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08岁老红军的红色记忆:难忘抗日烽火中的恋爱誓言

2016-08-24郭红敏

云南档案 2016年6期
关键词:冀南军区战士

■ 郭红敏 文/图

108岁老红军的红色记忆:难忘抗日烽火中的恋爱誓言

■ 郭红敏文/图

2016年10月,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健在的老红军已经为数不多。河南省军区第三干休所108岁的黄开群,为我军目前健在最年长的老红军。老人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喋血长征路,两次负伤,右眼失明;抗战时期,他和小他20岁的现任妻子曾立下誓言:“不赶走日本鬼子决不结婚”!曾任野战军第二纵队第五旅供给处处长的他,是刘邓大军处决违纪连长的亲历者。

长征途中右眼因伤失明

战士们为108岁的黄开群庆祝生日

1908年2月,黄开群出生于安徽六安县江家店镇张灯村,他1929年8月参加农协和赤卫队,1931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过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三、第四次反“围剿”,历任红四方面军排长、连指导员,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卫生队长、粮秣队长。

1932年10月10日,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在红安黄柴畈召开紧急会议,中央分局和红四方面军总部率第10、11、12、73师和少共国际团共2万人,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向西转移,揭开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大规模战略转移的序幕。从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奉命退出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到1936年10月与红一方面军会宁会师结束,历时1年零7个月,途经4省,行程1万余里。

1936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后,由于张国焘一再拖延,贻误了战机,红军只得改变路线,踏上危机四伏、随时可能陷入灭顶之灾的雪山和草地。

据黄开群回忆,他有三次过草地的经历。茫茫草地,荒无人烟,不但自然条件恶劣,还有敌人不断袭扰。他和战士们走在烂草淤积的沼泽地,只要失足,就会陷下去越陷越深,以至没顶。

第一次他们从毛儿盖过草地,第二天走的是沼泽地。刚开始不知道,许多人掉进沼泽牺牲了。后来黄开群他们发现,长水草的地方比较硬,就踩着水草根走,这样减少了许多伤亡;第二次是1935年冬,由于没有粮食,加上长期不吃盐,战士浑身没劲。走着走着,他们中有的战士倒下后,就再也没有站起来;第三次过草地最艰难。由于天气冷,草地更难走了,尤其是后来,粮食也吃完了。一次,黄开群因误食有毒野菜充饥,险些丧命。

在黄开群的记忆里,翻越海拔4500多米的夹金山时,山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道路险峻。白天山上的风很大,只能在晚上翻越。夜晚气温骤降,他们穿得十分单薄,脊背发冷,牙齿打颤,也不敢停下歇,因为一停就冻死了。有时狂风一吹,一脚没有踩稳,就跌进深渊。

长征中,时任红四方面军某团排长的黄开群与敌人激战时,一个炮弹弹片从下颚贯穿右眼。子弹从眼窝子进去,由太阳穴上穿出。眼珠子没了,太阳穴上又多出一只“眼”。因右眼失明、右耳失聪,黄开群转入后方,负责后勤保障。

指挥200多人成功突围

抗日战争爆发后,黄开群被任命为冀南军区司令部四科科长。1939年1月,黄开群参加冀南军区春季反“扫荡”,歼灭日伪军3000余人,粉碎了敌人控制冀南平原的计划。

据黄开群老人回忆,1940年3月,为躲避敌人的扫荡,冀南军区领导交给他一个重要任务,到敌占区印制地图。那天,下着雨,黄开群白天察看地形,晚上带着一个骑兵连驮着印地图的机器秘密地向敌占区转移。在离敌碉堡不远时,被敌人发现,敌人机关枪不停扫射。其中一匹马受惊,向反方向跑去,其他马也跟着跑起来。躲开敌人火力后,黄开群和其他战士分头去寻马。夜黑路滑,他不小心掉进敌人挖的几人深的壕沟里。黄开群一摸,兜里装着个烟袋锅,他就在沟壑两边用烟袋锅挖出一个一个的坑,脚踩着坑爬了上去,辗转返回部队。

后来,黄开群在八路军129师司令部任司务长,随徐向前赴冀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经历了冀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历次反扫荡,参加过著名的“百团大战”。

1942年4月29日,日军对冀南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实行“铁壁大合围”。冀南军区司令部被围,司令员陈再道、政委宋任穷身处险境。军区决定向西南方向发起突围,司令部机关干部、地方干部、学生和老百姓在陈再道司令员、宋任穷政委的率领下,由骑兵团掩护向前猛冲,将敌人的包围圈撕开了一道口子。黄开群当时骑马也冲了出去,但遇到一位负伤战士,他将战马让给战士,自己徒步突围,不料走散,再次被敌人包围。

当时黄开群身边只有一名参谋、一名司号长。危机之时,他让司号长吹调号,把在突围时被冲散的十几名小号兵调过来。被敌人冲得七零八落的小司号员听到号声,一起向这里集中,被冲散的干部、战士和老百姓也汇集过来。很快,黄开群周围聚集了几十人。黄开群大声喊道:同志们,现在是最危急的时刻,不怕死的跟我冲,冲出去就能活下来!

黄开群命令小司号员一起吹起冲锋号,自己一手挥着手枪,身先士卒向西北方向突围。原本被司令部突围吸引到西南方向的日军,听到西北方向突然响起密集的冲锋号,以为这里才是八路军的突围方向,又调回头向西北方向围堵。黄开群他们不仅吸引了敌人,掩护了冀南军区司令部突围,还让200多名干部、战士以及地方干部和老百姓成功突围。

当年的黄开群 郝书琴

野战军赔偿群众6两黄金

黄开群担任野战军第二纵队第五旅供给处处长时,经常接触刘伯承和邓小平。两位首长的崇高风范和严明军纪,让他感触颇深。

1947年10月13日清晨,在湖北团风县总路嘴镇,黄开群正在忙碌着。野战军参谋长李达喊他:“邓政委找你!”黄开群来到邓小平的住处,见邓小平正凑着窗前的亮光缝补自己破旧的军帽。邓小平问黄开群:“你们五旅有个教导队。他们住哪里?”黄开群说:“镇子里。”“活土匪!”邓小平拍了桌子:“你去街上看看,到处是稻草,这个群众纪律像什么样了?”

在冀鲁豫时,刘邓首长专门签署过一个命令:凡违犯群众纪律者,连以下人员就地处决,营以上干部交上一级机关法办。这在各野战军中是出了名的。“他们还抢了人家的东西,你知道不知道?”邓小平语气严厉:“抢人家的牛,几十条牛,这件事必须查处!”

黄开群得知邓小平震怒的原因后解释说,牛是国民党地方政权组织的土顽部队“小保队”抢的,有的已被战士们杀掉吃了。邓小平一听急了:“吃掉的牛要折成钱,如数还给人家,一分也不能少!不要说一条牛,就是一根草也不能拿,这是我军的纪律!”

当天上午,野战军司令部、政治部派出由保卫科科长张之轩负责的检查组。黄开群也回到第五旅,组织教导队给群众还牛,清理街上的稻草。临近中午时,张之轩回来汇报:问题已处理完毕,总共赔偿群众六两黄金。

邓小平听完汇报后,还不放心,就带领大家到到街看一看。总路嘴虽然是个大集镇,但国民党军队刚刚撤走,解放军又驻了进来,老百姓见队伍就逃。镇子空荡荡的,街上行人稀少,空寂萧条。

正在这时,邓小平见一位解放军战士用步枪挑着一匹花布和一捆粉条,腋下夹着一些白纸和几支毛笔,拐出店铺,扬长而去。邓小平脸色立即变了,追了几步没追上,对张之轩说:“你去调查一下,是怎么回事?”张之轩调查回来,见刘伯承、李达、张际春等人在邓小平的屋里,忙汇报说,抢东西者是野战军司令部直属警卫团四连副连长赵桂良,他见店主不在,就拿了一匹布和一捆粉条等物品。

原来,解放军进驻这里的时候,群众大都跑掉了,赵桂良进入一个店铺顺手拿了这些物品。他准备用布给连里的一名小战士做棉衣,用纸和笔给连里出板报,粉条则是准备做给刘伯承吃的,因为刘伯承爱吃粉条。

刘邓大军处决违纪连长

刘邓大军初到大别山区,由于部队连续行军打仗,非常疲劳。加上老百姓对解放军不了解,干部战士情绪低落,经常发生一些战士私拿群众东西、破坏纪律的现象。正如邓小平1948年1月15日写给毛主席的报告中所讲的:“9月初20天最紊乱,减员很大,右倾思想严重,纪律坏。”

部队出现的这些情况,让刘伯承和邓小平忧心如焚。1947年9月2日,刘邓在河南新县小姜湾村专门主持召开整顿纪律干部大会。会上宣布了三条纪律:枪打老百姓者,枪毙;抢掠民财者,枪毙;强奸妇女者,枪毙!

2007年11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在中原》一书记载:“这天天气不好,下着毛毛细雨,干部们都坐在村旁的草地上。刘伯承首先发言,他大声说道:‘部队刚到大别山,纪律就这么坏,如不迅速纠正,我们在大别山是站不住脚的!”邓小平严肃地说:“规定了‘约法三章’,就不能说话不算数,失信于民。如果不下决心严整军纪,部队的纪律就会继续坏下去,群众就更不相信我们……”

谁知一个月后,就发生了这起抢劫民财事件。按照部队纪律,赵桂良要被枪毙。当天中午,刘伯承、邓小平、张际春、李达等野战军首长开会,集体讨论。会议最后决定,为了严肃军纪,下午召开公判大会,枪毙赵桂良,并且通知部队和群众参加。刘伯承和邓小平内心也十分矛盾和痛苦。当得知赵桂良提出了一个请求,要求对他处决的事,不要告诉他的母亲,因为他母亲已经70多岁了,就说他牺牲在战场上了。邓小平说:“可以考虑作为战场牺牲告诉家人……”

据黄开群回忆,临时搭的主席台上,横幅上写着“整肃军纪大会”几个大字,左边的台柱上写着“人民是我再生父母”,右边的台柱上写着:“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公审大会开始了,直属部队坐在一边,前来观看的老百姓坐在另一边,会场寂静无声。由于这位副连长平时打仗勇敢,表现不错,许多战士请求给他一个立功赎罪的机会。店铺老板哭喊着要求高抬贵手,刀下留人,台下的群众也纷纷随声附和。邓小平沉痛而坚定地说:“事虽不大,但军纪如山,动摇不得……我的意见,还是要坚决执行纪律!”

赵桂良被押下台来到河滩边,挺直身子,引颈就刑。从此,部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

不赶走日本鬼子决不结婚

新中国成立后,黄开群任河南省军区供给部长兼河南省政府财经委员会委员,河南军区后勤副部长、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曾荣获多枚荣誉勋章。

黄开群经常与钱粮打交道,他经得起各种诱惑。他经常说,公私两个口袋要分清!有个别干部躲得过敌人的子弹,却躲不过“糖衣炮弹”。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任二纵五旅供给处长的黄开群,带着银元赶往前方部队。通过封锁区时,他与躲进山里。即使饿得头昏眼花,也没打公家钱的主意。后来,他把银元送到前线,分文未少。

淮海战役后,黄开群的一位战友任军械处长。他往后方运送战利品时,私藏了几块大洋。后来,他被撤职,并被关了禁闭。还有一位军分区的供给处处长,因为贪污了战士的伙食费,受到军法处置。

1960年春,时任河南省军区供给部部长的黄开群,到军需仓库养鸡厂检查工作,饲养员拿几个鸡蛋让他捎回家给孩子们吃。他连连摆手拒绝:“让我多吃公家一个鸡蛋,比吃药都难受。”

1964年10月,黄开群离休,享受正军职待遇。黄开群每月领到工资后,不是先往家里拿,而是先找党小组长交党费。汶川、玉树地震发生后,他还主动向党组织交了特殊党费。老人生活简朴,家里依旧是上世纪80年代的模样。

前几年,黄开群老人因病住院,每天照顾他吃喝的是老伴郝书琴。她每天都要做8顿饭,各种蔬菜营养搭配,还要去医院给老伴儿喂饭,可见夫妻伉俪情深!黄开群在郝书琴精心照顾下,虽然长年卧床,但依然思维清晰。

郝书琴是河北馆陶人,1945年春,郝书琴中断学业参加八路军。她与黄开群相识在冀南军区三分区,是三分区政委夫妻俩为他们牵线搭桥。郝书琴当时18岁,黄开群大她20岁。郝书琴嫌他岁数大,还有一只眼失明。于是,黄开群的首长、警卫员都来劝她,说黄开群人好,靠得住,将来会照顾你一辈子,这样她们才明确关系。当时,他们二人立下誓言:“不赶走日本鬼子决不结婚”!抗战胜利后,二人才结为夫妻。

在郝书琴看来,黄开群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他经历九死一生,心胸豁达,淡泊名利,吃得香、睡得着、走得稳。另外,老人喜欢散步,平时与老同志聊天,每天坚持读报,了解国家大事,保持着一种积极快乐的心态。

一次,黄开群过生日时,有位老部下送了副对联:“一只眼睛看得真看得准一目了然,两个口袋分得清分得明两袖清风。”横批是:“一清二白”。这正是黄开群一生的真实写照!

黄开群 郝书琴幸福的晚年生活

猜你喜欢

冀南军区战士
湖南省军区幼儿园
交警之歌
——献给第一线的交警战士
超级战士要上网
走进新入伍战士的心里
无名战士有名剑
冀南地区观光农业园景观规划研究
记得住“乡愁”——冀南地区传统村落特色剖析
江苏省军区
关于西南军区成立时间的考证
冀南军区的六次精简整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