析出,而且还应为痛风石的反向溶解进入血液最终排出体外创造条件,故对这部分患者血尿酸水平应控制在300μmol/L以内。
痛风、高尿酸血症的治疗包括饮食控制、严格限酒、多饮水、戒烟、适当增加运动等一般治疗措施,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降尿酸药物治疗。其中饮食控制是治疗高尿酸血症、痛风的重要手段。
人体内的尿酸80%经由自身代谢形成,约20%来源于食物摄入,对于高尿酸血症、痛风患者应严格控制以下食品摄入:
含高嘌呤的动物类食品,动物内脏、红肉(指四条腿牲畜,如猪、牛、羊肉)、海鲜(如鱼虾、贝类等)。火锅中有大量上述食材,其浓汤中亦含大量嘌呤,应引起警惕。
新证据显示,含糖饮料和果汁饮料提升血尿酸的作用甚至高于酒精,日常应以喝白开水为主,尽量少喝各种含糖饮料;同时部分含果糖成分较高的水果,如苹果、香蕉、柚子、柿子、橙子、荔枝、桂圆等,对于高尿酸血症患者也需适当控制摄入;可多食用西瓜、草莓、樱桃、葡萄、桃子、李子、菠萝等。
饮酒,特别是啤酒,白酒要严格禁止,因为不但含高嘌呤,增加尿酸盐沉积的风险,同时也可直接诱导患处关节的炎症反应,使痛风发作。可适当饮用红酒,但不可过量,以每次不超过一杯为佳。
高热量饮食,不利于降低尿酸,总之痛风或高尿酸血症患者应以清淡、低热量饮食为主,这也利于常见伴随危险因素的改善,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的控制。
近期研究表明,一些含嘌呤较高的蔬菜,如芹菜、菠菜、豆类及豆制品并不会增高血尿酸水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大胆食用,这与以往观念有较大不同,可能是富含嘌呤的植物食品碱化尿液、促进尿酸排泄的正向作用大大超过了可能升高尿酸的副作用;另外还有一些食物,如咖啡、低脂奶制品、绿茶等,有一定的降低尿酸的作用,可选择食用;禽肉含嘌呤相对较低,亦是补充蛋白质的较佳食品,在控制摄入总热量的基础上可优先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