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庭陪读行为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2016-08-26杨海郁
杨海郁
内容摘要: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的深入推进,我国各地撤销了大量规模较小的村校或教学点。农村学校撤并后,大批的中小学生转到乡镇和县城读书,从而引发了农村家庭陪读的风潮。研究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全面分析陪读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关键词:农村家庭陪读儿童影响
一、研究背景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农村地区开始了新一轮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各地纷纷裁撤生源少、设置偏远的村校或教学点。农村撤点并校后,大量儿童因为本村没有了小学只能转到别的学校读书。为了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许多家长将孩子直接送到乡镇小学甚至县城读书。为解决孩子的上学问题,一些家长开始在学校附近租房居住,以便照顾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于是产生了专门的“陪读家庭”。
我们选择了甘肃省H县D小学作为个案,对农村家庭陪读行为对儿童成长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D学校来自全县各乡村的学生较多,家长陪读情况较多。根据学校老师对学生情况的介绍,我们主要从日常生活、学习成绩、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心理感受、环境适应等方面进行抽样调查。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和答卷能力,问卷调查只发放到3-6年级,对1-2年级的学生则是采用访谈的研究方式,对陪读儿童家长进行深度访谈,以求多角度、多方位获取全面真实的情况。
二、农村家庭陪读现状
本次调查首先对3-6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陪读学生中抽取100个样本。根据各年级学生人数按比例定额问卷数量,其中3年级24个,4年级30个,5年级26个,6年级20个。共发放问卷100份,最后收回97份,剔除无效问卷3份,最后得有效问卷94份。
调查显示,在家长租房陪读以前,从家里到学校上学的时间,有40.35%的学生回答要步行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有42.37%学生要步行两个小时以上,只有17.28%的学生步行不到一个小时;陪读后,有48.52%的学生回答大约要走5到10分钟,有33.56%的学生回答大约要走10到20分钟,有15.24%的学生要走20到30分钟,只有2.68%的学生需要走30分钟以上。访谈中得知,当地的村级小学大多数被撤掉了,学生只能到乡镇学校或县城来读书。
三、陪读行为对儿童成长正面影响的考察
(一)陪读可以使儿童在生活上得到家长的照顾
农村学校撤点并校后,经调查:有38.6%的学生认为陪读的优点是上学不再走很远的路了,有25.7%的学生认为在生活上有了家长的照顾,有22.2%的学生认为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有13.5%的学生认为在学习时可以得到家人的帮助。大多家长则认为:陪读便于对孩子进行教育和管理,利于增强家校联系。
(二)陪读可以实现对儿童的有效督促
儿童由于心智尚不成熟,自控能力不强,对外界事物一般不会主动抵御,很容易受到不良现象的影响,而社会充满着各种的诱惑,对儿童的干扰性很大,需要老师和家长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引导。
四、陪读行为对儿童成长负面影响的考察
(一)陪读不利于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陪读学生除了上课以外,每天都是和家长呆在一起,与同学的交往和沟通减少了,与外界的人、事、物接触的机会减少了,长此以往,必然影响到这些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
(二)陪读不利于儿童独立生活能力的发展
陪读是因为家长担心孩子的自理能力,怕孩子吃苦受难,但是家长却往往扮演了一个保姆的角色,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大包大揽,使孩子丧失了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认为陪读会增加对家人的依赖程度的占57.61%,认为有时会增加的占35.3%,从来不会的只占7.09%;认为陪读会对自己自理能力产生不利影响的占48.5%,认为可能会的占33.5%,不会占的只有18%。
五、结论
农村地区家庭陪读现象的出现,是我国城乡二元社会格局在教育上的体现。家长陪读行为对儿童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面对陪读现象,不能简单地用对于非做价值层面的判断,要促进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科学地解决这一问题。从社会层面,政府应着力完善社会机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促进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家庭角度,家长应该调整好心态,注意趋利避害,给予学生更多自立和锻炼的机会,才能充分发挥陪读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