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比较分析
2016-08-26王宝奇
王宝奇
内容摘要:《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同为唐诗中描写音乐的典范之作。《琵琶行》是现实主义流派的代表之作,《李凭箜篌引》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二者色彩不同,风格迥异,但却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描写了唐代音乐之美,给读者带来了无比美好的艺术享受。
关键词:诗歌音乐描写
比较研究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同时,又是一个音乐繁荣的时代。翻开唐人的诗集,就会看到许多以音乐为题材的作品。其中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就都是以音乐为题材的代表作品。音乐不同于诗歌,它的艺术形象是以声调、节奏、旋律塑造的。它的美,人们是通过听觉感受的。要把这种美的感受用诗歌表现出来,就是要诗人创造性地发挥形象思维的能动作用,进行艺术再创造,使之成为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白居易的《琵琶行》以琵琶女的演奏为题材,形象细腻地描绘了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虽然也是描写音乐的诗歌,二者题材相同,但是由于诗人的构思不同,写法两样,意境风格也就迥然各别了。
这两首诗的区别首先在于塑造艺术形象的材料是不同的。在《琵琶行》里,描绘琵琶女动人的演奏,用“嘈嘈急雨”、“切切私语”、“间关莺语”、“幽咽泉流”等一连串形象的比喻。这些比喻都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从而可知,诗人白居易形象思维活动是在现实生活土壤之中,人们熟悉的事物范围之内。因而他的诗比喻亲切,易懂,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生动感人。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却用神话的材料来描绘动听的音乐。诗中“江娥啼竹素女愁”、“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都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情景。诗人以他联翩的浮想,神话的色彩,新奇的意境引人入胜。同样是描写曲调由低到高的骤变,《琵琶行》用“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来比喻,《箜篌引》则从“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来描写。同样描写感人的艺术效果,《琵琶行》里的“东船西舫悄无人,唯见江心秋月白”是写眼前的实景,曲终乐止,朗月在天,美妙的演奏吸引了多少江上的船只,感动了多少船上的听众!而《箜篌引》里的“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则是写被箜篌曲调余韵所深深激动的诗人,乘着幻想的翅膀,飞向遥远的天空,仿佛看见月里吴刚也被这动人的音乐所陶醉,忘记清霄露冷,倚桂树而不眠。
其次,在诗的结构和表现方法上,两诗也各有其特点。《琵琶行》是一篇有头有尾的长篇叙事诗。诗人先写江边送客与琵琶女相见,再写琵琶女精彩的演奏,最后写琵琶女诉说身世和他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写琵琶女的演奏也是先从调弦定音写起,接着是“低眉信手续续弹”,“大弦小弦错杂弹”,最后“曲终收拨当心划”,把演奏的全过程,曲调的变化,演奏者的神态,音乐的效果,顺次作了叙述描写。在这首诗中,人物和音乐形象的描绘,是在纡徐宛转的画卷里平铺开来,层次清楚,脉络分明。丰富的想象和写实的手法紧密结合,充分展示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和感人至深的琵琶音乐之美。而《李凭箜篌引》的写法就完全两样了。全诗共十句,除了“吴丝蜀桐张高秋”“李凭中国弹箜篌”两句,把时间、地点、人物和演奏的乐器作了必要的介绍而外,主要的篇幅都用来写音乐的演奏和艺术效果。在这首诗中,尽管全诗的结构诗人安排得很巧妙,也是脉络贯注,内在联系很紧,然而由于没有叙述和说明的语言作为连结的纽带,诗中的画面,往往象草蛇灰线,跳跃式地展现在读者画前。在表现方式上,大胆的、出人意表的奇异想象在诗人形象思维中不断涌现,一幅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画面接连展现在读者面前,把李凭弹奏的箜篌之魅力描写得淋漓尽致。例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上句是写大弦高弹时清脆激越的声响,下句是写小弦低弹时幽咽和缓的曲调。也就是《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意思。然而并未写出“大弦”“小弦”,只用奇特的想象来描写这曲调的高低。象玉石碎裂,象凤凰呜叫,象莲花在哭,象兰花在笑。谁曾听见过花的哭泣和欢笑呢?然而诗人不妨这样想象。接着诗人的想象又变换了。这种音乐能使长安十二门前的冷光为之消融,能使天上的玉皇为之感动。想象到这里,作者突然写出来了这样惊人的诗句:“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不是已经写到音乐感动了天上的玉皇吗,作者就更进而幻想箜篌的声音震动了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把补天石震动破了,引得秋雨从天空降落。要有何等大胆的想象何等的魄力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写到这里,可以说这首诗已经达到了它的高潮,好象难以为继了。作者却又幻想好象梦入神山去教神妪弹箜篌,弹得鱼为之跳,蛟为之舞,弹得月亮里的吴刚也倚着桂树倾听(姚文燮《昌谷集注》引《余冬序录》:“吴刚字质,谪月中砍桂树”),不想睡眠,一直到深夜的露水打湿了月亮里的玉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