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艺术与美术鉴赏教学的完美融合

2016-08-26李雯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绘画美术音乐

李雯

美术与音乐问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是现代教育的新理念,也是现代美术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之一,同时也是新的课程改革的一个有力尝试。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从画面的色彩、线条、结构中感受到音乐般的韵律和节奏;而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同时也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他用音符做色彩,用旋律做线条,画出一幅用心灵去感受的心灵之画。因此,音乐和美术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将是一个多美妙的感受。

一、美术和音乐的相互融合有利于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艺术感染力

艺术是人类表达和交流思想情感的一种语言,这种情感是艺术创作的主要动机和源泉,同时情感是艺术的灵魂,艺术的一切活动都受到特定情感的支配;艺术的感染力则能够使欣赏者、作者、生活三者之间互动起来,让人内心产生共鸣。长久以来,许多画家和音乐家都试图从彼此的艺术形式出发。探索彼此不同的创作灵感和激情。美国著名近代画家惠德勒,一生都试图把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巧妙地结合为一体,如把作品《白衣少女》称为《白色交响曲第一》,《茫茫之夜》称为《夜曲》等等;在他的绘画作品中还有许多直接用音乐术语和素材命名的画作。

二、美术和音乐的相互融合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的共通性

色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这一点正是对于美术之美和音乐之美通过视觉、听觉等不同感官的作用发生心灵感动而谈的。音乐和美术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分别作用与人的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但是,这两个同属艺术门类的姐妹花。因存在的共性而彼此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使人们产生的审美感受,及内心产生的共鸣是相同的。中国古人认为画通音乐、寓乐于画,所以画中有乐是一样的;在一些抽象的绘画中,点、线、面、明暗、色彩等视觉要素的组合会使人产生类似于欣赏音乐作品时,由于音符和节奏的不同组合所产生的某种音乐感。这种感觉被称为艺术的通感,即艺术地相通性。19世纪末的印象主义音乐家德彪西所创作出的音乐作品《月光曲》与印象派大师莫奈《日出?印象》就是艺术互通性的最好表现。音乐家通过各种音响表现出夜晚大海的那种宁静、祥和、宏伟磅礴、变幻无穷的景色,又通过音乐的各种材料描绘出对光色的感觉,制造出一幅大海在傍晚绝妙的美丽图画:而画家则通过运用色彩将自然景色的瞬间印象再现于画面之上,通过景色中的冷暖对比描绘出晨雾中起伏的流水在光线的折射下所产生的丰富多彩,使人感受到画面中的那种和谐的节奏和韵律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如同在欣赏一首优美绝伦的美妙绝唱。

三、美术和音乐的相互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

音乐是更纯粹的抽象艺术,它与美术中的抽象艺术在艺术的表现语言上更为接近。同为用抽象的符号直接传达和表现艺术家的感情起伏,思绪变化,都具有强烈的情感表现力。俄国的著名作曲家莫索尔斯基在观看了亡友画家贾尔特曼绘画遗作展后。为悼念亡友创作出了《图画展览会》这部钢琴组曲。而美国的早期画家华尔特迪斯纳,也曾根据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创作出三幅绘画作品。印象派的另一着名画家荷兰人蒙德里安。由于晚年居住在美国的纽约,对纽约的百老汇街非常熟悉。同时又非常喜欢当时街面流行的美国爵士乐,于是蒙德里安利用生活中对爵士乐的感受创作出名画《百老汇爵士音乐》,在他的这幅画作中画家探索了不依靠具体形象,只通过线条、构成和色彩,使人联想到爵士音乐特有的那种节奏感。俄国著名的抽象派画家康定斯基更是将美术与音乐的关系发挥到极致,他认为:“绘画和音乐之间的关系,你可以‘听到色彩,看到声音。黄色好比一只发出‘尖锐声音的喇叭:浅蓝色好比长笛发出的声音;深蓝色好似低音大提琴的声音及宽厚低沉的双重贝司声:绿色接近小提琴纤弱的中间音调:红色使用得当时,给人以强有力的击鼓印象……”画家的这种感觉在他的画作《第七乐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音乐是弥漫在生活中的。音乐来自生活、表现生活,音乐对学生来说,首先不是表演,不是“艺术”,而是自我流露,是生活的需要,是生命的一部分。

在上色彩课以及其他的绘画课时。我们要掌握一种节奏和律感,就像音乐一样。不同的音乐有着不一样的节奏和律感,我们在绘画时要和音乐相结合,根据不同的绘画内容,去寻找并且掌握不同的节奏和律感,播放出不同的旋律,让美术生在音乐中去欣赏美术作品,去绘画出属于自己律感的作品,将美术、音乐、视听有效的结合到一起。在为学生讲解美术绘画知识的时候介绍相关的音乐知识,让学生深入理解美术和音乐结合的内涵,学会怎样去体验、学习艺术的创作。比如艺术家康定斯基的作品中有一幅作品在旋律上有着丰富的层次变化。忽明忽暗的暖色调被一根粗壮的黑色曲线统一着,这就构成了强烈的节奏感与韵律。产生了一首如同交响乐一般的视觉图画。我们完全可以在创作的时候播放一首交响乐,增加学生在创作时的灵感,增强画面中的韵律。

音乐也具有让人对美术作品产生强烈的联想作用,像民间流行的小歌曲《茉莉花》、《码头调》曲调优美,旋律柔顺而动听,虽然含蓄婉转但是却不娇柔做作,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蕴含在其中,这样的音乐放给学生听,很容易的使学生联想到淡雅的小花布。在音乐辅佐下去欣赏美术作品,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和鉴赏能力。

美术学科与音乐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仅表现在音乐、文学作品,与综合实践课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初中教学的教材中都有综合探索这一单元,这个单元所涉及的知识非常广,包括信息技术、舞蹈、戏剧、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要想将美术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融合到一起,这就需要美术老师要了解这些知识,要求教师对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都要有所掌握,并且将所有的知识融会贯通。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心境下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情感表现力,进行了“听”音乐,“画”音乐的练习。比如听德彪西《大海》欣赏莫奈的《日出·印象》,用贝多芬《第五交响盥》去欣赏康定斯基的《第七乐章》。使学生体会到画者的心境和感受能影响匦面色调的道理;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通过静止的画面产生动态的感受。在学生们的作业里出现了跳跃的线条、鲜艳的色块、变化的点和色彩等以前没出现的创作手法。这些现象的出现正是在教学中将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的真实体现。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教课的过程当中将音乐引入到美术课当中,不但是对本身综合素质的一种考验,同时也是对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感受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重要,将音乐课引入到美术教学当中共同体验艺术作品的美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加强艺术教育,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注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引导学生即兴创作。

随着音乐教学改革的推进,音乐教育给予学生的决不仅仅是几首歌、几段乐曲或简单的乐理知识,而是教给学生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让他们用跳动的思维去创造他们更自由的“音乐王国”。

在即兴的艺术活动中,没有等级划分、没有身份标志、没有年龄限制、没有技术水平的桎梏。奥尔夫认为“从即兴开始的教育才是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教学,即兴——是对一个人的一切禁锢的放纵,奥尔夫的这些观点是以最大的限度去开放人的能量,充分创造机会让原本音乐人性发挥作用,鲜明地突出了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作为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思维敏捷、头脑灵活,在教学设计中会提供很多创造的机会。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好的、他们伸手可及的音乐创造形式、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并能顺利的以适当的形式表达出来。在《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曲的学习中。教师把学生分成三组后,让他们把这首歌曲排练成一首不同形式的合唱曲。学生们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纷纷谈论自己的观点、构思、设想。讨论异常激烈,各不相让。教师建议他们把集中构思不妨都试一试。经过讨论尝试,师生共同达成一致。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互为补充、相互完善、集思广益,逐步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久而久之。创新能力也就能逐步得到培养。课堂上我启发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生活经历,为歌曲换词。然后配以曲调,让他们充满激情地演唱。同学们感慨地说:“演唱自己亲自创作的歌曲,越唱越喜欢”。

新世纪是信息科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大量新科技的出现引发和推动了教育的全面改革,音乐教育也不例外。《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确立师生交往互动的平等观。“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当音乐走进美术,在美术教学中适当的播放音乐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做法对于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是大有好处的。音乐与美术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学生全面发展得到体现。我们应当让美术课堂回荡着“歌声”“掌声”“笑声”,诱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为美术课的探索性教育所受益终生,使新课程的内容更为充实。

猜你喜欢

绘画美术音乐
美术篇
音乐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音乐
秋夜的音乐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