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反问句中使用语气词“吗”的偏误分析
2016-08-29蔡玉婷
蔡玉婷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正反问句中使用语气词“吗”的偏误分析
蔡玉婷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初级阶段的外国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正反问句时经常出现“吗”语气词杂糅的偏误现象,本文针对这种现象,对正反问句本身的特点、偏误形成原因及“吗”等语气词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如何使学生避免这种偏误,习得正确的语言形式进行探讨。
正反问句;是非问句;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正反问句中使用语气词“吗”的偏误,在初级阶段出现频率较高,例如:
(1)*你那边天气好不好吗? 正:你那边天气好不好(呢)?
(2)*这附近有没有公交车站吗? 正:这附近有没有公交车站(啊)?
(3)*你去不去超市吗? 正:你去不去超市(呢)?
(4)*他汉语说的好不好吗? 正:他汉语说的好不好(啊)?
正反问句作为汉语独特的疑问句形式,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因此,研究正反问句特征、这种偏误的成因及教学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正反问句特征
黄伯荣、廖序东认为:“正反问由谓语中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并列的格式构成。粗分为三种疑问格式:①V 不 V(来不来),②V 不(来不),省去后一谓词,③先把一句话说出,再后加‘是不是、行不行、好不好’一类问话格式,常带语气词‘呢、啊’等。”
齐沪扬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中指出“V 不 V”有六种变化形式:
A.“V……不 V……” B.“V 不 V……”
C.“V……不 V” D.“V……不”
E.“V 不” F.“V 不 V”
邵敬敏《汉语疑问句研究》一书中,详细的分析了正反问句的形式,他认为把正反问句的总体形式看作“X不/没X”,按词类可分为“V不/没V”和“A不A”。
由此可以看出,正反问句的结尾不用语气词“吗”, “吗”为是非问句的标志,只能出现在是非问句末尾,表疑问功能。
二、偏误形成的原因
(一)与是非句“……吗?”句式杂糅。龙娟在《正反问句和“吗”字是非句的对比分析及习得研究》(2011)中认为语言表达形式上,正反问句句式灵活,且常使用删略变式;“吗”字是非问句句式变式较少,表述以带有谓语修饰性成分的句式为主。语用意义方面,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疑问程度上,正反问句的疑问程度普遍高于“吗”字是非问句,前者以高疑问程度表达为主,即纯粹询问,表低疑问程度时,语气较为平和,多强调答案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表说服意;后者多为低疑问程度表述,语气强烈,表反驳、指责、训斥等语意。语用分布上,正反问句较为正式,多分布于书面语体“吗”字;是非问句较为口语化。
(二)语气词“吗”、“呢”、“啊”的混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语气词“吗”和“呢”、“啊”的区别。语法学界对上述语气词早有研究,且已公认疑问句“吗”和“呢”的对立,即“吗”只能出现在是非疑问句末尾,“呢”只能出现在非是非疑问句末尾,它们形成对立性的互补的关系。
在“吗”表疑问语气这点上,学界看法一致,都认为“吗”是一个确定的表疑问语气的语气词,因此,不能放在非是非疑问句末尾。但对“呢”是否表疑问语气则存有疑议,说法不一。邵敬敏先生针对各家观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结论:“呢”在任何疑问格式中都不负载疑问信息,其基本的作用是“提醒”,在疑问句中的派生作用是“深究”,在非是非疑问句的简略式中还兼有“话题”标志的作用。本人同意邵敬敏先生关于“呢”不负载疑问语气的观点,正因为如此,在正反疑问句的末尾才可以加上“呢”。按邵敬敏先生的观,由于“呢”的基本语气义为“提醒”,此时,带“呢”的疑问句就比不带“呢”的多了一层“追根究底”的意思,等于说“到底……?”“究竟……?”,其派生意义是表示“深究”。此外,也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例如:
(6)秦严又说:“想不想认字呢?”(方方《空中飞鸟》)
(7)红云也笑,说:“你吃不吃醋呢?”(方方《空中飞鸟》)
相比之下,加了“呢”的话语就比不加“呢”的更多了一点深刻的意味,好像说话人并不仅仅是表达这句话的字面意思,话里话外还暗含一层更深的、进一步的动作。
三、教学探讨
在正反问句的教学上,通常更重视讲解本体的理论知识,对正反问句与其他疑问句式的辨析不足。正反问句基本形式从表面上看来结构和功能似乎都很简单,容易引起教学上的轻视,学习者在造句时也仅满足于机械套用例句,导致掌握的句式单一,使用功能泛化。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调整教学顺序和教学重点。通过对正反问句与是非问句“……吗”杂糅的偏误分析中,我们会发现,先学习是非问句会给学习者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所以为避免“……吗?”句式的过度强化,可先学习正反问句的句式。汉语正反句式的使用频率高低情况也可以作为教学顺序安排的一个参照,基本思路是先教使用频率较高的句式,再扩展学习使用频率低的句式。
(二)加强与其他疑问句式的辨析。由于结构与功能上的相似,是非问句往往被用来替代正反问句的使用。在学习者消极回避正反问句的使用时,通常也会首选这类句式。因此有必要使学习者加深对正反问句特征与功能的认识。在教学中注重各类句式之间的联系与辨析,减少杂糅与泛化等偏误现象的出现。
(三)加强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教师的教学还必须辅以练习的巩固,才能使学生真正在应用中掌握语法知识的学习。因此,正反问句的教学过程,除课本相应练习外,教师还应结合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对易发生偏误的正反问句使用,编写有针对性的单独练习,使学生在应用中形成自我认识,给以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思考的机会,并形成深化的认识。
[1]邵敬敏.语气词“呢”在疑问句中的作用[ J].中国语文,1989,(3).
[2]陆俭明.关于现代汉语里的疑问语气词[ J].中国语文,1984,(5).
[3]胡明扬.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 J].汉语学习,1988,(6).
H195
A
1671-864X(2016)08-0156-01
蔡玉婷(1988.2-)女,汉族,四川人,在读研究生,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