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改大考中的“挣”“扎”说
2016-08-29韩小平
韩小平
军改大考中的“挣”“扎”说
韩小平
·风向标·
军改正当时。周围的很多战友形容最近的状态时,都用了“挣扎”这个词:挣扎于进退走留,挣扎于利益权衡。不可否认,这样的“挣扎”是不可回避的,因为我们面临的是一场时代大考。这场大考,不考不行,缓考不行,考不好更不行。怎样在这样的大考中化“挣”之“摆脱”之意为“尽力支撑”,化“扎”之“勉强支持”之意为“驻扎”“扎实”,从而“挣”出思维的牢笼,“扎”好自己的阵脚,就成了当务之急。
一是要挣脱“小我”的牢笼,扎进讲党性的怀抱。在这一轮裁军中,不少战友的军旅生涯将走到尽头,成了那被裁减的30万分之一;有的干部因单位调动会面临新的退役安置、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如何对待这些涉及自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有些人沉不住气了,在“小我”这个牢笼里挣脱不出来了。在调整中,关注利益,有点想法,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要以党性为重,多算顾全大局的大账,少算一点个人得失的小账。毕竟“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没有国家的强大,任何个人的梦想、任何个人的利益都没有保障。
对于一个共产党员来说,党性就是党员的组织性、纪律性、原则性。什么是坚定的党性?从原18军军长张国华的身上就彰显出了坚如磐石的党性原则。1950年初,毛主席指示刘、邓派二野的部队进藏。但被委派的那个军的军长嫌西藏条件太苦,不愿受命。任务紧迫,刘、邓立即召见18军军长张国华等人。邓小平开门见山一句话“今天谈话凭党性!”张国华立即回答“一切听从党安排!”邓小平说“某某不去西藏,你指挥部队去!”张国华回答“坚决完成任务!”18军原定的任务是接管富庶的川南,张国华已被定为川南行政公署主任。一刹那间,18军要由素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川南改派到严寒高原的西藏,不少人从思想上转不过这个弯。进藏的代价是巨大的,张国华年幼的女儿病逝于进藏途中。当时西藏太艰苦了,进藏几年后,一些同志向中央反映希望驻藏部队能够分期分批轮换。张国华得知后,在震怒中高喊:“毛主席让我们守西藏,我死也要死在这里!”长期的艰苦高原工作引发了他严重的心脏病,1972年去世时年仅58岁。骨灰空运到北京,周总理亲自到机场迎接这位坚守西藏党性坚定的大功臣。如果我们在这次大考中,都能像张国华一样,挣脱小我的牢笼,扎进讲党性的怀抱,你就是一个好党员,你就是一个好军人,你就在这场大考中交上了一份好答卷。
二是要挣脱“谋生”的牢笼,扎进讲奉献的怀抱。有些人可能会以为,“讲奉献”这个话很空,纯粹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可是你要知道,改革没有旁观者,不管你想进想退愿走愿留,改革必须进行,不会以你个人意志为转移。与其为眼前的利益斤斤计较,何不“跳出三界外”,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呢?站得高了,看得远了,就会在明理中保持淡定,在明白中把准方向。有些人是为军队的强大而从军,有的人则是把从军当作谋生的手段。前者是真正的军人,而后者不过是军队的“食客”。在这些“食客”的心里,军人的职业不过是个“饭碗”。真正的军人,即使如今生活工作在比较好的环境中,一旦需要调整他到艰苦偏远的地方,他也会“打起背包就出发”;若他是一个食客,他就会摆出这个困难,强调那个理由,只想在舒适的环境当“和平官”,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当“战斗兵”,更不愿离开暖融融的小家。在这次改革中,必然涉及到一些人的调整和调动,有的领导将失去领导职务,有的后备干部将遭遇“人事冻结”,赶不上“末班车”,部分单位可能还要转地换防,不少干部将面临二次就业。这就需要我们必须从“谋生”的牢笼中挣脱出来,扎进讲奉献的怀抱之中。
三是要挣脱“小域”的牢笼,扎进讲大局的怀抱。改革必然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调整。有些指挥和技术干部,可能需跨部门跨专业任职;有些职级较高的军官,可能要调整到职级较低的岗位;有些在大机关工作的人,可能要调整到作战部队;更有为数不少的军官要脱下军装转业到地方工作——这都涉及到工作领域的变更和转换,必然会给你带来种种生疏、不习惯、不熟练,甚至还要求你从头学起。这就要求你必须挣脱“一域”的牢笼,扎进讲大局的怀抱,不计个人得失,服从组织安排,当好合格军人。用你的深根固本、深藏厚养、深思熟虑、深机妙用,使自己的“一域”变成“多域”“大域”,做好调整后的工作。当你转换了岗位和角色,保持了智者的清醒,才能挣脱旧思维的牢笼,跟上时代的步伐;当你抱定了勇者的决心,才能扎牢继续前行的根基,开创新的人生。
【作者系防空兵学院训练部教保处保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