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学情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2016-08-23徐雷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6年8期
关键词:学情学习效果高中历史

徐雷

高中历史教学对于传播传统文化,认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轨迹,放眼看世界,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学习的目的也是让学生以史为鉴,成就未来。也就是说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该立足学情,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创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观念,做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在以往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的只是教材知识的讲授,教学目的上就是学生能够有效地记住相关的知识,能考出好成绩,也就是教学目标围绕着学习成绩而展开。历史学科作为社科类学科,学生学起来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困难,所以教师在讲授的时候也非常轻松,只关注自身教学的进度,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基本上不考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失去了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只能死记硬背,至于能否理解,能否以史为鉴就很难说了。随着课改的推进,高中历史学科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自觉地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设计好历史课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等教学目标。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学习引导。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依据教学内容、学情等因素,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开展层次化授课,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和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二、把学生动员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高中历史课堂的授课要从学情出发,就需要了解学生,采取适当的方式让学生融入课堂,并且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和最高的效率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熏陶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能力。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是课堂的主体,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必须把学生动员起来,让学生自觉地参与知识讨论,做到自主学习和自愿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促进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如在“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的内容“四大发明”开始阶段时,老师就可以设问:哪个同学知道我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分明在哪个朝代和由谁发明?这项技术与西方相比,是落后还是先进?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又有哪些影响呢?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或者知识迁移,对于一些问题可能会答得出来,但是对于哪个朝代、哪个人物、对后世的影响等问题可能不是特别了解,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三、充分地利用和挖掘历史素材,实现知识的巧妙连接

很多的知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都有所涉猎,教师也能从课堂上去教育学生和传授知识,了解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基础,对于学生熟悉的知识可以一提而过,对于学生不太熟悉的知识可以详尽地讲解。同时,挖掘相关的历史教学素材和历史教学资料,实现知识的有效嫁接,巧用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促进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提升。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播放同名电影《鸦片战争》,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鸦片战争的起因、战况和结果,影片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给学生相应的体验,对历史教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又如在学习“五四爱国运动”这一课时,为加强学生对五四运动的导火线的理解,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影片《我的一九一九》中的中国外交大使顾维钧的经典辩述。除此之外,还有《末代皇帝》《甲午风云》《圆明园》等众多历史题材的影片都较为客观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而且这些影片均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的观念,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对于高中历史的教学来说,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定要落实课改理念,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一定要尊重学生,了解学情,做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进而促进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泗阳县众兴中学)

猜你喜欢

学情学习效果高中历史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莲心宝宝有话说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