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例早产的相关因素分析
2016-08-27陈秀英
陈秀英
(北京市上地医院,北京 100084)
87例早产的相关因素分析
陈秀英
(北京市上地医院,北京100084)
目的分析临床上早产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12月间87例早产产妇的临床资料,记录产妇的年龄、产检次数、孕周、孕产次、既往妊娠史、妊娠并发症等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回归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我院2014年1~12月共5 898例产妇住院分娩,其中早产产妇87例(1.48%)。87例早产产妇中单胎妊娠77例(88.50%),双胎妊娠10例(11.49%);合并有妊娠期并发症的33例(37.93%);有人工流产史者38例(43.68%)。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GDM)、双胎妊娠、人工流产史是早产发生的相关因素。结论临床上应积极预防和干预胎膜早破的发生,及早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GDM、阴道炎等妊娠期并发症,以降低早产的发生率。对于经产妇、年龄越大、双胎妊娠、有人工流产史的相对高危人群更要加强孕期管理,避免早产的发生。
早产;相关因素;胎膜早破;妊娠并发症
早产是指孕28周至36+6周(196~258 d)分娩者,我国早产的发生率报道不一,约5%~15%[1]。其中,75%以上的早产儿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包括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死亡[2]。为减少早产的发生,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早产的预防和监控,降低围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3]。本文收集我院2014年1~12月间87例早产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早产发生的相关因素,旨在为预防早产和降低早产发生率提供一定依据。
一、资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我院2014年1~12月共住院分娩5 898例产妇,收集根据末次月经推算(月经不规律者根据早期B超推算)孕龄在28~36+6周(196~258 d)、临床资料完整的早产产妇87例为研究对象,对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不包括计划生育引产、胎儿畸形引产、死胎引产的病例。
2. 方法及观察指标:采用我院自制的产妇情况调查表对产妇一般情况及临床资料进行调查,观察产妇的年龄、妊娠天数、产检次数、孕产次、早产史、自然流产次数、人工流产次数、妊娠期并发症、新生儿Apgar评分等临床资料。
根据早产原因分为自发性早产(妊娠28~36+6周产妇因孕期感染、不良孕产史等因素临产分娩)、胎膜早破早产(妊娠<37周,胎膜自发性破裂引起的早产)和医源性早产(妊娠过程中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不得不提前终止的妊娠,包括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及其他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或胎儿宫内窘迫等)[4]。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进行单因素回归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 一般情况:我院2014年1~12月共住院分娩5 898例,其中早产87例,发生率为1.48%。产妇年龄15~42岁,平均(28.13±3.92)岁,>35岁者占16.09%(14/87)。其中初产妇35例(40.22%),经产妇52例(59.77%);单胎妊娠77例(88.50%),双胎妊娠10例(11.49%)。合并有妊娠期并发症的33例(37.93%),其中妊娠期糖尿病(GDM)18例(20.68%),妊娠期高血压12例(13.79%),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3例(3.44%)。胎盘因素导致早产7例(8.04%),其中前置胎盘3例,胎盘早剥4例。合并感染3例。有早产史者3例(3.45%),有人工流产史者38例(43.68%),其中早孕期人工流产36例,中期妊娠引产2例。
2. 自发性、胎膜早破、医源性早产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87例早产产妇中自发性早产33例(37.93%)、胎膜早破早产35例(40.22%)、医源性早产19例(21.84%),3组产妇一般资料具体情况见表1。医源性早产组产妇平均年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3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1)。
3. 早产的单因素分析:经单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胎膜早破、妊娠期合并高血压、GDM、双胎妊娠、人工流产史这5项因素为早产的相关因素(表2)。
4. 早产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对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再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著性水平α=0.05,5项因素和早产均显著相关(P<0.05)(表3)。
表1 3组早产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 [(x-±s),n(%)]
注:与其他两组比较,*P<0.05;与自发性早产组比较,#P<0.05
表2 早产的单因素回归分析
表3 早产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三、讨论
根据流行病学结果显示,早产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生活方式、心理因素、孕期感染、遗传、子宫异常和妊娠并发症等[5]。根据早产原因,一般将早产分为3类:自发性早产、胎膜早破早产和医源性早产,其中自发性早产最为常见,约占45%[4];医源性早产的发生率较其他两类略低,约为15%~28%,而胎膜早破早产的发生率约为30%~45%。
本研究结果显示,早产的高危因素为胎膜早破、GDM、妊娠期高血压、人工流产史、双胎妊娠。其中,胎膜早破是早产的最显著原因,β=2.254,P=0.000,与之前文献报道[6]一致。胎膜早破的影响因素很多,多与孕期感染、宫腔压力异常、子宫创伤、宫颈机能不全、孕期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缺乏等有关[7-8]。既往有研究表明,胎膜早破早产的孕妇中,约30%的孕妇可发现在羊膜腔内有微生物存在,70%的产妇在分娩后行胎盘病理检查,可发现有感染的组织学征象[9]。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其发生率在我国约为9.4%[10]。因容易导致全身小动脉痉挛,胎盘基底动脉出现急性粥样硬化,胎盘微血管血栓形成,继而导致胎盘绒毛广泛栓塞或坏死,母体营养及氧的交换障碍,最终影响胎儿生长和发育,甚至出现胎儿死亡[11-13]。此外,妊娠期高血压随着妊娠的继续,病情会有不断加重的趋势,并发症的发生容易导致医源性或自发性早产增多。本资料显示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为13.79%,其中因重度子痫前期引起的医源性早产占5.75%。
合并GDM时早产的发生率约10%~25%,早产原因有羊水过多、妊娠期高血压、胎儿窘迫等需提前终止妊娠[14-15]。本资料中GDM早产的发生率为20.68%(18/87),其中4例合并胎膜早破,4例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有3例重度子痫前期,2例合并胎盘早剥。
双胎或多胎妊娠时由于子宫张力过大容易出现妊娠并发症而导致早产[16],本资料显示双胎妊娠引起的早产占所有早产的11.49%。
有学者认为人工流产史是导致早产的另一个高危因素[17],人工流产导致的宫颈内口损伤可能引发宫颈机能不全,孕晚期随着宫腔压力的不断增大,宫颈机能受损会使宫口易于扩张,最终导致早产的发生[18-19]。本资料所纳入的早产产妇中38例有人工流产史,占43.68%,其中36例为早孕期人工流产,流产次数最多为6次。
本资料显示医源性早产组的平均年龄显著大于自发性早产组和胎膜早破早产组(P<0.05),经产妇多于初产妇,提示随着妊娠女性的年龄增大,妊娠并发症发生率升高,导致医源性早产的几率增大。
综上所述,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GDM、双胎妊娠和人工流产史是早产发生的相关因素。临床上应积极预防和干预胎膜早破的发生,及早治疗妊娠期高血压、GDM、阴道炎等妊娠期并发症,以降低早产的发生率。此外,经产妇、年龄越大的妊娠妇女发生医源性早产的几率相对更高,对于这类人群要加强孕期管理,避免医源性早产的发生;重视双胎妊娠、有人工流产史的妊娠妇女的孕期检查和孕期管理,对于宫颈机能不全的患者可以在适当时候进行宫颈环扎术,避免早产的发生。
[1]郭战坤,马京梅,范玲,等. 北京地区早产发生现状及早产儿结局的调查分析[J].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0,45: 99-103.
[2]杜培丽,张慧丽,何玉甜,等. 早产孕妇1963例临床结局分析[J]. 广东医学,2013,34:1552-1555.
[3]包影,周美茜,欧荣英,等. 特发性羊水减少孕妇早产情况及相关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616-2618.
[4]郭伟平,朱前勇,李晓果,等. 平顶山地区276例早产孕妇病因及妊娠结局分析[J]. 重庆医学,2014,43:3786-3788.
[5]郭伟. 自发性早产及其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D]. 郑州大学,2014: 10-15.
[6]卜一畅,刘海燕,孔德川,等. 妊娠合并隐匿性或显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早产发生率的影响[J]. 复旦学报(医学版),2014,41:779-783.
[7]张莹,赫英东,陈倩. 晚期早产的危险因素及围产期并发症分析[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4,17:379-383.
[8]杨霄,曾蔚越. 医源性早产1823例临床分析[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8:476-478.
[9]Romero R,Espinoza J,Chaiworapongsa T,et al. Infection and prematurity and the role of preventive strategies[J]. Semin Neonatol,2002,7: 259-274.
[10]付晨薇,杨剑秋,张俊吉,等. 2008年北京协和医院收治子痫前期及子痫病例分析[J]. 生殖医学杂志,2010,19: 402-405.
[11]徐永芬. 重度妊高征108例母婴临床分析[J]. 成都医学院学报,2008,3: 57.
[12]蒋敏,邓东锐,党静,等.武汉同济医院10年间2880例早产的临床分析[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4,30:115-119.
[13]田秀英,王晓鹏,郑军,等. 1495例早产儿早产原因及预后临床分析[J]. 医学综述,2009,15: 2528-2530.
[14]谢幸,苟文丽 主编. 妇产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75-79.
[15]雒雪,王巧云,王小艳,等. 早产预测方法及其相关性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470-472.
[16]于荣,王凤英,崔志清,等. 不同类型早产相关因素对比分析[J]. 疑难病杂志,2015,14:501-503.
[17]魏克伦,杨于嘉,姚裕家,等. 中国城市早产儿流行病学初步调查报告[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7:25-28.
[18]黄艳丽. 早产孕妇血清IL-6、IL-17和宫颈分泌物fFN水平变化及意义[J]. 山东医药,2015,55:80-81.
[19]任为,肖梅. 不同病因医源性早产的围生儿结局分析[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5,31:776-780.
[编辑:肖晓辉]
2016-03-28;
2016-06-12
陈秀英,女,河北滦县人,副主任医师,妇产科专业.
DOI:10.3969/j.issn.1004-3845.2016.08.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