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师肢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调控功能
2016-08-26吴志国黄少雄
吴志国+黄少雄
内容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肢体语言能够吸引并稳定学生注意力。探讨教师肢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调控功能,能够帮助教师树立肢体语言意识,对学生进行积极暗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肢体语言课堂教学调控功能
在一项针对美国13个州的小学进行教师肢体语言的抽样调查中发现:教师运用丰富、明确的肢体语言进行教学,让少儿的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能够调节学生情绪和课堂氛围,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那么,什么是肢体语言呢?简单说来,肢体语言就是指通过身体各部分能为人所见的活动来进行表达和交流,它是教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手势、眼神、动作、姿态等。
研究显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55%的记忆内容由教师语态和体态引发,38%的记忆内容由授课内容本身决定,比如学生的兴趣爱好、熟悉程度;剩下7%的内容则处于混乱或流失中。
笔者综合多年教学经验,发现教师肢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主要得益于以下两个调控功能:
(一)可以激发学习激情,增强学生信心
老师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当天的授课质量,从而决定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吸收情况。试想一个呆若木鸡、言语寡淡的老师和一个表情丰富、热情激昂的老师,哪个更能感染学生?当然是后者!
因为单调枯燥的讲课容易使人疲劳,使人分散注意力。相反,如果教师在讲课时适当辅以手势、表情,就能够带动气氛,保持课堂的活泼生动。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往往能够通过眼神、举止将自己美好的感情和内心的想法传递给学生,从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最本质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尊重被赏识,这对孩子来说也不例外。笔者发现在课堂上给表现积极的学生一个赞美的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次热烈的掌声,竖起一根大拇指,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肩膀,点点头,这些都能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信心倍增,学习兴趣更浓厚。
过去。我们为了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严感,常常板起面孔说教。夸张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不被接受,因为这会被贴上不稳重不成熟的标签。素质教育实施后,我们不禁反思,其实教师的威严并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之上,因为这只会让学生感到压抑、紧张,并不利于教学的开展。
(二)可以有效控制学生课堂行为,维护课堂秩序
传统的一张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太死板,难以长久维持学生注意力。在学生注意力出小差,发生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后,我们通常也是毫不客气的批评指正。
新时期课改倡导教师角色定位由课堂活动的领导者转变为组织者、管理者,这就要求我们不能随意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即使对于最调皮捣蛋的学生。我们也不能企图依靠铁的纪律和挥动的教鞭来控制其课堂行为。
这时候,教师肢体语言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如对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教师可放慢语速、提高声调或暂停讲课,并用目光震慑的方式来达到暗示效果。在眼神警告不奏效的情况下,教师再走到学生跟前,进一步明示,从而控制学生课堂行为,确保教学目的的顺利实现。
对于有出小差苗头的学生。教师时不时投去柔和的目光,用眼神进行积极暗示,告诉他老师时刻关注他,期待他认真听讲,期待他积极发言,也能够“稳定军心”,将其游离的思维拉回课堂中。
肢体语言是教师情绪的外在表现。教师要树立肢体语言意识,重视肢体语言的自我修养,充分得体地运用手势、表情、神态等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暗示,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调节学生情绪,控制学生课堂行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