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内注射时防止皮丘药液外溢方法研究
2016-08-27黄廷书
黄廷书
(河源市卫生学校,广东河源517000)
皮内注射时防止皮丘药液外溢方法研究
黄廷书
(河源市卫生学校,广东河源517000)
目的:探索皮内注射时防止皮丘药液外溢的最佳方法,以保证病人皮试药量准确,指导用药安全。方法:随机选取2013级护理专业2个教学班,分别采用传统的和新的注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结果:计算实验组及对照组明显药液外溢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新的注射方法能有效防止皮丘药液外溢。
皮内注射皮丘药液防止外溢
皮内注射术是将少量药液或生物制品注射于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技术。临床用于药物过敏试验,预防接种,局部麻药的先驱步骤。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及广东省护理技能竞赛的培训工作中发现,注射完好的皮丘药液会有外溢现象,造成用药量不足。如果是卡介苗外溢没有及时处理,还会造成不良后果。后来就在培训省赛时琢磨出新的方法能有效减少皮丘药液外溢,接着又进行多数量对比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教材采用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护理学基础》,由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李晓松教授主编。实验器材选用同生产厂家同批次同规格的1 mL一次性带针注射器,实验药液用生理盐水代替。
1.2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2013级护理专业12个教学班中的2个班,每班各60人(女生40人,男生20人)共计120人,年龄平均x±s(16.0±2.3)岁。两个班入学成绩平均分相当,学生进行首次皮内注射技术真人实训,分别设定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60人)。
1.3方法
两人一组,相互进行真人实训操作皮内注射。对照班采用教材规定的操作方法:针尖斜面向上全部进入表皮与真皮之间(一般针尖斜面为1.5 mm),推药0.1 mL后,迅速拔针,观察皮丘药液外溢情况。实验班采用新的操作方法:进针深度采用针尖斜面向上全部进入皮肤后,针梗再平行进入0.1~0.2 mm,推药0.1 mL后,缓慢旋转针尖斜面180°角(旋转扒针方法与戴贵花[1]的研究相似),并轻压针尖斜面后快速拔针,观察皮丘药液外溢情况。其余操作同教材操作说明。
1.4评价标准
穿刺成功,推药时或拔针后,针眼部位出现药液逆流[2],则表明药液外溢。
1.5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或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班对照:实验组采用新的注射方法,明显发生药液外溢个数和对照组进行统计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下表。
两种注射方法与药液外溢对比表
3 讨论
3.1意义
皮内注射是护理学基础课中常用的注射技术,也是临床常用的注射技术。教会护生正确的操作技术,防止药液外溢,养成良好的用药安全意识,是进入临床工作必备的素质。本研究着重解决减少或杜绝皮丘药液外溢的最佳方法。
3.2进针深度
教材采用的注射方法是针尖斜面全部进入皮肤后,开始推药,推至0.1 mL,皮肤隆起,局部形成一个小皮丘,研究表明用1 mL注射器将0.1 mL皮试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注射深度适宜,局部可出现7~8 mm大小的皮丘[3]。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在注射时推注的药液给表皮一个压力,表皮就给药液一个反压力。如果这时候迅速拔针,加上药液本身的重力作用,药液就会从针眼处溢出。本研究的新方法选择针尖斜面向上全部进入皮肤后,针梗再平行进入0.1~0.2㎜,有助于增大皮丘形成的空间,达到缓冲反作用力的作用,减少药液外溢压力,也减少针尖斜面退出表皮的机会,从而减少皮丘液外溢。如果针梗进入过多,容易造成二次穿破,影响穿刺成功。
3.3拔针技巧
缓慢旋转针尖斜面180°角,即是将斜面朝上的针尖旋转朝下。缓慢旋转,一是缓冲皮丘内液压力与反作用力,减少药液外溢,二是避免操作者不慎,用力不均而形成二次穿破。轻压针尖斜面的目的是将停留在针尖上的药液挤压进入皮丘内,避免快速拔针时随针带出,形成药液外溢。
总之,采用新的皮内注射方法可有效减少注射药物药液外溢,增加用药量准确度,防止药液外溢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推广使用。
[1]戴贵花.皮内注射新式拔针法的探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4,(9):131-132.
[2]黄秀萍.新生儿卡介苗接种方法的改进及其效果[J].吉林医学,2014,35(3):668.
[3]谢惠安,阳国太,林善梓,等.现代结核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