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声音
2016-08-30
作家声音
肖复兴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好的儿童文学从来都是成长文学。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小环境、亚环境和大环境。小环境指的是家庭,亚环境指的是学校,大环境则是社会和时代。我不喜欢那种小打小闹、杯水风波的儿童文学,因为那样脱离孩子成长的实际。好的儿童文学,从来不会脱离社会和时代,让其只成为甜蜜蜜的棒棒糖,这样会有点“倚小卖小”。契诃夫的《万卡》,没有剥离俄国农奴时代,瓦尔特·本雅明的《驼背少年》,尽显1900年柏林那个阴郁的时代。但是,这个社会与时代,只是小说存在的背景,不是让小说陷入其中,让成人世界过分侵入童年世界(这样容易使儿童文学成人化),而是无形之中渗入孩子的内心,影响孩子的性格成长,由此带来心理和性情的迷茫和怅惘,乃至痛苦和沉重,打下一生都抹不去的底色。这一切,在童年独有的弱小却纯真的对比和映衬下,在孩子不存渣滓的眼中和心中的折射与过滤下,才会彰显儿童文学的独特魅力。我一直认为,儿童文学是对应、对比,甚至是对抗成人世界的一块小却醒目的路标。斧头虽小,可以砍断大树。
·王蒙趣谈经典的阅读
王蒙日前在南京做题为《永远的阅读,永远的经典》讲座。他说,阅读无可替代,经典无可替代。王蒙说,读书有好处,这似乎是一个没有什么争议的问题。原因就在于人类的文化、智慧集中保存在书里面。真正能够提高素质、推动思维、改善人的精神品质的方法,只有读书。读书不但能帮助我们了解信息,扩展知识,培养精神集中、动脑筋的习惯,还教给我们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概括不同的知识、不同的规律的共同道理。要读书,读什么书?就是读经过时间的考验,经过传播的考验,能够肯定它的意义和价值的书。读经典,经典是什么意思?追求经典,就是为了提高品质、思想能力,提高精神境界和素质。王蒙说,阅读经典,可以让我们了解中国的孔子、孟子、庄子、屈原、苏轼、曹雪芹……国外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康德、笛卡尔、托尔斯泰、巴尔扎克……他们曾经在精神上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他们对生活的体验上达到什么样的深度?了解他们的道德心理,对民众关切和爱,他们对国家对同胞对亲人的忧患,如果不阅读这些经典,你就不了解这种高度。“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消费,更是为了生产、积累、攀登。”王蒙说,现在有一个说法,把阅读改为“悦读”,喜悦的读书。阅读是喜悦是快乐的,但是阅读也是艰苦的,阅读是硬碰硬,阅读甚至带着冒险性。王蒙说,他比较喜欢一个词——攻读,阅读像攻城一样,读一些还不熟悉的书。
·张炜称一部长篇在心里埋藏不能少于15年
张炜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给自己定下规矩,一部长篇在心里埋藏不少于15年。他说:“《独药师》的构思在18年前就开始了。一直不写是因为《你在高原》太长了,不把它脱手就不能做别的。脱手以后也不能马上写,还得养足中气。这期间我写了几部儿童文学作品,还出了两本讲课实录,但真正“抡圆”了写一部长篇,7年里是第一次,这就是《独药师》。《独药师》写了两年,完成后又放了三年,请一些信得过的人提意见,反复打磨,压掉了近10万字。它不同于《你在高原》的宽阔气象,追求的是内敛和精炼,力求做到惜字如金。将来我变得更老的时候,回头再看自己的文字,可能会为《你在高原》的辽阔激越而感动,也可能为《独药师》的清纯热烈与别有洞天的内心吟唱所打动。”张炜说:迄今为止,我已经写了1700多万字。每部长篇都是用钢笔一个字一个字搭建出来的。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一部长篇在心里埋藏少于15年是不能写出来的。就像酿酒,年头短了,味儿不会醇厚。有人问:写了20部长篇,一个个15年加起来岂不要几百岁?是这样的,就跟播种一样,要在心里播下一些种子,等它们孕育和成熟,让它们在心里萌发。有的种子死了,那也没有办法;有的种子萌发得很好,就可以长成一棵大树。每一棵树长成至少需要15年的时间。
·曹文轩透露下部新作将关注留守儿童
在第二十六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中国知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在透露下一步新著时称:“这是一部关于中国留守儿童题材的作品。”曹文轩说,中国有7000万留守儿童,现在也有很多作品在反映,但是文学性不够。因此他想写一个地地道道的留守儿童题材。随后他在现场简单透露作品情节:“一个人家想盖座小楼,想过一种体面的生活。爸爸妈妈出去打工,现在砖头也有了,瓦也有了,木头也有了,可是盖房子的工钱还没有。这一天爸爸妈妈再一次出去打工,打工之前对儿子讲要管好奶奶,奶奶已经得了老年痴呆症……”在现场曹文轩还为读者分享了儿童如何读书的“经验”。曹文轩说,小孩子阅读起来不可以百分之百得由着他。“道理非常简单,因为儿童正在成长过程中,其审美判断能力与认知能力都是不可靠的,所以这个权力应该由成年人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