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2016-08-29张莉艳
张莉艳
[摘要]心理学家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努力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激励学生评价和开展实践活动等多个途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提高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探究;探索;学习
心理学家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多种条件,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的过程,引领学生在一次次的探讨活动中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探究的欲望是推动学生进行研究活动的内部动因。也就是说,在传授知识时,如果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怀有强烈的兴趣,学生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学习活动,主动探究知识形成的原因,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从实际出发,结合教材特点,尽量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如在教学《认识体积》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课的开始为学生播放了《乌鸦喝水》的动画片,伴随着动听的音乐一起出现的还有优美的图像和有趣的画面,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清楚地看到了小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个衔到瓶中,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的情境。整个过程学生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生动地展示了小石子慢慢占据了瓶底的空间,水渐渐升高,为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作了很好的铺垫。这时,老师适时提问:“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就这样,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进入到“体积”的探索和学习中,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二、鼓励质疑问难,培养探究能力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疑问,才会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主动探索新知识,这样才更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易受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影响,容易去看数的个位。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找一些能被3整除的数,让学生观察、验证。当学生发现这些数的个位没有明显的特征时,心中充满疑惑,顿时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油然而生。这时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出示:由1、2、5可以组成哪些三位数?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同样再用2、5、6让学生继续验证,使学生体会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不在个位,也与数的排列顺序无关。究竟与什么有关?就这样,学生一直带着疑问去猜想,去探索,直到发现规律为止,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巧用激励评价。巩固探究热情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往往不能持续太久,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时间一久,面对机械单调、简单重复的数学知识常常显得无精打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除了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外,老师更要注意用激励性的语言,及时地肯定、欣赏学生,激发孩子的探究热情,增强学生的探究信心,让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学习数学。
如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我出示了下面的加法算式,要求学生改成乘法算式:(1)3+3+3+3(2)5+5+5+5+5+5(3)6+6+6+6+3,题目出示后,对于前两题,学生很快完成了,第3题学生都觉得是不是老师出错了。我顺水推舟,问:“那怎么改就可以写成乘法算式了?”孩子们纷纷表示把最后一个“3”改成“6”就可以了。按理说,学生学到这里也算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正准备“收兵”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这道题不改我也有办法,可以列成6×4+3。”我大大地表扬了这位学生,并让他-说说这样写的依据。然后再鼓励学生:这道题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了?看谁最聪明,最会动脑筋!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又投入了紧张的思考中,积极地探索新的方法。结果,有的学生列出了6×5一3,还有一个学生列出了3×9。我不得不惊讶于学生的潜能,别看他们才二年级,其实聪明着呢!只要老师能及时的鼓励、表扬,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从而增强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开展实践活动。提供探究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实践活动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数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自主性,有利于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实践活动与学生思维的有效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去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造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一课时,可以一改以往老师单独实验、得出公式,然后利用公式计算的单调教学方法,让学生人人动手参与操作,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首先用一组“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实验,再用另一组“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实验,当两次操作后都找不到其中的关系时,再让学生操作“等底等高”的一组圆柱和圆锥,学生惊喜地发现原来“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整个操作活动都是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完成的,对操作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寻找方法,并根据动手操作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同时还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自主探究的乐趣,品尝到创新成功的快乐。
实践证明:学生获取知识最有效的途径不是老师直接给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探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知识远比老师纯粹的讲解更有效、更扎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采用多种方式引领学生大胆尝试,主动探究,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研讨活动中,努力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