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CPA后备人才培养中可持续循环沟通机制探索
2016-08-24张新成
张新成
地方高校CPA后备人才培养中可持续循环沟通机制探索
张新成
当前,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供需失衡背景下各地方注协就CPA后备人才培养同各地方高校加强了合作。本文在对注册会计师后备人才认识的基础上,探索了职业界与教育界间CPA后备人才培养中可持续循环沟通机制的内涵,最后从推动建立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需求愿景报告机制,建立以职业界为评价主体的后备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建立CPA后备人才培养网络信息平台等方面提出了可持续循环沟通机制的构建路径,以此为行业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CPA后备人才;可持续循环沟通机制;地方高校
一、引言
当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供需失衡。一方面,市场对注册会计师人才的需求数量增加;而另一方面,行业人才增幅缓慢,流失严重。根据财政部会计司作出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报告显示,从2010至2014年间,年均每8家事务所净增1人,而同期行业人才流失率多在15%-20%,有的高达30%左右,行业发展后劲受到影响。为培养行业后备人才,近年来各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通过专项资金支持、人才培养基地、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强了与地方高校的合作,截止2014年,已有23家地方注协与当地高校开展了行业后备人才培养合作。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高校767所,教育部已明确将有近八成的地方高校转向现代职业教育。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作用明显,将成为区域注册会计师后备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为提高行业后备人才培养质量,探索一种以行业协会及会计师事务所为主体的职业界和地方高校间的可持续循环沟通机制已迫在眉睫。
二、注册会计师后备人才的认识
目前还没有关于注册会计师(CPA)后备人才含义的清晰界定,关于注册会计师后备人才培养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注册会计师后备人才培养是属于资格前教育;另一种认为注册会计师后备人才培养是属于职业前基础教育,如李铁群(2008)认为地方高校CPA专业培养属于职业前教育,李现宗等(2009)认为CPA后备人才的培养是属于基础型人才培养。本文认为,注册会计师后备人才广义上应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态度、事务所实务经历时间较短的拟成为注册会计师的个人,包括非执业会员。狭义上注册会计师后备人才是指与当地注册会计师协会签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协议的地方高校注册会计师方向本科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属于职业前基础教育。
三、地方高校注册会计师后备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障碍:职业界与教育界可持续循环沟通机制缺失
代表着职业界的注册会计师协会及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注册会计师后备人才的主要需求方,他们根据行业发展的方向、业务范畴的拓展、执业环境的变化对人才的知识结构、素质、能力、行业经历等方面在不同发展阶段有着自己的需求,而这些需求信息需定期通过一定的机制、平台传递给人才的培养方——教育界。教育界根据职业界定期发布的行业人才需求愿景和专业人才胜任能力框架需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目标、内容设计、教育方法等要素,以使面向行业培养的人才符合市场实际需要。然而,当前无论是中注协还是各省注协尚未建立这样的面向行业外部及教育界的循环沟通机制或平台。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代表教育界的人才培养基地的各大高校也很难把握行业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规模和质量。职业界与教育界可持续循环沟通机制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以职业界为评价主体的地方高校后备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尽管中注协于2006年制定并不断修订了《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教学质量评估方案》等面向中央财经大学等22所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然而,作为后备人才培养的各级地方高校由于办学层次、学科特点、人才培养面向、服务地方经济的定位等方面的不同,显然难以适用中注协制定的评价标准及相关考核依据,因此各省级注协推动建立适合于本区域地方高校注册会计师后备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及考核机制对于持续提高后备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第二,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后备人才培养过程的积极性不高。会计师事务所特别是中小会计师事务由于自身经营、业绩增长的压力,在参与地方高校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和作为实习基地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对接联动效果不够理想。
第三,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内容较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要求差距明显。注册会计师后备人才的培养应是基于合格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的培养,其培养内容应是建立在《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2007)》、《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指南(2014)》基础上的高等职业教育。注册会计师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体制对接的是合格会计师胜任力的培养,注册会计师的继续培养体制对接的是优秀注册会计师胜任力的培养。而当前各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内容上还存在着培养面向不清;重会计、审计、财务、税务、法律及相关知识,轻信息技术知识;重组织和企业知识,轻职业逻辑、职业判断技能的培养;缺乏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的培养等问题。
四、完善CPA后备人才培养中可持续循环沟通机制
(一)可持续循环沟通机制内涵
注册会计师后备人才培养中的可持续循环沟通机制是人才培养各要素(政府、行业协会、会计师事务所、高校培养模式、职业环境)之间形成的以信息长效互动为中心的相互影响、作用的促进机理,是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及市场之间形成的互动关系总和。本质上是教育界与职业界之间的一种长效协作、互动支持机制。如图1所示:
图1:地方高校CPA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循环沟通机制示意图
(二)CPA后备人才培养中可持续循环沟通机制的构建路径
1.推动建立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需求愿景报告机制。信息传递途径对于职业界与教育界的循环沟通至关重要。地方高校在注册会计师后备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在于满足区域经济发展中对人才的需求。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高校对于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需求数量和质量的把握有赖于协会的信息传递渠道和方式。各地注协作为行业的管理机构,对于各事务所人才需求信息的掌控较高校优势明显。因此,为指引高校培养适合于行业发展所需人才,建立适合于本区域的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需求愿景报告机制,通过定期对外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愿景报告,指引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行业人才需求。
2.建立以职业界为评价主体的地方高校CPA后备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CPA后备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是引导后备人才培养方向的标杆。建立适合地方高校注册会计师专业的质量评价标准,要考虑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和特点,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在设计上要根据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框架考虑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综合素质、职业技能的培养、后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特色教育等方面,指引高校专业发展的方向。评价的主体应该是行业协会及行业专家,在遵从高等学历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行业评估与教育评估相结合,定期与不定期评估相结合,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与机制还需要与财政、行业协会资助高校专业建设的进入和退出机制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CPA后备人才职业教育的效率。
3.建立CPA后备人才培养网络信息平台。网络信息平台的建立能够缩短在校学生与行业、职业的空间距离,也切合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和学习习惯,增强行业、职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一方面,网络平台应结合当前网络的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QQ等,通过信息平台按期发布行业信息、前沿案例等信息,设置一线业务能手成长历程、行业道德模范、在线课程学习等专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另一方面,面向人才培养基地高校的注册会计师专业的学生,通过注册学员会员,实现在线示范课程的学习,实现学员会员与行业专家和高校间师资的在线交流,实现行业协会、事务所与培养基地的实时互动。
4.联合行业协会及行业专家设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地方高校通过联合行业协会及行业专家建立注册会计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核心就是推动行业精英参与培养,注入行业人才培养的理念,以培养学生符合行业、职业发展所需的职业能力。一方面,通过组织行业精英将业务经验转化为智力成果,编著注册会计师后备人才培养系列的技能教材;开展行业精英进校园活动;利用网络社交平台使行业精英与在校学生能够相互交流,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行业精英参与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和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制度,定期举办研讨会,以此建立联通职业界与教育界的桥梁,使得职业界的最新业务变化和需求能够及时反映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定期邀请职业界人士到校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这样的机制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市场的需求,同时得到职业界的支持。
五、结束语
地方高校作为区域注册会计师后备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职业界与教育界可持续循环沟通机制的缺失成为当前地方高校CPA后备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障碍。因此,构建教育界与职业界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可持续循环沟通机制对于CPA后备人才至关重要,这需要调动后备人才培养的各个要素,通过构建行业人才需求愿景报告机制等路径予以实现。
[1]李铁群.CPA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财会通讯综合(上),2009.7:38-39.
[2]李现宗,杨红娟.我国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6:53-56.
[3]王丽.谈加强注册会计师资格前专业教育[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9(4):63-64.
(作者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