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阅读教学心得
2016-08-26汪晓瑾
汪晓瑾
内容摘要:古诗词教学要求的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解释说明每句诗句的意思,会背会默写,这就成了我们古诗词教学的最终目标和完成的教学任务。以《渔歌子》教学心得为例,谈古诗词教学中尝试“读品悟延”四步教学,让学生领略诗的意境美、节奏美。
关键词:读 品 悟 延古诗教学
古诗词,作为一种文体,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古诗词表达形式含蓄凝练,充满画意。如何让学生充分感受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怀?我在《渔歌子》一课中采用“读→品→悟→延”四步教学法,带领学生聆听诗词乐章。
一、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尤其是古诗文,读的作用至关重要。这节课根据每一环节的具体任务和目标,我采用了自由读、引读、齐读、对读等形式。在平时教学中我还经常采用领读、回读、叠读、演读等形式,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诗词谙熟于心,体会其情其义其境必然水到渠成。
1、古诗词吟诵要做到字正腔圆。
正如朱熹所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只有这样才能读得流畅,进而“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2、其次要读出节奏韵律。
《渔歌子》是一首词,词的节奏相对于诗来说变化更多,我让学生在师生合作读中体会词的节奏,还引导学生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注意语调、声调,读的过程中注重情感的投入。
3、再读时要读出诗词情味。
情是古诗词的魂,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如爱国情、山水情、朋友情、母子情等。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诵读,引导学生认真体味,学生才会体会出作者的情,并产生共鸣,慢慢地与作者心有灵犀,读出古诗词的“情”味来。
二、品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词教学的难点,只有反复细品,才能把有形的方块文字,活画成各种丰富的画面和意境。如本课的教学,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让学生们把脑海里浮现出的画面在教师下水文的引领下描写出来,通过教师语言的渲染、图片、背景音乐等多媒体辅助手段,使学生跨越时空,身临其境,捕捉古人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体会词的意境美。
三、悟
1、抓诗眼
抓诗眼悟诗情是古诗文教学很有效的方法之一。诗眼即诗文中的关键字眼,是诗文的主题所在。词人张志和“心志平和”的生活追求,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讲,理解是一大难点。“不须归”是词眼,我就抓住“不须归”,引导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了解张志和生平,解读词人“不须归”的真正原因。
又如《枫桥夜泊》,教师可以紧扣“愁眠”一词的理解和把握,启发学生作者“愁”的是什么,展开想象,进行品诗意悟诗情的学习。《春夜喜雨》一诗中,可以抓住“好、潜”二字引领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春雨之“喜”。这样的课堂抛弃了表面的浮华,却真实、扎实,咬文嚼字中读懂了古诗文的意思。
2、懂诗人
“知人论世”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如张志和的心志平和、陶渊明的脱俗与田园情结,李白的大气豪放,王维的生活情趣在他们的诗词中均得到体现。
“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通过对诗词写作背景的了解,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就变得容易很多,很轻松的就能对诗词有整体的把握。
四、延
“常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古诗词的拓展,不能只停留在量的积累上,应该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比较阅读,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阅读与鉴赏能力。
1.可以把握同一主题的作品。上课伊始,我让学生看画听描述吟诵古诗词,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感受我国“诗画合一”的特点。吟诵《忆江南》意在使学生在大脑中搜索已有的对词的认识,《小儿垂钓》、《江雪》与《渔歌子》为同一主题一都是写渔夫的,初步使学生感知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的感情基调。
2.可以整合同一题材的作品。如送别诗、边塞诗、田园诗、儿童诗等。
3.也可以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
这样以诗带诗,以诗拓诗,扩大了古诗学习的知识面,追求古诗教学课堂效益的最大化,使得课堂上学生读到了很多诗,学得轻松愉快。
我认为“读一品一悟一延”四步教学法能完成对诗词的诵读、品味、体验,充分让学生享受到古诗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