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戴维·洛奇《天堂消息》中的忏悔意识

2016-08-26李会芹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戴维

李会芹

内容摘要:戴维·洛奇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英国著名小说家,自幼深受天主教家庭以及天主教教育的影响,戴维·洛奇因其校园小说和天主教小说而受人熟知。戴维洛奇的天主教小说从不同角度刻画了天主教徒的生活,同时作品中也反映出人们对天主教教义的中对爱情层面的深刻反思。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既是历史主义的方法,也是现实主义的方法。它主要是研究伦理视角下的文学以及文学有关的种种问题,本文就将运用这一批评方法结合戴维·洛奇的天主教小说《天堂消息》一书,探讨其中的忏悔意识,对其作品中的忏悔现象进行——剖析。探索作品中对天主教教义的反思及从中体现的忏悔意识,最后揭示爱以及亲情回归的社会现实意义。

关键词:戴维·洛奇天主教小说忏悔意识

一.天主教家庭背景影响

20世纪中叶的英国著名作家戴维-洛奇1935年出生于伦敦南部一个贫穷的郊区。洛奇的母亲因为从小受到自己父母深刻天主教徒家庭教育以及当时的社会影响,却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战后洛奇的家庭生活一直是处于较为拮据的状况,家庭的收入也是靠父亲临时组建的乐团来得以维持。天主教学校的教育时代不仅使得洛奇逐步摆脱了中下阶层的命运。也为其之后的创作之路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戴维·洛奇成年后又与一位同样具有天主教信仰的女孩成了亲.加上洛奇自幼到大对天主教的发展历程的亲身体会经验。戴维·洛奇的第一部作品《电影迷》便是一部根据他太太的家庭背景而改编的故事小说。随着结婚后洛奇与太太有了接二连三的孩子后,他开始对天主教教义中有关节育生育的规范产生了质疑。他所著的《走出避难所》中的主人公提摩太与其母亲战争期间独处的时光描写其实便是依据洛奇自己这段生活而展开的一段故事描写。几年之后洛奇通过自己的作品《你能走多远?》再一次向天主教发出质问。九十年代之后的《天堂消息》和《治疗》是对天主教教义中的违背人性需要的部分规章制度,作出的批判以及质疑的两部代表作。

本论文将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这种批评方法不完全排除批评者自身的伦理道德观念。但它也不要求我们戴上自己的道德眼镜,用我们所接受或认同的伦理和道德观念去批评历史上的文学,而只是要求我们客观公正地从伦理和道德观念去批评历史上的文学和文学现象.研究文学与历史和现实的关系。本文就将运用这一批评方法结合戴维·洛奇的天主教小说《天堂消息》探讨其中的忏悔意识,对其作品中的忏悔现象进行剖析,探索作品中对天主教教义的反思及从中体现的忏悔意识,最后揭示爱以及亲情回归的社会现实意义。

二.对禁欲主义下爱情沦落的忏悔

在戴维·洛奇的天主教小说《天堂消息》中,体现出了作者对宗教的新的态度以及开始深思社会普遍存在的信仰危机。小说主人公伯纳德父母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自幼所接受的都是天主教式教育。自身也都诚挚的天主教徒。家人对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在毕业之后他不负众望。成功的成为了一名教堂牧师。在此之前他一直对天主教的各种教义教规丝毫没有质疑过,因为他认为那是一个牧师的责任,是自己所坚信的。然而当他开始对这些教义产生质疑源于他的第一场爱情。这是一段在伯纳德和他的学生达芙妮之间发生的一段故事,达芙妮经常找伯纳德咨询请教相关的知识,两人一来二往慢慢产生的感情,当达芙妮问伯纳德时,他才认识到其实自己也早已倾心于达芙妮。二人相爱后.他本计划与其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一起享受世人的幸福生活.然而教会却决绝地拒绝了他的想要归世还俗的申请。迫于无奈,他毅然决定离开教会辞去了自己的牧师之职。摆脱了教会身份,抛弃了天主教的信仰。当时的举动可能只是一时气盛,然而他一直没意识到的是其实在当时他对天主教的信仰早已慢慢流逝。随着自己慢慢成熟之后.猜开始越来越增多了对宗教信仰的怀疑。第一次爱情的体验已经让伯纳德深深感受到天主教对人性生活以及对与生俱来人性欲望的抑制的种种禁锢。

然而在之后伯纳德与达芙妮开始为爱情开始生活时,他们不得不面临的工作以及生活问题一个个接踵而来,然而这一切并不如想象中一帆分顺。天主教中多种关于禁欲的教规已在其心中留下刻骨铭心的烙印。同时20多年的禁欲生活也对他的生理需求造成了严重影响,这些都使他原本可以幸福享受的甜蜜爱情开始出现一丝丝破裂,直至最后导致二人分道扬镳。第一次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是宗教信仰,是那些违背人性的教谕教规摧毁了他的婚姻。

另一点宗教教义仍有许多违背常理的规定.如不允许与离婚男人结婚等。厄休拉,是伯纳德的姑妈曾因与一位离过婚的美国军官结婚,并且丢弃了自己的天主教信仰.而一直坚信自己应该一辈子赎罪。但是按照天主教的规定.如若她当即便向教父坦诚自己的罪过,她一定会被处以暴死且死后不能升入天堂.所以这件事一直让厄休拉无法真正的过上踏实舒心的日子。幼时的一段受兄长肖恩的性虐待噩梦般的经历也让厄休拉心理背上了沉重的担子。为了逃离这段充满阴影的地方,她本想着可以到这个享乐主义盛行的美国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但最后却仍以被丈夫抛弃而自己孤独终老而告终了这段异国生活。1因为天主教始终是把对神的信仰放在首当其冲的位置,宗教的发展严重影响了一个家庭的幸福生活。

三.爱情的回归

在戴维·洛奇的多部作品中.不乏无疾而终的恋人,面临破裂的婚姻家庭.然而故事最后我们都可以看到主人公或作品中其他人物通过自己的忏悔或救赎慢慢回归了生活,无论过程经历了怎样的波折.最终都回归了家庭的温暖,爱的回报。要揭开人的本性的秘密,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宗教。宗教告诉我们人是具有双重性质的一堕落前的人和堕落后的人。人原本注定为最高目标而存在,但他失去了这个地位。由于他的堕落,人失去了自己的力量,他的理性和意志也就误入歧途。“认识你自己”这句古老的格言便一直流传至今。只有你是一个与自我、与自己的内心和谐共处的人,才能成为一个与宇宙和谐相处的人:因为个人秩序和宇宙秩序这两者只不过是同一个潜在原则的不同表现和不同形式而已。

同样,在《天堂消息》中另一对夫妻伯纳德的姐姐特丝与其丈夫弗兰克的关系也经历了由于丈夫的一段所谓的婚外情而彼此猜忌知道最后重归愈好的过程。原本二人的夫妻生活恬淡,安逸.和谐,可这一切就是被一个弱女子打破。或许是因为这位女子的身世可怜,条件虚弱,而且还主动给弗兰克写情书这种种举动让弗兰克动了情,虽然他知道这样做对不起自己的家庭、妻子和孩子,但是他又不忍心抛弃那柔弱的姑娘,担心她会因此轻生。然而这一切都被特丝看着眼里,痛在心里,弗兰克从未如此柔情的对待过自己,而自己却一直勤勤恳恳地照顾着儿子.照顾着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弗兰克或许是怕特丝因为这件事来纠缠自己或许是想要逃离烦琐的家庭.便以他们的残疾儿子被借口绊住特丝的脚步。

然而这些已让特丝感到不满和怨恨,她毅然决然地决定逃离这一切.将儿子和家庭琐事全部抛给丈夫以示惩罚,自己独自一人享受夏威夷之旅。这次一走也让弗兰克认识到婚外情纵然如烟花般绚丽夺目.但结果却终是昙花一现,终究是要归于平静,那姑娘最终仍是无法与弗兰克承担这一切.而选择弃他而去。孩子对母亲的依赖也让弗兰克认识到了特丝的重要性,家庭的重要性.同样也是家庭对特丝的召唤让她终究同意放下之前的怨恨,与丈夫弗兰克重归于好。重新开启他们婚姻以及家庭的另一个美好画面。同样另一对积极幸福的埃弗索普夫妇。无论是从他们过安检。还是二人的神情举动都与那些焦躁不安的游客们形成了反差,他们二人用相机记录下日常生活中有趣的事件,来自天堂夏威夷带给人们的快乐幸福。以上作品中的人物都经过自我反省以及双方的忏悔走上了正轨.重新开启了他们美好、和谐的家庭生活。

责任在这里既没有道德依据。也没有法理依据,也许只是一个使某种情感合理化的理由。对于当时的一代人而言,个人行为变得艰难,首先不是因为社会的道德观念秩序混乱.何谓善恶已经没有了社会共识.人们难以找到可以遵循的道德品质,自由伦理的艰难表现为个体的道德能力的软弱。有念想,甚至有意志向善,却没有体力为善。道德规范是缠绕在个体上的价值观念.由此形成的生存感觉成为婚姻个人关系的基础。如果生存感觉中的价值观念变了,身体感觉会随之改变,人伦关系也会随之改变。这种个体欲望的自由仍是人的生存感觉的价值观念.塑造者个人的生存感觉的价值偏好一个人对于善与恶、幸福与不幸乃至人际关系的分辨。

四.结语

纵观戴维·洛奇的作品,他的作品中总是透露出对当时时代人文的关怀.洛奇不是哲学家,但他的作品中却呈现出社会责任感;他虽是为天主教徒,但他却抒写着对那些违反人性合理教义教规的批判:他虽不是一位关怀作家,但他却在作品体现了自己的初衷——帮助人们找寻救赎之路。戴维·洛奇通过他独特的写作风格、深刻的作品内容、诙谐幽默的写作手法使得他的作品被广大读者所认可.他是当代西方社会弊病的揭露者.同时他也是人们精神力量的引导者。他的存在给英国现代文学史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猜你喜欢

戴维
园丁
戴维和他的孤岛
戴维的恐龙
戴维·洛奇《天堂消息》中的忏悔意识
戴维·洛奇小说中的电影艺术
接力棒
礼品变废品
各有所“长”
好视力
高不可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